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今人熟知的吳承恩小說《西游記》,是以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藍本編寫出來的。一直以來,人們都很好奇,書中3位隨著玄奘西去取經的徒弟,在歷史上真否有原型?又是何等模樣呢?
敦煌壁畫中發現早期圖像版本的“西游記”
對于唐三藏與孫悟空的人物形象,眾說紛紜。在敦煌壁畫中一共發現有6幅作品關于玄奘取經的故事,都出現了玄奘與孫悟空的形象。
榆林窟第2窟建于西夏,元、清重修,南北側各繪制了一幅水月觀音圖,北側這幅彩繪的水月觀音,技藝精湛,堪稱絕品。更為重要的是,這幅壁畫中出現了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玄奘取經圖”,表現了玄奘西行求法時,向觀音虔誠膜拜的畫面。
“水月觀音”,是佛教三十三觀音之一。壁畫主體是端坐的觀音,神態自若,周邊彩云環繞。畫面右下角,是玄奘和徒弟。雖然整幅畫面,觀音的形象占據了較大部分,唐僧師徒形象相對較小,但從人物衣著以及畫面等細節判斷,壁畫描繪的是玄奘取經途中的情景。
在蔚藍的大海岸邊的一塊平地上,一位年輕的漢族僧人,面容豐腴,身披袈裟,雙手合十,沉靜虔誠地仰著首隔水向觀音行禮。僧人的身后有一位頭戴金環、滿臉猴氣的男人,手搭涼棚,好奇地眺望著觀音,左手牽著僅僅露出頭部的馬,調皮的神態躍然壁上。此畫面表現的就是唐僧取經的故事,青年僧人就是玄奘,猴臉人物就是孫悟空了。
隨著考察的推進,專家又在第3窟(西夏)中普賢變壁畫左側的一角,發現了唐僧取經圖:在激流滾滾、深不見底的河岸邊,玄奘法師光著頭,身披袈裟,腳蹬麻鞋,目光專注,遙望遠方,彎腰合十作祈禱。緊隨身后的是張猴臉,齜牙咧嘴,仰頭望天,雙手合十作禮拜祈禱狀。玄奘身后的白馬迎風而立,馬頭上揚,馬尾低垂,分明是長途跋涉剛到此歇息的樣子。馬背上披著鞍韉,鞍韉上盛開著蓮花,蓮花上盛放著經包,經包光芒四射。壁畫表現的顯然是玄奘師徒從天竺佛國取得真經后,拜別觀音、普賢菩薩,從西天返回大唐長安的場景。
第3窟與第2窟以及東千佛洞壁畫中的幾幅唐僧取經圖都比吳承恩寫出《西游記》的時間早300余年,是早期圖像版本的“西游記”。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記錄他在景祐三年(1036年)所見揚州壽寧寺經藏院“畫玄奘取經一壁獨存,尤為絕筆”,這恐怕是文獻記載中最早的玄奘取經圖了??上В瑩P州的壁畫早已蕩然無存,如今只留下讓人怦然心動的這一行文字記載。而榆林窟的玄奘取經圖就是迄今為止發現時代最早的。
在東千佛洞第2窟(西夏)南壁西側,也發現了唐僧取經圖內容,畫面中,玄奘法師面容平和,鵝蛋臉、頭光,雙手合十,穿褐色交領僧衣,左肩披紅色袈裟垂至腳踝,露朱紅云頭履。法師身后行者頭戴發箍,長發圓眼,寬鼻下顎淺,閉口但三顆牙齒外露,相貌奇特似猴,身著青綠色圓領長衫,右側開褉,腰束帶,有芾垂下至大腿處,下穿褐色小口褲和麻鞋。他左手抬起,四指攥拳,拇指伸出指向后方,身后有一匹褐色馬,背對觀者,頭扭向唐僧一側,馬鬃厚密略卷,馬鞍上空無一物,馬尾長垂至地,中間打結。相貌奇特似猴的形象,應該也是孫悟空了,而且“緊箍”也已經戴上了。
石磐陀被認為是孫悟空的原型之一
在所有的取經圖中,都有對玄奘與孫悟空兩個關鍵人物的刻畫。玄奘,大家都知道了,歷史上確有其人,可“猴行者”是誰呢?
敦煌學學者段文杰研究壁畫后認為,“猴行者”名叫石磐陀,是玄奘的大徒弟,就是孫悟空的最初原型。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芮樂偉·韓森在《絲綢之路新史》中也認為,石姓表示此人來自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磐陀是粟特語,意思是某神的“仆人”。
石磐陀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玄奘取經途經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阿育王寺)講經說法一月有余,其間,胡人石磐陀每天都認真聽講,受其感化拜玄奘為師。玄奘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計劃向其說明,石磐陀當即答應當向導,帶玄奘過800里莫賀延磧沙漠(位于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現稱“噶順戈壁”,唐時此處以西皆稱“域西”)。出發后,石磐陀卻后悔了,生怕玄奘偷渡事敗后牽連自己,便拿刀脅迫玄奘東歸。玄奘嚴詞拒絕,并且告訴石磐陀,自己決不告密,兩個人就此分道揚鑣。
石磐陀,《西游記》百回本中沒能記載,但我們在元代王振鵬畫的《唐僧取經圖冊》中看到了他的名字,其中第六幅畫的是“石盤陀盜馬”,只是將“石磐陀”寫成了“石盤陀”?!洞蟠榷魉氯胤◣焸鳌分械氖屯拥揭廖釃ń裥陆埽┚突厝チ?,可是在《唐僧取經圖冊》之后的故事中,他依然存在。
因此,這個意圖脅迫玄奘的石磐陀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孫悟空的原型之一。而且,“猢猻”和“胡僧”的發音很相像,是不是說最初的“猴行者”形象,是根據胡僧的相貌發展起來的呢?
豬八戒和沙和尚的原型又是誰
如果石磐陀可能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之一,而那匹老馬似乎就是白龍馬了,那豬八戒和沙和尚的原型又是誰呢?
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沙悟凈的角色原型“深沙神”已經存在。他曾于過去吃了兩次唐三藏的前世,并將他們兩人的骷髏掛于頸上。這世悔改并架橋供唐三藏一行人渡河。但不同于《西游記》的沙悟凈,“深沙神”并未隨三藏一行人前往西天。
元代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中,沙和尚原本為玉皇殿前卷簾大將,但因帶酒思凡,被罰在恒河做水怪并以河神自居。唐僧過去九世曾往西取經,但都遭沙和尚所食,并將他們九人的骷髏掛于頸上。
元代王振鵬畫的《唐僧取經圖冊》中也出現了他的名字,其中第五幅畫的是“流沙河降沙和尚”,就有了沙悟凈的形象。
豬八戒的形象出現得比較晚,也是在元代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中。
豬八戒原本為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但逃脫至凡界,居住于黑風洞,并自號“黑風大王”。黑風洞西南50里處的裴家莊有一女子裴海棠被許配為北山朱太公的兒子,但裴海棠的父親想悔婚親事,而朱家兒子不敢去與裴海棠相會,于是,豬八戒便化身為朱郎去與裴海棠成親。不同于小說《西游記》,在雜劇中,豬八戒比沙悟凈晚成為唐僧的弟子。
同樣在元代王振鵬畫的《唐僧取經圖冊》中也出現了他的名字,其中第八幅畫的是“八風山收豬八戒”,這便有了“二師兄”的形象。明代《后西游記》就更有意思了,豬八戒居然有了一位素未謀面的兒子——豬一戒,為高翠蘭所生。
吳承恩筆下的唐三藏無疑是指唐朝玄奘法師,而豬八戒可不是“好吃懶做的豬八戒”,而是一位本姓“朱”,法號“八戒”的僧人。這名僧人在佛教界的名望,并不在玄奘法師之下,佛界人士都敬稱其為“中國第一僧”,他就是中國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并被記錄于史冊的僧人,也是一位西去求法取經的和尚——朱士行。
從歷史記載來看,玄奘西行的大部分時間里,大抵只有玄奘一人,還有一匹“白龍馬”而已,并沒有小說中的“孫悟空、豬八戒”,更沒有“沙和尚”。
《西游記》的完成,是從北宋經過元代到明代醞釀數百年后,再由吳承恩一手加以改造而成。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孫悟空、唐三藏、豬八戒和沙和尚”,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一本《西游記》。
(摘自《北京青年報》孫雪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