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提起青島德國海軍軍官俱樂部舊址,很多人以為是湖北路上的老水師飯店,或者中山路一號。其實,德國海軍軍官俱樂部舊址位于青島市萊陽路8號,也就是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院內。它由海因里希·舒巴特設計建造,1907年開始動工,1909年建成,1909年1月29日正式開放。
曾一度不為人知
“在1910年1月一本由青島印書局出版的《青島攝影集》中,一張別墅式三層建筑的圖片,曾讓許多建筑與史學愛好者困惑不已。因為除了圖片說明中的德文‘MarineOffiziersCasino,在現有的資料里還沒有任何關于這幢建筑的詳確記載。這幢歷史建筑究竟在哪里?它是否依然佇立在青島的某個地方?”青島文史專家王棟說,他是最早挖掘與探索這座德國海軍軍官俱樂部歷史的研究者之一。
此后,在德國波恩大學地理學院馬維立教授的協助下,研究者們考證到這幢房子正式的名稱是“海軍軍官俱樂部”。它是一家由膠澳總督府授權,專門為常駐青島的德國海軍第三營以及遠東巡洋艦隊的高級軍官們提供食宿和聚會的娛樂場所。
除了該俱樂部外,舒巴特還負責了皇家青島觀象臺、索爾夫別墅、狩獵俱樂部等建筑的設計。根據文字和圖片資料的指引,研究者們如愿以償,在今海軍博物館大門內的左側,找到了這幢俱樂部。
“1922年2月4日,日本在太平洋會議上被迫與中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意將青島歸還中國。然而,在以后的具體談判中,日本人層層設置障礙,妄圖繼續霸占青島。就在臨近交還之時,還勾結土匪人為地擾亂社會秩序,造成社會動蕩,以期借口拖延甚至拒絕歸還。在這種情形下,許多與青島命運相關的歷史決定就是在這座臨時督辦公署內作出的。”王棟介紹,青島回歸前夕,日本當局曾把籌備中的青島商科大學事務所設立于此,這所大學最終在籌備當中便宣告擱淺。而該建筑此后的一個使用機構——中國政府接收青島的臨時督辦公署,卻使得這棟老房子被賦予了極為特殊的歷史意義。
中德建筑風格融合的產物
這座建筑平面為不規則的矩形,磚石結構。主體建筑為三層,立面朝向東。可能為了增加建筑主立面的高直感,并利于樓上聚會主大廳的采光,建筑師舒巴特在俱樂部主體上部設計了三組規整的豎直分割的窗戶,主入口設于主立面下方,三座拱形的門洞亦處理為虛空間。這種設計手法在11年后還被一名日本建筑師運用于堂邑路日本郵局的設計當中。
入口前方是一個實心矮墻圍成的小平臺,當時,由此可向東遠眺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灣、匯泉角以及伊爾蒂斯山的優雅景色。
也許是為了適應不同需求,亦有可能是為了建筑更為美觀,舒巴特在附屬房屋的設計上,對建筑物的立面和高度都采用了不同處理。他用幾組建筑體巧妙地組合成了整個俱樂部。主體建筑南側延續有類似中國傳統歇山式屋頂的兩層建筑,北側貼建的則是三組造型各異而又相對獨立的裙房。
這種手法雖然打破了德國建筑嚴謹的對稱平衡,但卻豐富了兩側立面的立體感,使之更為美觀和具有情趣。值得注意的是,俱樂部的其他三個立面的底部各有一處設計獨特的便門,可能是有著特殊用途。
和同期建造的許多德國建筑一樣,俱樂部亦采用普遍使用的牛舌瓦屋頂。從建筑整體的風格上看,德國海軍軍官俱樂部還與舒巴特負責的毛奇兵營有許多相似之處,建筑的平面趨于清晰,立面變得簡明,明廊和哥特式拱券等異國風情的結構符號均已不見了蹤影。
德國學者林德認為,這種明顯的轉變除了建筑成本的因素外,追求一種穩定的、具有青島特色的建筑風格也是原因之一。林德同時還認為,這種風格應該是德國元素與當地氣候以及中式建筑特點相融合的產物。
厚重的歷史節點意義
100多年來,德國海軍軍官俱樂部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了不同角色,彰顯了其重要的歷史價值:1909年,作為德國軍官俱樂部;1922年,作為中國接收青島臨時督辦公署;1924年,作為渤海艦隊司令部;1945年,曾為國民黨海軍軍官學校;1989年至今,歸屬海軍博物館。
北洋政府著名外交家王正廷、渤海艦隊司令畢庶澄、時任東北海軍駐扎在青島的司令部司令沈鴻烈等人曾在此處辦公。1947年,蔣介石和時任國民黨海軍司令的桂永清都曾在此處作過演講,對軍官們進行過訓話。
該建筑見證了德國海軍機構是如何侵占青島的,見證了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海軍發展歷程,見證了近代中國海軍和海防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在整體建筑結構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