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先逵 供圖 李先逵 向明(部分)

當前,隨著全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進入非常時期。就在二〇二一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要求完善制度機制,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本文就以此為出發點,談談筆者對中國民居建筑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思考

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
關于城鄉建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了重要指示:“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脈的體現和延續。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強化創新理念,完善決策和評估機制,營造健康的社會氛圍,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讓我們的城市建筑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薄霸诖龠M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薄稗r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薄爸袊獜姡r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p>
隨著全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城鄉歷史文化保護進入一個非常時期。2021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指出,要完善制度機制、統籌保護利用關系,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力解決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屢遭破壞、拆除等突出問題,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有力保障。
這些中央指示和意見應當成為當前城鄉建設和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原則。為此,我們在對待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加深理論認識,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做出成績。

安徽省祁門縣文堂村鄉居

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宴魁厝
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習近平
近年來,由于“旅游熱”和“遺產熱”的推動,人們對建筑文化遺產包括城鄉民居建筑文化價值的認識有所提高,對保護優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意識有所增強。但是,我們距離新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依然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端正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進一步提升對傳統建筑文化價值的再認識,并自覺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實踐。
什么是民居建筑?至今沒有嚴格的定義??煽嫉氖?,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以梁思成、劉敦禎二位先生為代表的建筑學家開始對中國建筑歷史進行科學研究時就已提出“民居”的概念,用以指代一般居住建筑。比如,在1935年3月出版的《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中就多次使用了“民居”一詞。時至今日,民居研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已不再是剛開始那樣特指一般居住建筑,而是將范圍擴大至官式建筑之外的廣大民間建筑,包括民用住宅以及與生活相聯系的廟宇、祠堂、書院、店鋪,等等。到現在,它的關注范圍更是從“民居”延伸向“聚落”,再進一步延伸向“人居”。所以,甚至可以說,地球村上的整個人居環境,都可納入民居研究的范疇。于是,民居研究的內涵及外延都有了極大的豐富。——所謂“民居”,就是人類居住區及其環境。所以,深入的民居建筑文化研究對于今天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將具有重要的借鑒及指導意義。

福建屏南縣漈下村口
2008年7月1日,國家發布實施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但蒙昧觀念和錯誤做法并未完全得到糾正,要真正落實保護行動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經濟建設大潮沖擊下,仍然有不少優秀的民居建筑文化遺產在不斷遭到破壞和摧毀,造成不可再生文化資源永遠消失。我們依然需要對盲目拆毀歷史城鎮和街區傳統民居的錯誤做法進行反思,要提升對民居建筑文化價值的再認識。
1999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在墨西哥通過的《關于鄉土建筑文化遺產的憲章》中指出:“鄉土建筑遺產在人類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已經被公認為是有特征和有魅力的社會產物,它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基本表現,是社會和它所處地區關系的基本表現,同時也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敝詮娬{要對民居建筑文化價值再認識,就是要從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多角度去認識建筑文化遺產,去真正明確保護建筑文化遺產的目的和意義。要防止有人打著保護建筑文化遺產的幌子,實以開發旅游、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隨意亂加改造,將原生的優秀民居建筑搞得面目皆非,將真古董修成了假古董、偽古董。
所以,保護建筑文化遺產不能簡單地為保護而保護,也不能單純為了開發旅游、創造經濟價值去保護,而是要真正理解建筑文化遺產的價值,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經濟與文化的關系,才能真正杜絕或減少建設性破壞,從而實現對建筑文化遺產進行科學的保護,真正留住集體記憶的文化之根,真正留住鄉愁。

河南洛陽八景之“銅駝暮雨”
“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边@是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新城鎮建設要求,用詩一般的語言給予了表述。這是城鄉建設理論指導思想的一次重大轉變。
鄉愁是什么?用古人的話說,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是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是王維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是高適的“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夜作》)。不過,他們始終都未給出明確的概念或定義。直到杜甫將“鄉”與“愁”合而為一寫出那句“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鄉愁”一詞開始正式流行起來,并一直傳承至今。

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

北京市門頭溝區爨底下村

北京市門頭溝區爨底下村鄉居
鄉愁就是一種故土情懷。有一首歌唱得好:“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云,鄉愁是一生情 ?!保ā多l愁》)從社會學角度來說,鄉愁是對故土養育之情的感懷與感恩,是對往日生活環境的思念與回憶,是對鄉土情懷的自我慰藉與抒發。總之,鄉愁就是對鄉土歷史文化的情感寄托。而鄉愁情感寄托的最典型代表就是故土文化和人居環境,其中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占據了較大的比例。
當然,有屬于個人的鄉愁,也同樣有屬于民族的鄉愁。展望新時代,中華民族的鄉愁正是對華夏民族文明根脈的傳承,是對樹立中華文化自信的渴望,是對文化自立和民族復興的追求。因此,記住鄉愁、保護文化遺產的根本目和意義在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堅定中華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實現從“文化自尊”走向“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立”的重要轉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和莊嚴使命。

當下,在城鄉建設進程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方面出現了諸多矛盾。我們要參照學習國外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經驗和一系列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制度,特別是深刻理解《威尼斯憲章》(1964年)、《世界遺產公約》(1972年)、《馬丘比丘憲章》(1977年)、《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華盛頓憲章)》(1987年)等國際通行文獻的重要精神,進一步明確對優秀傳統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系列原則與標準。這些在我國頒布的有關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也都有體現。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一是原真性原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憲章》首先就文化遺產保護提出原真性保護原則。1999年在墨西哥通過的《關于鄉土建筑文化遺產的憲章》中再次強調,對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應按上述原則進行保護,要盡量展示歷史建筑的真實性,切忌生造、亂造,以假亂真。要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人居環境改善二者間的關系,不能以更新改造為名恣意追求美化,用所謂傳統與現代并置的創意設計來竄改其原真性。

潮州八景之廣濟橋

安徽祁門縣文堂村燕翅樓

安徽省祁門縣文堂村
原真性是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命線。失去了原真性也就失去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這也是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與核心準則。要把握好原真性就必須要對遺產進行認真深入研究,了解文化遺產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只有真正讀懂了它,才能保護好它。而當前遺產保護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對原真性原則認識不足或不尊重,甚至公然違反原真性原則對文化遺產進行大肆改造,這完全脫離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本質含義,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二是整體性原則。也稱完整性原則,即整體性保護觀念。它強調既要保護城鎮街區的傳統格局、街巷肌理、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也要保護其空間環境以及相互依
古跡的保護至關重要的一點在于日常的維護?!锻崴箲椪隆罚ㄒ痪帕哪辏┐娴淖匀画h境與景觀,包括古樹、山石、水體等環境要素。要牢牢樹立起整體性保護理念,堅決杜絕單純保護文物建筑或歷史建筑的片面思想,尤其要制止對民居建筑進行任意拆除、對其周圍環境進行肆意改造的錯誤行為,盡量減少人為破壞。
三是連續性原則。應盡量延續城市建筑文脈,盡可能地保護每個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代表性建筑,以真實體現城鎮聚落文明演進的過程。這也是原真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的綜合體現。
四是文化性原則。要深入挖掘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充分展現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揭示其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在保護利用中注意突出文化性,要講好文化遺產故事,向社會大眾進行廣泛傳播。
五是可持續性原則。要保護好文化遺產,必須要有科學的保護方法,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使之真實有效地保存下去,留傳給后世。尤其是歷史街區和傳統村鎮的保護與一般文物保護不同,更需要加強動態監測,進行活態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川成都黃龍溪古鎮

對于城鎮傳統聚落、歷史街區和古村鎮的保護,應進行科學保護規劃,推動建成相對完善的層級式保護體系,進行更加全面科學的保護。根據城鎮民居的不同環境特色,可以建立以下四個不同保護層級:
一是城鎮山水環境格局層級保護。許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從選址到建成,都充分考慮了其所在地的自然山水環境。周圍的自然山水是其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對城鎮聚落進行保護,首先要保護好周圍的山水格局及其與城鎮之間的形態關系。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中國的許多傳統廊坊式城鎮、爬山式城鎮、盤龍式城鎮、水鄉式城鎮等,都順應當地自然環境特點而生。因此,對城鎮內外環境的整體保護也就是對城鎮聚落進行有效保護。特別是不少城鎮都有傳統的“八景”“十景”,應該予以重點保護并進行動態修復。

浙江蘭溪市諸葛村鄉居
在所有可能條件下,將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區,并使交通不增加擁擠,亦不使妨礙城市有轉機的新發展?!恶R丘比丘憲章》(一九七七年)

重慶市豐盛古鎮
二是街巷布局與肌理層級的保護。城鎮街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較為固定的基本街巷布局與肌理,在適應各自氣候條件和生活習俗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形態和風貌。其文化積淀深厚,文化特征鮮明,是傳統城鎮聚落區域特色的集中體現,應作為重點保護對象。街巷空間是城鎮空間的精彩構成部分,因此要加強其街巷空間的文化特征展示,特別要注意保護街巷格局肌理以及同院落房屋布局的關系,不得隨意更改和變動。尤其是街巷的空間尺度、街道與房屋的比例關系等要處理得當,不能胡亂收減或拓寬加高,更不可任意亂拆亂建。
三是景觀風貌層級的保護。按國際文化遺產類型來分,一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特別是古村鎮,大多屬于文化景觀遺產類型。其山水自然、名木古樹等生態景觀優美多姿,環境中的民居、會館、寺廟、祠堂等建筑景觀反映了濃郁的鄉土特色,應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及美學價值,對獨特的傳統風貌特色和鄉土文化景觀加以重點保護。
四是建筑類型層級的保護。對于城鎮歷史街區的民居建筑,根據不同的價值定位可以分為3種:文物建筑、歷史建筑與普通民居建筑。因前兩種建筑數量較少,常常會被按照“修舊如舊,延年益壽”的原則進行保護修繕。但大量的普通民居建筑卻沒有那么幸運,經常會頻遭破壞。這些往往都是人們缺乏整體與科學保護意識造成的。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大量鄉土建筑個體承載的是文化碎片,只有將所有的文化碎片組合起來才是一個整體。換句話說,鄉土城鎮的整體形態和風貌正是由大量普通民居建筑所構成的。一旦失去它們,少量的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只能如同孤零零的遺址一般存在。

江蘇省蘇州市東山鎮

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
198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通過《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華盛頓憲章)》指出:“歷史城區,不論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鎮以及歷史中心或居住區,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環境。除了它們的歷史文獻作用外,這些地區體現著傳統的城市文化價值……要鼓勵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無論這些文化遺產是多么微不足道,都構成了人類集體的記憶。”因此,必須讓大眾增強認識,要積極主動地參與保護傳統民居建筑行動,尤其是自家的房屋建筑。
具體來說,對傳統民居建筑保護,首先可根據其初建歷史年限來進行明確分類:1911年以前的,可劃為文物建筑;1911年—1949年期間的,可劃為歷史建筑;1949年以后的,則為普通民居建筑。然后,再根據不同的等級分類采取不同的保護和維修方式:
(1)對于文物建筑,要主動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保護,采取“最小干預”原則進行修復,即修舊如舊。
(2)對于歷史建筑,同樣需要進行修繕,并盡量保持原始風貌,對內部進行合理有機更新,甚至可根據實用需求進行適當的改造。
(3)對于普通民居建筑,可采用“中而新”的手法進行整改,以與歷史街區或居住區文脈相協調。比如,若體量、造型、色彩對整體風貌影響不大,可維持原貌;若體量、造型或色彩與整體環境太不協調,也可予以大修甚至拆除。
(4)對于區內其他構筑物,比如,井、橋、堤、路、堡、坎等,盡量保持原貌,并加以協調處理,與現代生活環境保持協調統一。
綜上,樹立科學理念和法規意識,保護歷史街區、古村鎮和民居建筑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其真實完整的風貌,又要改造更新以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既要保持民俗文化的延續性,又要滿足人們享受美好現代生活的需求。這二者是需要辯證統一處理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云南省劍川縣沙溪古鎮
歷史城區,不論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鎮以及歷史中心或居住區,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環境。除了它們的歷史文獻作用外,這些地區體現著傳統的城市文化的價值》——《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華盛頓憲章)》(一九八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