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珍 張志堅


摘 ? ?要: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成為農作物種植業的關鍵。將無公害栽培技術運用到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農作物栽培人員不僅要將先進的無公害栽培技術引入到農作物種植中,還需要提高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為綠色食品的生產保駕護航。文章分析了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1-0113-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318;S43 ? ? ? 文獻標志碼:B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人們開始注重農產品品質,關注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傳統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大多采用農藥和化學肥料促進農作物生長,雖然可以保證農作物收獲率,但存在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問題。在此背景下,人們更傾向于購買有機蔬菜,因此一種全新的種植技術——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應運而生。
1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現存問題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是一種將農業環保工作的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最大化,之后轉化成現實經濟利益的全新形式和途徑[1]。無公害主要是指農作物生長過程無農藥殘留、無土壤污染、無廢料損害的“三無”產品。無公害農產品依托現代物流和冷藏運輸保證新鮮度,利用市場大平臺,形成一條農業帶動工業、服務業的良性循環機制。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指引下,我國不斷優化農業內在機制,把目光放到安全生產、綠色生產之上。無公害農作物種植技術是這一機制優化的代表性成果。無公害栽培技術以綠色、健康、無污染為主題,受到了廣大農業工作者的一致好評。國家為了推動無公害栽培技術發展,投入了大量科研資金,出臺了許多惠農政策。但在實際推廣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無公害技術的廣泛應用。
1.1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面臨的問題
1.1.1 土壤污染
隨著城鎮化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城市的周邊農村逐漸出現了工廠和建筑物。工廠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廢水、廢氣,對當地環境的危害極其嚴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工廠對廢棄物品的處理不到位,廢料堆積成山,廢水和廢氣不經規范處理就任意排放,在污染環境的同時,破壞了土壤結構。一旦土壤結構遭到破壞,極易發生變異,導致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吸附有害金屬和有害物質,造成農作物金屬含量和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人們食用這些農產品后,容易引發各類疾病,從而危害人體健康。為了運輸便利,很多無公害種植基地將地址選在城市近郊,當地土壤受到工業廢水和空氣的污染,影響了無公害種植工作順利開展。
1.1.2 濫用肥料
化學肥料價格優廉,使用便利,許多農民選用化學肥料代替農家肥,但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會影響農作物生長。部分農民為了讓農作物碩大豐滿,頻繁使用化學肥料,致使土壤肥沃度超過了其能承受的最大值,不僅破壞了土壤結構,還影響了農作物正常生長。
1.1.3 農藥殘留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不同生長階段的植物會遇到不同的病蟲害問題。為了保證收獲率,減少損耗,部分農民會選擇農藥滅殺病蟲害,但沒有科學控制農藥的使用頻率和使用劑量。在農作物出現病蟲害時,農民往往為了盡快消滅病蟲害而加大農藥使用劑量,對周邊環境造成了污染。同時,農藥超長的殘留期會導致農作物收獲時其表面仍殘留大量農藥,從而危及人體健康。
1.1.4 塑料覆蓋地膜處理欠妥
塑料覆蓋地膜是一種新型材料,其作為一次性農用物資,丟棄率較高。經科學研究表明,塑料覆蓋地膜很難在自然環境中降解,只有經過特殊工藝處理才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F場走訪調查發現,塑料覆蓋地膜成本低廉,購買便利,很多農民每次使用完后,沒有按照相關規范處理,而是隨意丟棄,致使很多地膜混入土壤中,導致土壤和植物根部之間形成一層阻隔層,致使植物吸收不到營養物質和水分而死亡。同時,塑料覆蓋地膜埋藏于土壤深層會釋放一些有害毒素,對農作物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為此,只有妥善處理塑料地膜才能使無公害種植技術順利推行。
1.2 無公害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問題
1.2.1 防治意識不強
現階段,在農作物規范化種植過程中,十分注重病蟲害防治工作。但部分偏遠地區受傳統農業觀念束縛,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不采用科學防治方法,而是盲目使用大量殺蟲劑等農藥,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生長。
1.2.2 防治時機把控不準確
經過調查發現,在實際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很多農民由于缺乏病蟲害防治經驗,不能有效把控病蟲害防治時機,藥物選擇不當,多在蟲患大量繁殖后才發現,此時農作物已大面積遭受蟲害,雖投入大量藥物防治,但效果不明顯。要想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以及當地的氣候、濕度、光照時間等掌控病蟲害防治時間。研究表明,在病蟲害初期開展防治工作效果最佳,中期次之,后期防治效果較差。由此可見,掌握病蟲害防治時機尤為重要,早發現、早治療可顯著降低經濟損失。
2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要點
2.1 改善土壤環境
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一直是環保的重點難點,至今未得到妥善解決。土壤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工廠的選址過于靠近居民區和無公害種植區。從政策視角來看,關鍵在于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足和審批不嚴。為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綜合開展監管和審批工作,重點整治城市周邊的工廠,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輕土壤污染程度,按照新環保標準設定工廠區域,對居民區的工廠進行搬遷和無害化處理。
對于已經遭受嚴重污染的土壤,相關部門應定期檢測土壤成分,開展土壤定向改善工作;針對含有化學成分和有害物質的土壤,應科學制訂治理方案,盡早開展治理工作。治理結束后,受污染的土地不能立即投入生產,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抽樣檢測,當重金屬含量和污染程度達到食品種植安全標準時,方可栽培無公害農作物。
此外,還要做好規劃工作,城市周圍不得設立污染較為嚴重的重工廠,應把工廠和污染處理廠房建設在城市遠郊,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無公害種植基地周圍的居民了解無公害種植技術,宣傳到鄉,落實到戶,讓無公害基地成為居民最信任的“菜籃子”,從根源上提高公民的基地保護意識。
2.2 培育優良品種
優良的種苗是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的必備條件。優良品質是植物抵御風險的前提,可以充分發揮無公害栽培的作用[2]。種植無公害農作物時,種植人員需要加強品種培育工作,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淘汰掉品相不好和不耐旱澇的品種,降低農作物的減產風險,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
栽培之前,種植人員要進行初步篩選,做好消毒和溫室催芽工作。栽培過程中,要結合土壤環境和農作物種子習性,制訂專屬培育計劃,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根據農作物不同的生長階段,提供不同種類、不同含量的化學肥料,采用多種方法防治病蟲害,必要時可以形成小循環的生態系統,如在稻田中放養蝦苗和水鴨,利用蝦苗和水鴨的習性解決病蟲害問題。
2.3 重視育苗管理
幼苗時期是農作物最脆弱的時期,需小心呵護[3]。在無公害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著重關注農作物幼苗時期。開展育苗工作之前,要做好土壤平整和溫度調控工作,保證幼苗時期的農作物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必要時,可以組織管理人員參與培訓,學習農作物培育和秧苗管理技術,確保苗期工作順利開展。
2.4 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無公害農作物種植離不開質優價廉的化學肥料,要實現無公害種植必須把控好水分和肥料的配比。合理的水肥比例是農作物健康生長的關鍵,例如,為了讓白菜茁壯生長,在其生長初期水肥比例應為1∶20,生長階段的水肥比例應為1∶10,成熟期的水肥比例應為1∶15,合理的水肥管理能夠促進其正常生長。
除了做到水肥混合灌溉之外,合理的肥料供給也是維持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重點,不僅能保證后期收獲率,還能減少肥料浪費。文章采取了3種灌溉方式對同等質量的土地進行灌溉,最后的收獲數量截然不同,具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水肥管理對農產品產量影響較大。采取噴灌和水肥混合灌溉方式對土壤的肥沃度影響較小,可以最大程度提高農作物產量。
3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物理防治
一是覆蓋防蟲濾網。覆蓋防蟲濾網可以阻攔飛蟲進入培育基地,避免飛蟲接觸瓜果蔬菜,避免光照污染,改善采光環境,降低農藥的使用頻率。但在覆蓋防蟲濾網的過程中,種植人員需了解農作物的具體生長條件和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做好土壤消毒和殺菌工作,避免由于土壤菌群清除不到位而引發蟲災。
二是布置殺蟲燈。在種植基地四周布置殺蟲燈能有效滅殺害蟲。很多害蟲喜歡在夜間外出覓食,使用殺蟲燈可以消滅農作物四周的成蟲和幼蟲,有效撲滅飛蛾、夜行蚊等夜行蟲。殺蟲燈環保、無毒,防治成本較低,可多次循環使用。
三是布置粘板。根據蟲子的色覺特點,在農作物四周布置特定誘捕性粘板,粘板粘性較強,可以粘住很多群居性小蟲,1 d布置1次,定期、定點噴灑對應殺蟲劑消滅小蟲。粘板經過清洗、涂抹粘膠后可以重復使用,綠色節能,成本低廉。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動物及其排泄物進行防治。該種防治措施的優點在于消滅害蟲的同時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很多學者提出可以用蘇云金桿菌等真菌感染有害生物,降低有害生物的繁殖力,進而降低有害生物的發生概率。部分專家提倡采用豢養益鳥家禽的方式,利用益鳥家禽消滅害蟲。例如,鴨子可以吃掉水生態環境中的大部分害蟲,寄生蜂可以消滅大豆卷葉螟,捕食螨可以殺死大部分害蟲等。上述生物防治措施不僅可以實現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還可以為農民帶來額外收益,例如養殖鴨子等家禽帶來的收益。
3.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現階段最常見的防治方法之一,使用農藥試劑是化學防治的重點。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具有見效快、成本低、效果佳等特點,但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農藥殘留。為了避免農藥殘留,建議使用低毒、無害的農藥試劑,比如生物農藥。生物農藥是一種新型農藥,主要借助微生物和菌群代謝抑制病蟲害,其與傳統的高毒性農藥相比,見效時間較長,且安全性較高。
3.4 農業信息系統防治
近年來,地理信息系統被廣泛運用于農作物種植中,利用物聯網技術、模式識別技術、數據挖掘和專家系統技術可以顯著提高種植效果,不僅具備設施農業病蟲害實時監控功能,還具備病蟲害預警系統,發現病蟲害時會發出預警,并根據病蟲害情況與變化進行撲殺。例如,新研究的小麥病蟲害預警系統與傳統的小麥防治手段相比產量較高,主要是因為該系統可以自動采集小麥蟲情信息,遠程監測病蟲害發展態勢,根據病蟲害實際情況,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開啟蟲情監測終端病蟲害防治功能,自動完成誘捕小麥周圍的害蟲、遠紅外處理蟲體等工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采取信息防治的小麥試驗地出現病蟲害的概率較低,沒有采用預警系統的小麥試驗地出現病蟲害的概率較高。
4 結束語
在無公害農作物種植技術推廣和運用過程中,要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法相結合,改善土壤環境,注重水肥管理,在信息技術和生物農藥的加持下做好農作物的種植和管理工作,減少農藥的使用量,規避城市周邊用地違規審批行為,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孫飛.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2):22-24.
[2]張志榮.基于綠色植保理念的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1):148-149.
[3]趙鑫,陳順夢,吳亞娟,等.無公害農作物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