□ 孫黎海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兩彈一星”元勛于無聲處引驚雷。1992 年9 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并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2003年10 月15 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的夢想。廣大航天工作者迎難而上、接續前行,讓“長征”“神舟”“嫦娥”“天宮”一次次驚艷世界,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并于2021 年9 月被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偉業鑄就精神,精神造就偉業,載人航天精神必將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強大的精神力量。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特別”二字的豐富內涵,意義十分重大。
“特別能吃苦”詮釋了航天人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吃苦”不單指忍受物質條件的艱苦,還包括克服身體的辛苦、戰勝意志的困苦。自然環境惡劣的駐訓場、與外界隔絕的狹小訓練空間、獨自一人72 小時不休息的抗疲勞抗寂寞訓練……中國航天人咬緊牙關,不畏艱險,以頑強拼搏的斗志、堅韌不拔的意志,在起步晚、底子差的基礎上奮起直追,在甘于吃苦、同甘共苦中自立自強、突破極限,創造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特別能吃苦”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追求。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需要筑牢“特別能吃苦”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新時代,“吃苦”的表現形式雖然有了很大變化,但其磨礪意志、歷練能力、成就輝煌的本質沒有絲毫改變。弘揚“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就是面對風險挑戰不退縮、不讓步,不斷激發攻堅克難的決心和勇氣。敢吃苦、會吃苦、能吃苦,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在一線崗位和關鍵問題攻關中錘煉黨性、砥礪意志、提高能力,在“自找苦吃”的過程中不斷奮進,施展才干。
“特別能戰斗”詮釋了航天人獨立自主、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白手起家、晚他國30 多年起步,持續數十年的晝夜攻關,在這份“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偉業中,廣大航天人不畏艱險,大膽提出技術大跨越思路,跨過國外從單艙到多艙的40 年歷程,直接研制國際上第三代飛船,拿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三艙方案”。像這類的“特別”戰斗和“特別”戰斗員,在中國載人航天的隊伍里不勝枚舉,王永志、戚發軔、袁家軍……他們每一個人都能講出無數個生動的戰斗故事。“特別能戰斗”,既傳承了中華民族迎難而上的精神傳統,又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生動寫照。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更需要發揚“特別能戰斗”的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帶頭擔當作為,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特別能戰斗”的進取意識,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以及各類風險挑戰,永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干勁,無論身在何處,都敢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燙手的山芋,在全力以赴、敢闖敢干中逆流而上、乘勢而為,在不斷進取中“拓新路”“開新局”。
“特別能攻關”詮釋了航天人攻堅克難、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風。中國載人航天之路是一條完全獨立自主的創新道路,在薄弱的技術儲備和生產能力基礎上,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系統性地攻克了巨大技術空白和制造難關,不僅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還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貢獻出世界航天史上獨特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特別能攻關”,既是中華民族的鮮明稟賦,也是我們黨持久的精神追求。從“日新之謂盛德”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創新創造的攻堅克難能力與意志品質。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都前所未有地顯著增強。“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新型舉國體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必將激發更多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關鍵領域和“卡脖子”的地方實現更多“從0 到1”的突破。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只要我們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要求,勇于推進改革,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就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別能奉獻”詮釋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一人飛天凝結萬人心血,每次載人飛行的背后,都是甘愿隱姓埋名的一線工作者用齒輪咬合般的團結協作托舉起英雄飛天。“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航天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他們要經受住艱苦條件的考驗和面臨隨時獻出寶貴生命的危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700 余位為祖國航天事業獻身的烈士,沒有這些“舍生報國”的奉獻,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輝煌。“特別能奉獻”傳承了中華民族舍生取義、公而忘私的優良品質,彰顯了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不畏艱險、敢于犧牲,苦干實干、不屈不撓的崇高精神。
在每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奉獻精神總是與回答時代發展進程中的新問題聯系在一起。“特別能奉獻”所展現出來的愛國情懷、世界胸懷,自覺將個人發展同祖國命運、人民利益緊密聯系起來,不計個人得失、忘我犧牲奉獻,凸顯了鮮明的時代特質,標刻了精神力量的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新時代新征程,越是面臨艱巨任務、嚴峻挑戰,越需要無私奉獻,立足本職崗位和生活實際,付諸行動、見諸實效。領導干部要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科技工作者要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知識分子要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每個人自覺做到“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能把點點星火匯聚成炬,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之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添磚加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