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磊
(山東省海陽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山東 海陽 265100)
海洋環境是一種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體現,加強海洋生態文明環境建設已被規劃進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當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沿海漁民靠海吃海,多年來的入海捕撈以及沿海工業經濟的發展等因素,都給沿海地區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為此,加強海洋生態文明環境建設勢在必行,是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提升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海陽市始終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放在工作首位,加強海洋資源有效管理機制、進行生態環境修復,積極推進生態海洋、美麗海洋,全力打造“海上綠水藍天”。
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長、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們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各種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海洋環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也在逐年恢復原貌。但是,長期以來,沿海居民習慣的捕撈、污物排放等諸多因素還仍然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首先,海洋生態環境污染主要以沿海居民生活垃圾、污水、工業廢水等為主,還有一些是沿海居民使用的農藥化肥等,經過雨水的沖刷滲透到地下水,最終流入大海,造成海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次,近海海域富營養化不斷加劇,赤潮現象不斷發生,不斷出現新的赤潮生物種,給海洋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影響。再次,海洋工程建設、石油、天然氣的海上開采,海洋生物制藥等開發研制等所產生的污染物,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環境。以上種種因素造成海洋沿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各種沿海生物都在逐年減少,珍稀生物瀕危,海岸、沙質遭受侵蝕。各種海洋開發污染物入海排放,生態危害頻頻發生,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我國海洋生態安全,制約了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步伐。
海洋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較晚,并且存在很多漏洞,海域環境管理部門職能效率低下,執法力度不嚴,人員素質低,都不利于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和保護。
沿海地區部分排污口排放質量不達標,使得海洋環境受到影響,近海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原始生態結構遭到破壞。人工海岸不斷開發,致使原生態海岸線、濕地面積逐年減少,生態功能失衡,這些粗放的沿海開發活動亟待得到解決。
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包括很多珍稀品種,但是漁民過度的捕撈,嚴重破壞了海洋生物資源的繁殖能力,導致海洋生物急速減少,甚至瀕臨滅絕。另外,環境質量下降,造成生態異常,一些常見的魚、蝦、蟹、貝類等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快速死亡。雖然漁政部門投入很大力度,投放了大量魚苗、蝦苗,但是,漁民對未長大的魚蝦進行捕撈,以至于魚蝦等數量很難維持到一定數值。還有一些海岸工程建設以及圍海造田等行為,對海岸線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海洋開發缺乏綜合、科學、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差。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總體布局,要求各級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工作的首位,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解決當前海洋資源消耗過度、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維護海洋原生態面貌,才能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人類的發展進步應與海洋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兩者是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平衡體,人類對海洋的過度開發利用會造成海洋資源遭到破壞,海洋環境的破壞必然會影響到人類社會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保護海洋資源、尊重海洋、恢復海洋的自然面貌,加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在海洋開發上要創新轉型,努力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力爭把海洋建設成碧水藍天。
當前,海洋環境存在的重要問題就是海洋資源,為了沿海經濟的良好有序發展,必須要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環境建設,加強對海洋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開發,在保持海洋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情況下發展海洋經濟,這是關系我國未來發展、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途徑。
健全海洋環境有效管理機制,落實國家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建設方針,積極推進海洋環境健康有序發展,不斷提升沿海地域生態綠色增長。規劃用海,建立海岸線、沿海開發等科學利用制度,合理配置海洋資源格局,保障海洋生態資源的科學利用;生態用海,實施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和保護,對海岸線、濕地、周邊海域進行生態修復,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體系;科學用海,政策導向,扶持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產業,建設風力、水力發電項目,促進現代海洋產業向低碳經濟模式方向發展,加大海洋牧場建設;依法用海,根據國家的相應法律完善地方立法體系,加大海洋執法力度。以此促進海洋經濟生態健康、良好發展。
構建海洋綠色發展格局,推進海洋資源的轉型開發利用,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產業結構,不斷提升海洋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質量升級。建設一批產業配套齊全、市場影響力大、創業環境好的新興海洋產業基地;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先行旅游勝地,探索生態文化與海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發揮海洋產業和臨海產業空間布局的新優勢。這些都是加強海洋生態文明環境建設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環境建設任重道遠。特別是在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管控方面,必須要加大沿海污物排放治理;強化海洋開發污物的防治與海洋廢物傾倒的管理;建立海洋監測預評估體系;針對岸線、濕地等重要生態地帶,要嚴格采取保護和治理措施,努力實現重要生態地帶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加大海洋科技創新的資金與力量投入,因地制宜、以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由傳統海洋產業增長方式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重增長方式轉變,構建集節約化、生態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要以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打造當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主要從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等方面進行統籌,以海洋高端制造業等產業為重點,構建創新型、集約型、科技含量高的發展模式示范區。
培育一批新興產業:要以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格局為出發點,培育發展具有知識密集型、資源節約型、具有大潛力、綜合效益高、社會效益良好的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資源、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走綠色發展之路,為海洋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科技興海:加快海洋經濟方向、模式的轉變,要以海洋科技為先導,進一步重視科技興海工作,調動多方面的力量,提高海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
綜上,加強海洋生態文明環境建設,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努力打造海洋水清、灘凈、岸綠、灣美的時代格局,這就要求海洋系統的工作者樹立全新的海洋生態意識,積極響應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勇于擔當,敢于作為,銳意進取,總結創新,力爭為建設祖國美麗的海洋環境,實現海洋的綠水藍天作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