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撰文梁衛娜 趙會 蔡泓瑜 張瀛
供圖梁衛娜 趙會 蔡泓瑜 張瀛
日前,海南文旅大會·中華民居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論壇旨在凝聚新生代青年學者的力量,保護中國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和弘揚傳統民居文化,為在人居歷史、民居保護與活化等領域潛心篤志耕耘的青年學者點燃希望之光,照亮學術夢想,以期更好地為當代民居研究的繁榮和發展作貢獻,助力中國鄉村振興和中國文旅產業發展。本次論壇選出十二篇優秀論文參加大會交流。本期專題選刊部分優秀論文,以饗讀者。選刊主題包括:『地域民居與人居歷史研究』『中華民居保護的跨學科研究視野』等。


撰文 梁衛娜 趙會 供圖 梁衛娜 趙會(部分)
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立足鄉村文明,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們對南疆(新疆天山以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資源進行了全面系統地梳理研究,并結合南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的振興發展實踐經驗,提出『走特色發展之路』的傳統村落典型文化空間營造策略,希冀能為南疆地區傳統村落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喀什印象
自然生態環境。一個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對當地的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形制、民居文化等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南疆綠洲區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區域。塔里木盆地地處我國內陸地區,距離海洋較遠,水資源十分匱乏,加之塔克拉瑪干沙漠橫亙其中,周邊又被昆侖山和天山山脈環繞,成為典型的干旱少雨地區。雖然盆地內部氣候干熱,降水量極少,但四周山峰上終年積雪,冰雪融化后形成一系列河流,為當地農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塔里木盆地內的河流水系共有114條,其中最主要的是喀什噶爾河水系、葉爾羌河水系、和田河水系、克里雅河水系、孔雀河水系、渭干河水系、阿克蘇河水系以及車爾臣河水系。其水源供給主要以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帕米爾高原及天山南坡的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干旱地區的聚落選址、形態、規模與水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長久以來,塔里木盆地水資源變化一直深刻影響著周邊聚落的形成和發展,使之呈現多樣形態。正是南疆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特點,造就了當地各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聚落。
人文資源環境。環塔里木盆地區域居民以少數民族為主,有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其中維吾爾族分布最廣,人數最多。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緣的少數民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其次是畜牧業。當然,在鄉鎮聚落中手工藝產業則更為普遍。當地居民生產的絲綢、玉器、地毯等手工藝產品享有很高的聲譽。基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南疆地區少數民族群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和生活習俗。由于夏季干熱少雨,當地居民通常喜歡戶外活動,常將家庭勞動、休息以及來客接待等活動安排在室外進行。他們每年夏季約有半年的時間都在室外夜宿。在日常生活中,維吾爾族人習慣盤坐或跪坐,因此不論是室內或半敞開的廊、內庭院,還是外庭院、果園,都是居民活動和休息的場所,且通常筑有實心土炕。在飲食方面,當地居民以烤馕為主食,一般家庭都在室外或半敞式建筑內筑有烤制馕餅的馕坑。南疆人民熱情好客,家里來了客人,烤馕、羊肉等都是待客必備佳肴。還有頗值一提的是,無論家里房間大小多少,他們一般都會設置專門的客房以提供歇宿的地方,生怕怠慢了遠方來的客人。
傳統民居文化。南疆地區普遍降水量稀少、植被覆蓋率低、風沙天氣多,對村落選址、民居朝向、建筑材料選擇等都產生重要影響。南疆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筑造起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民居院落。這充分體現了當地居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理念,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他們在建造民居建筑時,充分尊重當地的自然地理和資源環境,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例如,受當地資源條件限制,人們通常利用當地特有的生土、紅柳枝等易取得的原材料作為建筑材料。這樣可使建筑外層較好實現隔熱、保溫和防曬的效能,既能合理運用資源,又節能節材、綠色環保。南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建筑群延續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能耗低、成本小、易建造且與自然環境貫通融合的聚落營造模式。這些建造技術和營造理念,與現代學界提出的“綠色環保”“生態健康”營造理念不謀而合。
在南疆地區,多個少數民族聚族而居。在多民族聚居的特殊環境下,當地居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便自然形成了“民族團結”“集體互助”的人際交往形態。如此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氣氛,正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提出的“人愛人人”“鄰里和諧”的人文思想。

烤制馕餅

馕坑

塔里木盆地水資源分布圖
沙漠綠洲是南疆地區民居聚落相對集中化的地區,因為這里能提供穩定而豐富的水資源,適于植物生長和人類居住。因此,南疆地區絕大部分村落以綠洲為依托,圍繞塔里木盆地呈半環型分布。
塔里木盆地綠洲分布呈現出“以盆地四周為主線,聚山前平原”的特點,綠洲點(塊)呈散狀布局,主要散布在大片綠洲之間或外圍;綠洲片(區)呈集中化連片分布,片區面積一般在數萬畝甚至百萬畝,并呈現有較大規模的綠洲景觀。因此,依托綠洲形成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則大多以串珠狀環繞于盆地的周邊,形成綠洲聚落群。進一步整體來看,當地主要村落均沿臨河線(包括引水干渠)及交通線進行分布,并形成了線型串珠式鄉鎮聚落帶。
南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布局以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要為主要原則,同時結合自由式村落布局手法,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獨特的村落文化景觀。就新疆地區而言,環塔里木盆地傳統村落的民居是較早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人和諧統一的建筑群。

塔里木盆地綠洲分布圖
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布局以適應當地自 然條件和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要為主要原則,同 時 結 合 自 由 式村 落 布 局 手 法,因 地 制宜,與 自 然和諧共生,形成獨有的村落文化景觀。

帕米爾高原上的村莊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南疆地區進行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典型文化空間的保護與開發實踐,下面以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為例,對其規劃理念和振興實踐進行分析探討。
加依村的地域文化特色。加依村距離新和縣城區約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加依村居住著326戶人家,人口約1300名,擁有耕地約3024畝。加依村是我國著名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樂器制作地,其手工樂器制作歷史長達300余年。全村有106戶人家、300余人從事民族樂器加工制作,樂器品種涉及彈布爾(弦樂器)、達甫(手鼓)等共27類、50余種,基本包含了維吾爾族所有傳統樂器,其因而享有“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譽。傳統民族樂器制作是加依村的一大特色產業,也是當地居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途徑。
加依村的民居空間特點。當地民居空間院落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理念進行規劃,當地民居建筑多為磚木結構的一層平房,大部分按照坐南朝北的布局營造,院內各式用房的組合多樣且大小不一,建筑布局最常見的有“L”型、“凹”字型等。不過,無論建筑布局如何變化,始終不變的是,房舍前都會設置較深且寬闊的外廊。建筑通過外廊空間與外部空間進行連接,既顯得寬敞通暢,又可實現遮蔭,避免陽光直射室內。外廊下方會設置寬大的土炕臺或木板床,上下呼應,形成一個半室外的納涼空間,是一家人日常休憩的場所。當地居民喜愛用綠植來裝飾自家庭院,許多人家的庭院內會種植葡萄、無花果、桑樹、石榴、杏樹、蘋果樹等。他們的庭院常與自家的果園連在一起。庭院與果園地之間架設的木欄桿成為葡萄樹、無花果等植物的棚架,棚架下的庭院空間則是夏日納涼的最佳場所。從建筑裝飾方面來看,當地傳統民居延續了新疆地域特色裝飾,多會在外墻上飾以各種花紋圖案。整體來看,加依村在民居空間院落上突出了新疆地區古樸粗曠的建筑形制和外觀特色。

阿克蘇地區加依村生產的樂器

加依村民居院落

加依村民居庭院內檐廊

加依村民居院落內的葡萄架

加依村民居外廊

加依村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

加依村街景
加依村的文旅特色發展實踐。基于加依村的文化和民居院落空間特色,新和縣政府決定推助加依村走文旅發展之路。近年來,當地政府積極保護傳統民居,強化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村莊面貌,營造文旅發展環境。自2011年啟動加依村安居富民示范點及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建設項目以來,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積1692平方米的龜茲文化展示中心,并新建和改造農房63戶。2014年,政府啟動加依村“天籟加依”文化旅游及就業扶助項目,建設了旅游接待中心、景區東大門停車場換乘中心等公共設施。2016年,新和縣啟動了村民服務活動中心建設項目,加依村新建了群眾服務活動中心(文化禮堂)及相關配套設施。2018年,啟動加依村特色示范村建設工程,大力開展村莊整治,進一步完善了排水管、路燈、道路等相關設施。2021年,新和縣“鄉村振興”行動計劃項目啟動,著力建設“美麗鄉村——加依麗水村”等示范點,大力發展農村種養殖業,并投資建設了葡萄長廊等。2022年,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和縣政府推動實施入村道路拓展工程、“廁所革命”工程,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改善基礎設施、營造美麗村落環境的基礎上,當地政府明確加依村的文旅發展定位,堅持以民族特色濃郁的鄉村田園風光和農家風情為背景,以發展傳統民族樂器制作產業為核心,將加依村打造成集樂器制作、民俗體驗、樂舞展示、休閑度假于一體,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美麗新農村,并進一步打造成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景區。
實踐證明,加依村的特色文旅發展之路是正確的、成功的。2015年,加依村成功申報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7年,加依村被認定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加依村入選全國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并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2021年,以加依村為核心打造的“天籟加依”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未來,加依村將繼續積極打造“天籟加依”鄉村旅游品牌,積極宣傳推廣,擴大其在全國的影響力。
加依村以鄉村振興為目標,通過優化頂層設計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成功發展為“中國民族傳統藝術村落鄉村振興樣板”“新疆鄉村振興樣板”。

加依村將繼續積極打造『天籟加依』鄉村旅游品牌、積極宣傳推廣,擴大其在全國的影響力。

加依村“天籟加依”景區服務區

加依村街頭藝術

加依村樂器制作人家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墩闊坦鄉羅布人村寨一角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了《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了5年行動目標:“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加大,村莊綠化美化行動深入開展,村容村貌提升,建成一批特色宜居村莊。”
因此,當地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礎上,以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為綱領,借鑒國內外相關先進經驗,運用新的發展理念,將南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打造成具有鄉愁意境、充滿生機活力的美麗新村與詩意家園。
塔里木盆地綠洲分布的空間格局決定了村落的空間形態,南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主要沿臨河線(包括引水干渠)及交通線分布而形成線型串珠式鄉鎮帶。因此,當地應以傳統村落集聚區特色村寨為核心,向周邊村寨輻射,由點到線,再由線貫穿到面,構建清晰完整的文化地理圖景。具體來講,應該針對各個傳統村落的具體情況進行區別對待,分級保護、分類發展,以先進的理念、可行的政策制定不同的保護措施。要強調整體協同保護,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實施,共同發展。

塔吉克族民居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政府應大力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在充分考慮當地村規民約和中小學教育現狀的前提下,可將相關法律內容、保護意識融入各傳統村落宣傳教育活動,讓社區村民自覺樹立保護傳統民居的法律意識。尤其是要讓他們樹立起主人翁意識:自己就是村落文化資源的產權所有人和使用者、受益者。在此基礎上,全力調動村民參與傳統民居保護與開發的積極性,讓當地村民主動參與討論和實施傳統民居與文化空間保護開發工作。有了當地群眾的廣泛參與,便可逐漸形成村民、政府、學者“三位一體”的村落保護發展共同體,從而形成巨大合力,推動構建美麗和諧村落群。

南疆地區民居庭院

喀什地區土陶工藝品

喀什地區木雕品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時提出,新疆發展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實際,發展優勢產業。2017年3月,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新疆發展要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培育壯大新疆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致富。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要發展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重點就是要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特色產業體系,促進傳統村落群生態穩定和經濟發展。
基于此,我們就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典型文化空間營造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依托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空間,綜合南疆區位優勢、資源特點等因素,通過整合與更新,打造“一鄉一特色”文旅品牌。要找準立足點和切入點,推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資源與其他產業的精準融合與深度融合。可以將南疆傳統村落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老房子、舊宅子改造成特色小院及各類傳統作坊等,打造集民俗展示、文物展覽、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旅游點。依托南疆特色傳統村落構建人文景觀旅游帶,拓展旅游產業鏈,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近年來,在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南疆地區許多少數民族特色村落在開發旅游業方面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旅游業經濟收入又可以繼續投入到村落的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等一些硬件環境的建設中,使村落公共基礎設施得到更新改善,讓特色村落的環境大為改觀。如此良性循環,將對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典型文化空間營造和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和田地區桑皮紙作坊
其次,要依托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活態化開發,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要留住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藝人、鄉村工匠,積極鼓勵他們帶動當地村民制作特色民族樂器、掛毯、刺繡、模戳土印花布、土陶等民族手工藝品,以此來吸引游客。同時,要進行文化產業升級。要將鄉村中的特色民居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等通過融入現代化設計和創意、開發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創產品,與時代接軌,打開發展新格局。比如,充分挖掘刺繡、艾德萊斯綢、地毯、樂器、桑皮紙、土陶等傳統技藝,積極引入現代設計創意,開發傳統特色技藝系列產品,為南疆鄉村旅游增添新內容。
再其次,要研究游客的需求特征,提出相應對策。遠方的游客來了,自然希望有更多的旅游體驗和收獲。南疆村民可以發展種植經濟作物如紅棗、蘋果等,并搭建特色采摘園,以此滿足游客的采摘等多元化需求。所以,鄉村旅游還可間接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最后,立足新時代,無論是發展文化旅游還是培育文創產品、新農產品,都要積極推動其與網絡直播、短視頻傳播等進行融合,以更加高效、全面地宣傳推廣當地鄉村特色文化空間和相關產品。如此,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不僅能“活”起來,還可能“火”起來!
因此,南疆地區應當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更新發展理念,更好地推動南疆地區特色村落的旅游業與現代文創業、農業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富有活力和希望的美麗新家園,構建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南疆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典型風貌的保護調查研究”(項目批準號:22XJJC850001)科研成果]
撰文 蔡泓瑜 供圖 蔡泓瑜(部分)
清代王府是中國古典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文化和旅游價值。通過分析北京市老城區現存清代王府的保護現狀、問題等,結合城市群理論,提出王府保護與開發方案,有利于解決北京市老城區王府遺產保護,推動保護與開發工作。

北京清代王府分布圖
目前,北京尚存的46座清代王公府邸中,位于老城區(即前門等9座城門所圍合的區域,下同)且具有王府規制(只包括親王和郡王)的共28座。其中,西城區有15座,包括孚王府、恭王府、醇王府等;東城區有13座,包括怡親王府、寧郡王府等。筆者根據查閱文獻及實地考察統計出了《北京清代王府分布及保護與情況表》。

《北京清代王府分布及保護情況表》
這些王府的共同特點有:
區域相對集中。
28處王府主要分布在二環路以內、“前三門大街”以北的區域,位置集中(前三門“是北京城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三座城門的合稱,這三座城門因位居紫禁城前,故稱“前三門”。貫穿于這三座城門之間的大街,稱為“前三門大街”)。
構筑物與園林相伴
根據《乾隆京城全圖》記載,約有一半數量的王府帶有花園。有的花園位于建筑的后面,有的花園位于王府主路旁的輔路上,面積大小不一,這也是王府與民居的區別之一。在民居建筑中,受資金和社會地位限制,很少有帶花園的住宅。

用途多樣
北京清代王府遺址數量多,地理位置與機關、企事業單位交錯,用途多樣,主要用于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辦公、中小學校和居民用房等,用于展覽展示的建筑只是少數。
產權結構復雜
清代王府面積較大,常常被兩三家甚至更多單位占用,導致遺址產權結構非常復雜。如孚郡王府就被多達7家單位占用,同時還包括多處民居。
保護與開發困難
在現存的28座王府中,雖然大多數屬于文物保護單位,但現狀完全不同。保存狀況較好的有8處:如恭親王府、雍和宮、醇親王府等,其共同點是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未受到太大損壞,除少數王府對外開放之外,大多用作辦公場所。保存狀況一般的有9處:如鄭親王府等,其共同點是基本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建筑保存狀況較好,用于非開放式展覽;保存狀況較差的有11處,如,阿拉善王府等,其共同點是少部分為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筑多被損毀,但整體布局依然可以辨認,僅有山墻、花園等建筑殘存。還有一些王府幾無殘存,包括端郡王府和恂郡王府,只剩下花園和紀念碑。從占比上看,保存狀況較好的占28%,而保存狀況較差的接近40%,如果把保存狀況一般和較差的單位均列入,則兩者占比達72%。可見,加強北京老城區清代王府保護工作迫在眉睫。這些王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建筑保護相對較好,但園林環境保護較差。

恭王府一角
在現存的廿八座王府中,雖然大多數屬于文物保護 單位,但呈現出來的狀況完全不同。通過文中數據可以看 出,加強北京老城區清代 王府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北京王府保護與開放存在的問題根據前述分析,目前北京王府保存與開發現狀堪憂。一是王府的產權屬于不同的單位,相關部門統一管理缺位,給王府的整體保護、維修工作帶來困難。從調研情況來看,產權比較單一的王府,如果使用單位有較好的保護意識,往往保護情況良好,反之則會因維修、保護經費分攤比例不確定,或開發收益分配不均,導致保護措施無法順利推行。二是存留下來的部分王府遺跡,因缺少針對性保護而慢慢被損毀乃至消失,比如,一些園中假山長期暴露在室外,因風化、雨淋而逐漸傾斜、坍塌。有些傾倒的假山無人管理;有些雖進行了修復,但是修復方式簡單粗糙,將山石任意堆砌,甚至在空缺處填補上用水泥制作的仿制山石,與原假山靈動的造型相距甚遠,大大降低了山石景觀的藝術價值。三是部分用于非展示用途的園林,在園中增加的新建筑與歷史風貌并不協調,尤其是私搭亂建的大雜院,雜亂無章,對王府的歷史風貌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四是部分王府中的建筑年久失修,常常出現屋頂破損、瓦片缺失、木構件腐朽老化、墻體剝落、彩繪污損等情況,尤其是被大雜院所包圍的園林,無人維修,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完全改變其形貌。五是開發程度低。老城區的28處王府對外開放的僅3處,開放程度遠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旅游需求。六是保護與開發聯動性不足。由于缺乏統籌規劃,老城區28處清代王府在保護和開發方面各自為營,聯動和協同效應不好,保護和開發效果不理想。
研究現狀有學者曾提出建筑遺址群保護方案,比如,岳升陽、崔璨就曾提出,在北京西郊淺山區土地利用變遷過程對石景山古建筑群進行保護的建議;不少學者針對單個古典建筑提出了保護與開發方案,比如,張壯就曾對恭王府花園保護與利用提出了新思路。還有的學者對王府部分構筑物提出了保護方案,但沒有對古典建筑與園林整體保護與開發提出方案,比如,黃守保就醇王府花園植物景觀保護進行了分析,王珊珊等學者對東城區清代現存王府建筑的文化和布局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對老城區王府的保護與開發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孚王府
城市群理論

針對北京王府保護與開發的現狀,筆者提出基于城市群理論的王府保護與開放設想。基于城市規劃的城市群理念又叫“城市群理論”或“大都市圈理論”,是區域發展的基礎理論之一。自1957年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戈特曼教授提出這一概念以來,該理論已在全世界被廣泛運用,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通俗的說法就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區域內,以一兩個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為核心,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成本效應、品牌效應,輻射并帶動周邊一定范圍內一批中小城市發展,使其成為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競爭力的區域城市群或城市帶。這種城市群或城市帶具有集聚效應的制造業產業鏈和集約化的永久性城市社區居民群體。
針對北 京王 府 保 護與開發的現狀,筆者提出基于城 市群理論的王府保護與開放設想。基于城市規劃的群理念,又叫『 城市群理 論』 。

王府前樹葉茂盛
整體思路
基于城市群理論的王府保護與開放方案,是將北京市城區王府按照地理分布劃分為若干區域,按區域對王府實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和開發,即將區域內多處王府納入保護與開發系統進行綜合考慮,以其中一個王府為主,設立博物館、紀念館,與其他幾處王府進行聯動。主次分明,與周邊環境和附近其他王府建筑相呼應,進而逐步恢復北京王府建筑群落,復原其歷史樣貌。
具體方案
第一步:王府群劃分。首先對28處王府按群進行劃分。按照規模適中、距離相近的原則,可將其劃分為3個群,分別為后海王府群、城東北王府群、城西南王府群。
第二步:制定輻射帶動規劃。城市群作用發揮的關鍵在于核心城的確定和核心城對衛星城輻射帶動的規劃。制定王府群輻射帶動規劃應以區域范圍內保護較好的王府為對象,確定核心王府和非核心王府。核心王府必須具備保護狀況較好、具有輻射能力的要素。在王府群中,利用核心王府輻射帶動非核心王府。根據這個原則,可將3個王府群輻射帶動規劃列表。具體如下:

表2 《三王府群輻射帶動規劃》

恭花園中的與連廊
第三步:落實保護與開發責任單位。為充分發揮王府群的作用,明確各王府群保護與開發責任,可分別成立相應的王府保護與開發公司,負責相應區域內王府的保護與開發。
第四步:實施保護與開發。按照分類施策的原則,由王府保護與開發公司按照規劃對區域內王府實施保護和開發。
群效應的應用
利用城市群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促進王府保護和開發。
(一)提高保護工作效率
對王府按區域管理,設立保護責任單位,變分散保護為統一保護,明確保護責任。將原本保護狀況較差的王府納入統一保護范圍內,使更多王府得到有效保護。

醇王府(宋慶齡故居)
(二)解決保護經費
統籌使用保護經費,用保護狀況較好的王府開發所獲得的收益補充現有保護狀況較差的單位所需的保護經費。
(三)增加收益
通過輻射作用,將多個王府的參觀、展覽按區域進行統籌,將參觀和展覽客流進行引流,可解決區域內因某個王府接待超負荷而產生的拒客等問題,以增加其他王府的參觀人數,提高開發效益。
(四)內容互補
按區域對王府進行統籌開發,實現內容互補,發揮區域的整體效應。有的王府僅府邸保護較好,但園林已毀;有的王府府邸已毀,但園林保護較好,因此可將兩處王府打包開發,使游客獲得完整觀感。還可將區域內臨近的不同類別王府作為整體推出,形成系統參觀路線。比如,將后海的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打造成系列王府參觀路線,豐富參觀內容,提升開發效果。
(五)提高保護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一直以來,古建保護都是以處所為單位實施,專業化程度低。在保護時按區域對多處王府的同一內容同時實施保護,可提高保護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比如,對恭王府假山進行保護時,可同步對區域內其他王府花園假山進行保護。
醇親王府最早為清康熙時期大學士明珠的府邸,歷經明珠府、成親王府、和珅府、醇親王府4次變遷。醇親王府可分為3部分,自東向西依次為王府馬廄、宅邸以及花園。王府馬廄現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良好,空置,不對外開放;宅邸現用于辦公,2003年曾對其進行修繕,保存狀況良好,不對外開放;花園作為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保存狀況良好。由于恭王府接待參觀人數目前已經接近極限,因此,在周邊再開辟一座王府園林來緩解其游客壓力是非常必要的。
保護方案
根據前文提出的基于城市群的王府保護與開發方案,將醇親王府與現在周邊多處王府納入一個系統進行統籌保護與管理。以恭親王府為核心,將醇親王府與其聯動,在恭親王府輻射帶動下,與周邊環境和附近其他幾處王府建筑相呼應,進而形成北京什剎海一帶的王府建筑花園群落,復原最盛時期的整體歷史樣貌。
在保護過程中,首先,應恢復醇親王府的完整格局,將馬廄與宋慶齡故居打通;其次,根據保存下來的歷史檔案、文獻,恢復宅邸內部的陳設和裝飾;再者,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將大藏龍華寺(醇親王載灃的家廟)也并入其中,進行整體規劃,形成規制完整的清代親王府群。
開發方案
首先,設計醇親王府作為一個游覽景點的展示主題。醇親王府兩度潛龍,見證了晚清從衰落到覆滅的過程,是展示君主專制走向覆滅進程的絕佳場所。因此,可以常設“晚清制度史、官制史、外交史”“醇親王府的變遷史”以及“府邸修繕實錄”等主題展覽;也可以以“醇親王家族的歷史以及子嗣現狀”為題布展,在內容上與恭王府展示內容實現互補。其次,開展與清代王府文物、文獻資料以及與醇王府相關的文化藝術品的征集、收藏、研究、展示工作。將來可以與檔案機構合作開展清代檔案展。三是開展清代王府歷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四是開展與醇王府相關的非遺文化展示、展演和交流活動;五是開展博物館公共教育和文化傳播工作,通過文旅融合發展王府遺址的文化創意產業。

醇王府花園

多福軒在輔仁大學時期被用作圖書館

錫晉齋院落

多福軒曾是恭親王的客廳,現已復原

錫晉齋曾是和珅的住所
撰文張瀛(四川師范大學)供圖張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我國自然村數量呈逐年遞減趨勢,鄉村人居環境景觀逐漸衰退。瓦板屋作為『藏羌彝民族走廊』核心區曾存在的大量傳統民居,亦在逐漸走向消亡。為避免這種特色建筑徹底消亡,我們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本文以涼山彝族自治州瓦板屋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營建地理環境、結構樣式、審美特征以及文化內涵,總結其保護和傳承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并提出合理化保護建議,以期推動瓦板屋民居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涼山州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域內海拔懸殊較大,高山、平原、丘陵等地形相互交錯
“藏羌彝民族走廊”是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個歷史民族區域概念。彝族是我國傳統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簡稱“涼山州”)、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其中,涼山州位于川滇交界處,與楚雄彝族自治州合稱“大小涼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其人居環境景觀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涼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與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是我國三十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地理環境復雜多變,域內海拔懸殊較大,高山、平原、丘陵等地形交錯分布,日照充足,干濕分明,河流密布,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此外,涼山州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保存了豐富的商貿文化遺產。彝族各類傳統民居棲息于獨特的文化土壤中,頗具民族特色,與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相適應,是當地群眾智慧的結晶。尤其是瓦板屋,充分體現了彝族同胞的生活觀、營造觀、審美觀、文化觀,是當地建筑文化的瑰寶。

“藏羌彝民族走廊”主要疆域示意圖

涼山州彝族瓦板屋

瓦板屋建材以木材為主
傳統民居的建筑樣式通常與周邊環境密切相關,瓦板屋是彝族群眾為適應自然環境而創造的宜居建筑,以獨特的形式承載著涼山彝族的鄉土人居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諸多原因的影響下,這些傳統民居瀕于消亡,主要原因如下:
農村空心化。近年來,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和邊疆地區農村普遍空心化。涼山地區交通閉塞,經濟發展落后,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去城市另謀出路。在這種背景下,當地農村常住人口逐年減少,留下的大多是勞動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和兒童。人走房空,年久失修,瓦板屋在鄉野中不斷倒塌,逐年減少。
農村城鎮化。在農村城鎮化浪潮中,傳統與現代不斷碰撞,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系統一樣,彝族的語言、文字、服飾、建筑等也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沖擊,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發生改變。其中,部分彝族傳統文化遺產能與時俱進,不斷發揚光大,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如彝族傳統服飾。但那些未能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遺產逐漸被邊緣化,其中包括彝族傳統民居的衰敗。不少傳統民居被鋼筋水泥搭建的現代建筑所取代,彝族人民世代居住的瓦板屋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高山移民”政策。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同時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住房關乎民生,更是脫貧攻堅戰中“兩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過去,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將彝族百姓困在大山深處。為改變當地群眾窘迫的生活環境,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涼山州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圍繞“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標,在涼山州內推進“彝家新寨”和“易地搬遷”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世代居住在高山上的彝族群眾遷至縣城,住進了新居。由此,大山深處的一批老舊傳統民居在長期無人打理的情況下,迅速衰敗下去。
森林保護政策。涼山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因此,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是四川省的三大林區之一。富集的木材是瓦板屋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由于近年來亂砍濫伐,當地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森林覆蓋率不斷降低,涼山州政府不得不開始重視森林資源保護問題,全面統籌協調,積極進行生態保護,嚴格管控森林砍伐行為。在此背景下,營造瓦板屋的木材很難輕易獲取,價格也較為昂貴。于是,瓦板屋逐漸被現代磚混房屋所替代。
目前,營造瓦板屋的木材很難輕易獲取,價格較為昂貴。于是,瓦板屋逐漸被現代磚混房屋所替代。

瓦板屋局部肌理圖
(一)選址特點
受自然地理環境限制,涼山州彝族民居瓦板屋大多建于地勢險要、依山傍水、向陽靠山、林木環繞的高山或斜坡上—這樣的場地能夠滿足農牧結合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彝族群眾的居住聚落多以村寨的形式出現,一個村寨一般以父系的某一支為主,再加上一些有聯姻關系的旁系。高山地區彝族村寨多為散居形態,半山和矮山坡地區彝族村寨則多以家族聚居的形態出現。房屋及周圍的土地和林地構成了當地群眾完整的家園。
(二)選材特點
彝族瓦板屋以木為瓦,是其祖先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營造的特色民居。瓦板是長方形木塊,將木板用砍刀劈開成型即可得,一般以紋路垂直、結構細膩、質地易于雕琢的冷白杉、白楊、松樹加工而成。彝族民眾秉持的“萬物皆有靈”思想體現在建造新房與居住的過程中。建房之初,需要請彝族的巫師“畢摩”占卜吉日。建房過程中,梁柱用木必須嚴格區分梢部和根部。用作柱時,要保證木材梢部向上,根部向下;用作梁時,所有木材梢部要朝向同一方向。彝族群眾視建房的過程為“家在落地生長”。在此過程中,不能將梁柱的根部和梢部混淆,否則會被認為房屋失去了生命,將給入住的人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放在屋頂上起固定作用的石頭必須干凈,不能在墳場拾取,也不能沾有污漬。墻體的建造相較于其他部分相對簡單,在規劃好的地基上放置木制模具,就地向模具中填滿當地的生土,然后經過夯筑、成型、曬干等工序筑起土墻。涼山地區土壤條件豐富多樣,不同地區建造土墻會采取不同的處理辦法。比如,越西縣多黏性土,在夯土時會在土壤中間夾雜竹片或木板,尤其是墻體轉角連接處必須要放,以使墻體更為結實,進而取得抗震和加固的效果。

成片的瓦板屋

瓦板屋以木為瓦,樸素自然

成片的瓦板屋溫柔地沿坡而上,與自然和諧相處,搭建起溫暖的家園
(三)結構特點
彝族是一個有多種信仰的民族,其中重要的信仰是“萬物格霏觀”。“格霏”在彝語中的意思為“雌雄”,與《道德經》中關于陰陽關系的闡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大同小異。(范美霞 《行將消失的瓦板屋—涼山彝族傳統民居特點及其文化內涵》)其意指世間萬物都是在陰陽作用中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有“陰”與“陽”兩方面,只有陰陽相結合,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涼山瓦板屋屋頂上的木板一般為兩層,從檐口開始滿鋪木板,這一層為屋頂的下層,稱“母板”;在下層每塊木板縫隙間再鋪一層木板,也就是“公板”。上下兩層木板間隔交錯搭建,并在上面一層木板連接處放置一塊石頭,以保證其穩固性。整個建造過程都不會用到釘子或是鐵絲。這種特殊的屋頂結構能給瓦板屋留出自然的通風口,當太陽升到一定高度時,陽光能通過屋頂瓦板的縫隙鋪滿屋內。木板上自然的木材紋理,讓雨水能順著紋理流下;杉木獨有的清香,讓人仿佛置身于森林中。這不僅體現了彝族先人的智慧,也表現出了彝族群眾對彝族文化中“公”“母”相生相和以為美的詮釋。
瓦板屋的結構形式是穿斗式,又稱“立貼式結構”。穿斗式木架構多用于民宅,其用料較少但排列密集,適用于較小的室內空間。瓦板屋最富特色的結構在于支撐整個屋頂的一種拱架。這種拱架利用杠桿原理,層層挑拱,室內落地立柱較少,一般有三四根,拱架結構中的立柱和承載房檐的柱子都落腳于橫枋之上,這不僅使室內空間加大,同時也起到了裝飾作用。
瓦板屋建筑規模不大,大多以“一”字形分布,布局平面為長方形,面積約100~300平方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其游記中記述了入滇途中遇雨投宿彝家所見情景:“蓋一茅之中,東半畜馬,西半則主人之捐,榻前就地煨濕薪以為爂。”(董力三 《從 〈徐霞客游記〉看滇、黔、桂民俗中的經濟文化》)。可以看到,當時的瓦板屋以堂屋為中心,將長方形平面劃分為三個空間。全屋只開正面一道門,進屋右側為一家人休息的臥室和存放貴重物品的空間,左側用于喂養牲畜或是儲存糧食和存放雜物。在臥室靠左或靠右的位置會設有火塘,俗稱“鍋莊”,火塘上方設有供奉祖上三代的牌位,庇佑全家人的安全和整個家庭的興旺。對于彝族群眾來說,溫暖的火塘能給忙碌了一天的人帶來最好的慰藉。火塘不僅用于做飯、夜晚照明、燒水、取暖等日常活動,同時也是家中會客的主要社交場所。彝族民眾認為家中的火塘牽系著一家人的命運,有“口水鼻涕不能沾,鞋襪紙屑莫挨邊”之規,火塘中的火必須常年保持不滅,不用時也要用草木灰蓋住,以保存火種。另外,瓦板屋的火塘是一個家庭主權的象征,涼山彝族民俗中有一條是:兒子結婚后須獨立門戶時,得從原來的家中取火種帶到新家,另立火塘,表示已經分家組成新家庭。

瓦板屋聚落

瓦板屋營建也注重山形水勢

瓦板屋有聚集的,也有獨棟的

瓦板屋平面布局
(四)裝飾特點
彝語中有一個詞叫“依扎呷薇”,漢語意思是“像花朵一樣漂亮的房子”,可見其傳統民居非常講究裝飾。彝族很多傳統民居的裝飾圖案是宗教文化的衍生物。彝族的宗教文化在其傳統民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布局到裝飾處處體現著圖騰崇拜、自然崇拜。虎是彝族的原生圖騰,為了祈福消災,彝族民居的門上基本都雕刻著虎頭像。隨著彝族不斷發展和形成分支,逐漸衍生出豐富多彩的圖騰。在彝族人看來,牛角象征著勇敢,羊角象征財富和吉祥。因此,彝族人常在屋檐下掛牛角、羊角,在門窗、吊柱、拱架上雕刻牛角和羊角的圖樣。此外,室內和外墻上還有很多彩繪的花、鳥、日、月和幾何圖案。在色彩裝飾上,瓦板屋常用黑、黃、紅三種顏色。在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中,黑色象征著群山和黑土,代表著高貴、莊重和剛強堅韌;黃色象征著大地,代表著豐收、生命、富裕和陽光;紅色象征著太陽,代表著勇敢、喜慶、熱情。彝族對紅色的喜愛最早源于火崇拜,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便是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節—這在彝族人心中具有神圣地位。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是民族情感、宗教崇奉以及審美觀念長期沉淀和凝集的結果。“三色文化”與民族服飾、漆器和建筑廣泛結合,不僅豐富了彝族的文化內涵,也深深融入彝族人的日常活動,成為彝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彝族民居常用裝飾圖案

瓦板屋鋼筆畫

瓦板屋營造環境鋼筆畫

獨棟瓦板屋鋼筆畫
改善彝族產業結構。彝族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與村民的生活水平、經濟情況密切相關。只有改善當地的產業結構,推動其產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激發村莊的整體活力,才能更好地保護傳統村寨。彝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充分挖掘本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產品與現代審美完美結合起來,發揚光大彝族的民族文化,推動彝族傳統村落與民居保護工作。
科學規劃與保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馮驥才教授在談及傳統村落“變與不變”時曾說:“原住民、記憶、文脈、習俗都在,這個村落就是活的。”保護彝族傳統村落應該注重其完整性和真實性,避免千篇一律,導致其失去原本的特色。對極有特色的彝族古村寨,應當根據其歷史價值進行分類保護,積極申報中國傳統村落,全面保護村落的選址、格局、風貌、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重點修復歷史環境要素,對建筑材料進行有機翻新,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寨面貌,修繕村寨道路,升級村內水電管網;推動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場館建設,以及語言文字、民風民俗、歷史記憶、宗教文化等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村民應是保護傳統村落的主體力量,當地政府應定期舉行保護傳統民居的宣講會,與村民攜手建立保護管理機制,將保護舊村寨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增強全民保護意識。
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彝族傳統村落有著不可復制、不可代替的價值,它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彝族傳統建筑保護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性工作,不僅需要科學規劃,還需要專業運營,找到適合彝族村寨發展的道路,充分激發其產業活力和文化活力,發揮其文化與經濟價值。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并不沖突,活態保護能夠讓歷史遺產與現代生活良性互動,將遺產轉化為資源加以利用。彝族傳統村落傳承著世代積累的民俗傳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發展彝族特色旅游業,對彝族流傳的神話故事、生活節令等進行深度挖掘,建設彝族活態歷史文化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館、彝族鄉村本土文化旅游景區等,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還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保證傳統村落發展的延續性,吸引在外的彝族游子返鄉等,有助于推動涼山州可持續發展。
傳統村落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瓦板屋作為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承載著彝族千百年的歷史,凝結著彝族同胞對家的理解與期許,寄托著彝族游子的鄉愁,記錄著社會變遷,鐫刻著彝族質樸的民風。瓦板屋是人類共有的寶貴文化遺產,如何進行有效保護和傳承,既是當下研究彝族傳統民居的首要問題,也是新時代地域人居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