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隨著一則“青春沒有售價,硬座直達拉薩”短視頻的走紅,“特種兵式旅游”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各種攻略層出不窮。所謂“特種兵式旅游”,顧名思義,類似特種兵拉練,以時間緊、景點多、花費少為特點的高強度著稱。“特種兵式旅游”為何悄然走紅,又留下了怎樣的思考?
“三天五岳”的極限操作
今年“五一”,有個成都的“90后”小伙火了。他用5天時間先后閃現南岳衡山、中岳嵩山、東岳泰山、北岳恒山和西岳華山。小伙曬出朋友圈后,迅速引起關注并走紅,被網友稱為真正的“五岳盟主”和“真特種兵”。
據媒體報道, 4月初,小伙萌生了一個“瘋狂”的計劃——利用“五一”假期,登遍華夏五岳。出發前,他摸排了前往各地的列車和公交車次表,確定了詳細的計劃表。于是,“五一”假期第一天,小伙連夜出發。就這樣,朝登山、夜趕車,一天登一峰,5月4日,小伙子準時返崗。一整趟旅程下來,他只花了4000余元。
然而,這還不是極限操作。日前,知名博主“濾鏡粉碎機”通過視頻展示了他們3天行進4600公里,爬完五岳的極致體驗——從4月23日 17:11登上高鐵從上海出發前往泰安,途中遭遇過冷雨、降雪、冰凍的連番暴擊,在4月27日清晨5:15登頂華山。面對體能極限,他們成功挑戰自我,最終看到了峰頂的日出。據悉,“濾鏡粉碎機”是原創視頻博主,由3位男生輪值當主播,主打對酒店、民宿、旅游的測評。
談及挑戰原因,參與此次挑戰的“畢老師”直言是因為這種旅游形式火了之后,想要親自去沉浸式地體驗一次,“包括到底有多累?想通過這種實踐的方式,去獲得這種細節的感受,把這種旅游模式極致化地展現出來”。
另一位參與者“熊bobo”則向記者談起了旅途中遇見的一對情侶。兩人同樣把行程安排得非常滿,非常享受彼此共同去經歷一些事情的過程。“加上,之前3年都在家上網課沒有辦法出門旅游,一下放開后就很想共同去經歷一些事情,豐富一下自己的人生體驗。”“熊bobo”表示。
至于花費,“畢老師”表示,“特種兵式旅游”確實可以做到相對省錢。他們的這趟旅行中,真正花在住宿上的只有一晚,大部分的夜晚是睡在綠皮車上;再加上路程比較趕,大部分吃的都是快餐小吃,吃的開銷自然也不多。
統計顯示,北京、上海、南京、重慶、成都、杭州、長沙、深圳等擁有眾多標志性景點和美食,且公共交通便利的城市,目前是“特種兵式旅游”的熱門目的地。
年輕化表達下,文旅究竟該如何破圈
記者注意到,“三天游五岳”視頻發布后,有一個高贊評論這樣寫到,“特種兵式旅游”本來就違背了旅行的初衷,純粹一種網紅打卡自虐式旅行;旅行的意義是取決于行,尋求路途上身心的放松和不同的人文體驗,而不是走馬觀花,忽視風險自虐;找尋自信的方式有很多種,大可不必自我感動,處處留遺憾。說到底,其最終的價值,就只有朋友圈,或者毫無營養價值的吹牛。
不過,旅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特種兵式旅游”的走俏至少釋放出一個信號——人們因疫情而擱置的旅游需求正在加速釋放,甚至出現了“報復性旅游”的行為。
“旅游業的恢復是肯定的,但‘特種兵式旅游不見得是疫情后年輕人群體中掀起的熱潮,不必過多解讀。”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吳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特種兵式旅游”實質上就是“窮游”,在熱愛旅行但囿于經濟原因的年輕人群體中一直存在,今年這一概念的走紅,一是因為換了一個比較有噱頭的概念;二是被新媒體傳播放大,讓大家誤以為當代年輕人特別喜歡這種旅行方式。“目前更多是一些為了吸引流量的博主,或者跟風的人在做,他們并不是真正喜歡這樣的旅行方式。”
就吳本的觀察,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是不太愿意在旅途中虧待自己的,他們更喜歡節奏緩慢的隨性“漫游”,體驗當地風情、美食文化,而不屑于匆忙的景點打卡。“他們可能會為了喝一口‘茶顏悅色特地去一次長沙,但這恰恰證明,他們是注重享受的。”吳本表示,大學生其實大多都是“擺爛式旅游”,“除非是計劃已久的長途旅行,他們幾乎不作攻略,與‘60后‘70后年輕時的旅游偏好有了極大區別”。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23年“五一”假期人均消費540.35元,較2019年同期下降10.46%。“出行的人多了,但花的錢卻少了,這說明很多人開始理性消費,大家希望出去玩也能經濟實惠一些。”吳本坦言,對旅游業內來說,就“特種兵式旅游”現象,大家要反思的是,倘若這一群體真的數量龐大,為什么他們不消費?
“如何讓這些年輕人拋棄這種競走式的旅行,真正地留下來,最重要的還是挖掘他們的興趣點。”在吳本看來,現在年輕人十分喜歡文化類的消費,喜歡逛博物館,看各種展,漫游城市,“這樣的文化場景是當地值得去發掘的”。
(摘自《新民周刊》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