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式旅游火了。目前交換式旅游主要有兩種換法,一種是約定日期同時交換;另一種是錯開時間交換,就是說由甲方先入住乙方家,由后者負責接待,過些時日,乙方再入住甲方家。交換式旅游模式在我國仍處于“雛形”階段,相關法律法規、思維觀念等都不完備,有較大的潛在風險,需要引起重視。
一
“有沒有要交換式旅游的,我給你一個臨時密碼就可以入住,家里除了主臥,四個臥室都能睡,還有汽車一輛可以提供,準備好了一次性床品和洗漱用品……”日前,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公開征集一位“可以交換式旅游的朋友”,交換的額外條件只有一條——幫院子里的花澆澆水。視頻發布之后,吸引了不少網友的注意,相關評論達上千條,李女士的私信里也擠滿了“躍躍欲試”的網友。綜合考慮之后,李女士選中了來自山東青島的鄭女士。
第一次交換式旅游的體驗,讓雙方都格外滿意,她們不僅收獲了一個愉快的假期,也收獲了友誼。“等之后有時間,我會去青島玩,住在她家里,為這次交換畫上圓滿的句號。”李女士說。未來,李女士還會考慮將交換式旅游繼續下去——出于安全考慮,僅限女生;不收錢,只找有緣人。
像李女士和鄭女士這樣選擇進行交換式旅游的人不在少數。在社交平臺上,很多網友發帖求“交換”,其中還有不少交換成功的例子。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說,交換式旅游的優勢,還在于彼此都能夠獲得旅游規劃方面的幫助,可以互相為對方提供行程規劃、風險提示,以避免踩坑,并介紹本地的風土人情等,讓雙方都能獲得極有價值的旅游規劃和指導,“這甚至是花錢也難以買到的服務”。
然而,對于這種“旅游+社交”相結合的互助旅游方式,并非所有人都能欣然接受。近日,社交媒體發布的相關投票結果顯示,約有62%的人認為交換式旅游“不靠譜”,僅30%的人認為“可以試試”。
網友“我掛住你啊”告訴記者:“最開始聽說交換式旅游的時候,就覺得震驚——竟然有人會讓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直接住進自己家里,而且還可能是自己本人不在的情況下,萬一引狼入室怎么辦?”
除了一些對交換式旅游還在觀望或者猶豫的人外,已有一些人遇到了不靠譜的“交換者”。有人先在自己家接待了對方,等到一周后想讓對方踐行“交換之約”,卻發現自己已經被“拉黑”了;有人和對方同時出發去到彼此的城市,回來后卻發現家里一片臟亂……
還有讓交換式旅游徹底變了味的——有的網友曬出自家房間照片后,從單個房間到整套房明碼標價,無異于另一種形式的“民宿”。在孟強看來,普通人之間的交換式旅游,并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是為了經營,但是如果有人打著交換式旅游的旗號,實際上卻主要是提供住宿服務并收取一定的費用,那么就有可能構成經營接待旅客住宿的營業。這種變相經營住宿服務的行為,并未進行營業注冊登記,也規避了國務院關于旅館業治安管理的相關規定,導致監管部門無法進行有效監管,不僅會造成國家稅收方面的損失,還會造成旅客人身安全、社會治安方面的較大隱患。
二
值得注意的是,除個人在社交平臺發帖“求交換”的形式之外,網上還有一些打著“交換式旅游”旗號的平臺,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平臺大多不太靠譜。
以一個名為“換房旅游網”的網站為例,該網站宣稱“到世界任何地方旅行·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免費住宿”“已在中國70多個城市擁有數百家房東”。查看網站房源信息必須注冊成為會員,但注冊過程中并不需要進行實名認證,僅需要郵箱即可注冊成功。剛注冊成功就可以自己發布房源,只需要說明房子的基本情況(照片、房間數、大概位置),就能發布成功,并沒有進一步確定房源真實性。
如果要通過網站跟房主溝通,只能留言等待回復,效率較低,因此網站提供了另一種方式——添加網站創辦者的私人聊天賬號,花費50元加入房源群,在群內和房東自行溝通。當記者詢問該創辦者“如何確保房源真實”時,對方只回復說“大家因為信任我而走到一起”。不僅如此,當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對“換房旅游網”進行查詢時,結果顯示為0,隨后對網站備案許可號進行查詢發現,該網站為個人創辦。
接受采訪的專家均提到,交換式旅游的新奇體驗感背后,是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在孟強看來,首要的風險就是人身財產安全問題。雙方互相交換住處使用,意味著雙方將彼此的真實個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詳細住址、鑰匙密碼等都交給對方去掌握,對方能夠進入自己的私人住處進行住宿,對自己的房間布局、私人物品等清楚知悉。這就有可能存在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隱患。同時,還存在個人隱私保護的問題。對方入住交換者的家中,交換者的房間、床鋪、衛生間等,都要讓對方使用,如果對方隨意翻看交換者的私人物品,甚至拍照錄像上傳網絡,無疑會侵犯交換者的隱私權。
(摘自《法治日報》孫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