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密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陜西 安康 725000)
安康市地處陜南地區,土壤肥沃,種植業較發達。小麥是安康市人民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安康市小麥常年播種面積約為43.7萬畝,占全市秋糧作物種植總面積的36%左右。安康市年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適中、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5.6℃,年平均降水量814.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均無霜期246天,日照時數1662.9小時。適宜的溫濕度和充足的光照是優質小麥品質性狀和籽粒灌漿的重要保障。
影響小麥品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氮素是關鍵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合理增加氮肥用量,能夠明顯提高小麥葉綠素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含量,改善群體光合性能,從而提高籽粒品質和產量。氮素運籌對籽粒品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濕面筋含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和穩定時間等方面。氮肥用量的不同對小麥蛋白質組分的影響不同,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中清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的含量,從而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及蛋白組分。但是,由于人們對于氮素缺少科學的運籌和調控,所以就很難生產出高標準的優質專用糧。
對小麥葉面噴施氮肥也是提高產量和改善品種質量的重要農業措施。多年來眾多研究人員在氮素和小麥品質的調節效應研究中發現,在小麥葉面噴施氮肥,小麥籽粒中蛋白質及面筋的含量和質量有很明顯的提高,從而快速的為小麥補充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時期追加氮肥也能夠影響小麥品質,尤其是在孕穗期進行追施氮肥效果顯著,更能提高小麥的口感和品質。本次試驗在小麥高產的基礎上,研究優質小麥的氮肥應用技術,為優質小麥提質增效提供一些參考。
本試驗中小麥供試品種為綿麥48。2020~2021年,在安康市漢濱區張灘鎮張灘社區進行追氮試驗,土壤類型為沙壤土,上茬作物為玉米,收獲后秸稈粉碎還田。整地前施入純氮量為120公斤/公頃,小區種植,面積為34平方米,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2020年設置3個處理時間追施氮素,分別為返青期、起身期和拔節期。2021年設置4個處理時間追施氮素,分別為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和挑旗期追施氮素。在每年的4月底和5月上旬噴樂果,降低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其它田間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小麥收獲期,每小區取樣2.0公斤,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進行品質檢測,主要測定參數為粗蛋白含量、濕面筋、吸水率、沉降值和穩定時間等。籽粒粗蛋白含量、面粉的濕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穩定時間以及吸水率分別利用半微量凱氏法Glutomatic儀器、S.D.S 試驗法和德國Brabender公司生產的粉質儀進行測定。
利用新復極差顯著性檢驗,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
第一,產量分析。如表1所示,小麥穗數與穗粒數和千粒重呈負相關。其中處理3的穗數較低,但是穗粒數和千粒重較大,產量最高;處理2中雖然穗數高于其他兩個處理,但是穗粒數、千粒重和產量均低于處理3,但差異不顯著,說明施肥時期適當后移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應,盡管穗數相對減少,但穗粒數和千粒重增加,從而改善產量結構,提高籽粒產量。拔節期追氮對增加小麥穗粒數和千粒重具有積極作用。施氮量的增加對于小麥穗數和穗粒數有較為明顯的影響,但其對粒重沒有明顯影響。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追氮后的產量逐漸增加,說明隨著追氮時期的適當后移,產量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同時,氮肥適當后移有利于墩苗防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麥產量,適當后移追氮時期能夠提高小麥的氮肥表觀利用率。

表1 小麥各生育期追氮對產量三要素和品質的影響
處理1、2、3分別為在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追施氮肥。
第二,品質分析。從品質檢測分析情況看(見表1),處理3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為14.23%;處理2略高于處理3,粗蛋白含量處理為13.63%,處理1粗蛋白含量最低,為13.34%。在高產條件為前提的條件下,不同的時期追氮對于優質小麥的粗蛋白含量影響較為明顯。從粗蛋白含量看,處理3相對較好,小麥籽粒粗蛋白含量為14.23%。3個處理的吸水量相同,不產生影響。綜合試驗結果分析,處理3小麥總體品質較好,即在拔節期追施氮肥小麥吸收效率和利用率較高,效果好。該結果說明適當后移追施氮肥期可以提高蛋白含量,進而提升小麥品質。綜合分析產量和品質,施肥最佳時期為拔節期,其次是起身期。
第一,籽粒干物質。不同時期追氮處理對籽粒干物質的影響如表2和附圖所示,小麥籽粒干物質積累受不同時期追氮的影響。從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處理對干物質積累速度有明顯的差異,開花后21天前返青期追氮處理的干物質積累最快,拔節和挑旗期其次,起身期最慢;到開花后35天時發生轉變,挑旗期干物質積累速率增加,積累量最高,而返青期追氮后效果最差。因此,氮肥后移對干物質積累有顯著的調節效應。

表2 籽粒干物質積累變化 克

第二,品質產量分析。從品質結果分析來看,不同處理的小麥品質產量分布較為一致,挑旗期追氮,籽粒蛋白質含量、吸水率、穩定時間、濕面筋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兩個時期,分別為13.7%、64.1%、10分鐘、36.9%,拔節期結果其次。從產量情況看,拔節期追氮效果最好,有利于增重,滿足后期氮肥需要,其次是挑旗期,再后是起身期,而返青期的效果是最差的。
小麥高產和穩產仍是當前的主要目標,在合適的時間施用氮肥對提高小麥產量和改良其品質有著直接影響。通過本次試驗發現,于拔節期施氮,小麥產量在2年中都是最高的,品質處于第2位;挑旗期的品質最好,但是產量低于拔節期,說明合理延遲春季追氮時期,能夠有效加速灌漿后期干物質的積累速度,有利于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但是,追氮時期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計劃,避免小麥貪青晚熟從而受干熱風和大雨的影響降低產量和品質。因此,在高產條件下進行優質小麥生產時,可以合理延遲春季氮肥的施用,同時也應考慮其他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