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樹成
近年來,江蘇省昆山市在全面振興鄉村中,積極探索發展都市農業、踐行做強特色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取得了群眾滿意的階段性成果。
昆山原是一個單純的傳統農業縣,也是江南地區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譽稱蘇州“天堂里的半碗飯”來自昆山。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和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發展在全國縣級市中獨領風騷,加之縣域地處滬蘇經濟走廊之間,城鄉一體化融合程度水平較高,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突出反映在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從事農副漁牧業的人員總數呈現“雙下降”趨勢,尤其是農業全面實行規模經營后,農村中年齡偏大、文化偏低、體質偏弱的勞動力變為留家看守的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民共同致富。據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84年的36.4%、1992年的 12.6%、2012年的 0.89%、2020年的 5.6%下降為0.62%;2022年從事農業的人員由1984年的25.36萬人下降為10909人。因此,早在新世紀初,昆山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將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快速轉型,以賦能資源優勢,拓展農民增收之道。頓時,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也就呼之欲出。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后昆山市各級黨委根據變化的新情況,廣泛發動群眾在守牢基本農田和端牢百姓飯碗的大前提下,齊心協力拓進以農業生產要素結構不斷轉型重組、升級為核心的農業結構改革,實施新一輪的農業產業革命,因地制宜倡導扶持多元化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特色農產品,從而催生了一批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迅速崛起,包括鄉村農旅業、濕地旅游業等新業態,拓寬了農民就業門路和增收渠道,一大批50、60人員就地就業。“一業興旺,百家受益”,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產品,既是時代所需,農民所求,更是未來所向。
隨著城鄉居民對農副產品需求的多樣化、特色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現代化,各級各部門不負眾望,依托農業農村資源,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原則,創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品文章。近年來在全面實施振興鄉村戰略中,昆山聚合鄉土資源、地域特色、產業集群,加快農業優勢產業延鏈、短板產業補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以及就業鏈延伸提高,發展了一批綠色生態低碳和賦予文化知識的特色農產品以及高質量的農旅休閑產業等,基本達到城鄉居民渴望對現代生活的內在要求,普遍反映“收入多多,購得稱心,吃得放心,玩得開心”。不少滬蘇等地游客走進昆山,都感到耳目一新,村村看到“水鄉風光”,處處聽到“田園牧歌”,人人覺得心曠神怡。例如,地處陽澄湖畔的巴城鎮,近幾年千方百計打造推出“蟹逅陽澄,尋鮮品味”和“傳承非遺良渚文化,欣賞高雅昆曲藝術,寄情鄉野田園之旅”,吸引八方來客,做強特色經濟,適應生活需求,致富一方百姓。
隨著先進的農業科技迅速發展,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以數字賦能的智慧農業、設施農業、裝備農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成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昆山近年來立足本地資源,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開展鄉村振興“五百行動”(百村共治、百村共興、百村共美、百村共富、百村共享),奮力打造具有時代特征、江南特質、產業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樣板。同時,依托中國農科院、南京農學院等科技力量,聚焦產學研一體化,構筑科技興農高地,穩妥推進傳統農產品向“新特精異”農產品、低端價值農產品向高附價值農產品轉變,從而塑造保障供給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強市。最為突出的是昆山著名的陽澄湖大閘蟹、柏蘆大米、梅山豬等三大特色農產品創新集群,以及歷久彌新的昆山奧灶面、周莊萬三蹄、周市太和爊鴨、正義青團子等傳統特產推陳出新,品牌名片越擦越亮,產業鏈越來越長,門類越來越寬廣,附加值越來越高。正因為如此,昆山雖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耕地面積銳減,但農業總產值和農民收入卻持續增長。2022年農業總產值達52.93億元,比1992年的7.83億元增長675.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83元,比1992年的1844元增長2417.7%。
昆山境內湖泊縱多,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23%,寬闊、底硬、草盛的陽澄湖素來盛產陽澄湖大閘蟹。過去只是漁民和少數農民筑籪或晚上點燈零星誘捕。改革開放后昆山市鎮兩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和發展力度,正宗陽澄湖大閘蟹才形成龐大而熱銷的特色產業。巴城鎮為加快提升“金爪、黃毛、青背、白肚”為特色的大閘蟹質量與產量,近年來依托中科院水產研究院和江蘇網進科技有限公司,為大閘蟹量身定制構建的生態鏈“元宇宙”服務體系,設置互聯網感知其從幼蟹到成蟹的生長演變規律,蟹農或經營主體可以足不出戶高質量養好大閘蟹,闖出了一條由傳統粗放式養殖向現代化科技精細養殖轉變的新路子,該鎮被國家列為“中國陽澄湖大閘蟹之鄉”“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江蘇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同時,為做大做強蟹產業,挖掘蟹文化、保護蟹品牌、繁榮蟹經濟,推進大閘蟹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到了稻谷飄香季節,正宗陽澄湖大閘蟹正值成熟期,肉嫩膏黃,購銷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如今,蟹產業越來越興旺,惠澤百姓越來越豐厚。截至2022年底,該鎮湖邊圍網和開塘養殖面積高達26548畝,年產正宗大閘蟹2730噸,分別占全市總量的82.4%和80.7%,擁有養殖戶1250戶、經營戶2450戶,餐飲蟹舫280艘,涉及漁家燈火、春秋水城、巴城湖、巴解蟹舫苑等五大購銷餐飲為一體的蟹經濟板塊,拉長了養殖、交易、餐飲、度假休閑產業鏈,就業人員3萬多人,其中50、60以上當地農民占二分之一,蟹經濟總收入達40多億元,業主年收入超百萬元的比比皆是,一般養殖戶年收入在二十萬元左右,一般輔助勞力月工資二三千元。
昆山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稱號。改革開放后,上級確定昆山保留30萬畝基本農田,其中10萬畝水稻、10萬畝水產、10萬畝果蔬及綠化等,至今水稻面積年年守住10萬畝紅線,并全面實行規模經營,全面推行先進農技農藝,全面施行全程機械化操作,從而全面穩住畝產千斤以上優質水稻產量,昆山品牌特色大米產業由前一時期冷落一陣子而轟然再起,令人贊口不絕。為卓有成效推廣先進栽培技術,全市先后建立了3個稻麥示范基地、39個稻麥新品種示范基地,稻作試驗15項、示范施行新技術30項,近年來還建立智慧田園、溫室工場,打造稻麥生長環控體系和農業數字標桿。為達到國際三級稻米品種要求,昆山大米生產在歷經秈改粳、劣改良、良改優的基礎上,全面選用產量高、米質優、黏性強、價值高、吃口好的南粳系列特色品種,其中“南粳46”占水稻總面積二分之一,“南粳3908”“寧香粳9號”(含少量“常香粳1813”)各占四分之一。良種加良法配套,施肥、防治病蟲害及水漿調節等環節全面實行綠色標準化管理,從源頭上確保稻米高質量發展。據市農科推廣站反映,一般畝產1200至1300斤左右,每斤價格3.5至4.5元。肩負種植與養殖共生共養試驗的錦溪鎮盛云村,依靠科技創新,實行稻鴨、稻蟹種養共生實驗獲得成功,所產大米質量獨特,前年被評為江蘇省名特優產品,市場供不應求。
過去昆山農耕傳統是“一熟水稻一熟麥,種到頭發白”,瓜果產品寥寥無幾。改革開放后,隨著種植業結構大調整,瓜果產業歷經碎片化種植到成片成塊發展。如今,全市瓜果蔬菜產業的栽種管理、運營銷售均由汗水型向智能型、數字化轉型升級,產品基本達到優質、高產、安全的要求,優質品牌林林總總,聲名鵲起。在生產方式上,由極少數龍頭企業或有限責任公司承租經營外,大多由新型職業農民在科技人員指導下自主經營,承包面積少則一二十畝,多則上百畝。根據大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經營者往往是“種一個、吃一個,備一個、育一個”,十分重視不斷選育瓜果新品種,目前收入也較可觀。張浦鎮引導經營主體強化品牌質量意識,加大“二品一標”認證力度,持續壯大全鎮叫得響的1200畝脆香梨、500多畝“上昆氏”黃桃、300多畝藍莓、800多畝早春紅玉西瓜等產業,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國家級名特優新產品等榮譽,畝均收益一般在3萬至5萬元。巴城鎮5000多畝葡萄園和淀山湖鎮500多畝黃桃及水蜜桃園,經過十年如一日科技創新,苦心經營,品種不斷更新,產業鏈不斷完善,畝均效益高達七八萬元;淀山湖鎮紅星村、巴城鎮茆沙塘村等分別被評為省市“美麗果園”示范村。
昆山農旅產業發展連續跨越“從零星起步到連片啟動,再到全面開發”的三個臺階時至今日,全市擁有各類觀光休閑農旅基地122個,包括中國美麗休閑鄉村4個、省級主題創意園6個、共享農莊13個,鄉村農旅精品線路8條。花橋鎮近年開發建設的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的花橋國家級天福濕地公園,包括500多畝稻麥示范基地、特色瓜果采摘、珍稀鳥類觀賞、橋苑(聚建各類仿古橋)及餐飲等園中園等景點,上海慕名而來的顧客深有感觸地說:“多姿多彩,大飽眼福。”淀山湖鎮在20公里長的沿湖創新發展的漫步行道、珍愛碼頭、閑逅咖啡館、露營以及觀賞的花海、古銀杏樹等新穎別致的農旅業態,上海、蘇州過來的游客無不贊嘆。巴城鎮發揮陽澄湖大閘蟹優勢,發展了沿湖旅游線路,湖鮮特產供游客品味。錦溪鎮的計家墩村、高新區的大漁灣等景點通過設施現代化改造提升,亦成為游客好去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2019年接待游客2298.3萬人次,旅游收入325.3億元,鄉村旅游約占80%左右。后因疫情影響,2020年接待游客1127萬人次、收入166.27億元,2021年接待游客1770萬人次、收入259.88億元,2022年接待游客969萬人次。今年“五一”接待游客92.1萬人次,創近五年來的新高。
改革開放以來,昆山沖破左的思想束縛,對歷史文化遺跡舍得投入,發展古村古鎮旅游業,煥發了歷史遺存的生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周莊鎮率先開了一個好頭,悄然崛起成就“中國第一水鄉”的美稱。而后,錦溪、千燈、巴城等古鎮,把明清的古屋老宅的保護利用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分別邀請上海、南京等地的有關專家專題研究論證,隨即這四大古鎮結合建設小城鎮更新布局,通過年復一年修復提升,不僅使具有江南韻、古鎮味、現代風的旅游業火起來,而且將沉睡的歷史遺存成功挖掘保護。搜集整理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故事等作品視為“時光記憶博物館”。還有市域內的千百年遺存的歇馬橋、武神潭、徐公橋、六如墩、杭上八卦村的一些古村落,以及錦溪鎮的地標性12孔石眼橋、一橋駕兩湖的慶豐橋和玉山鎮的玉龍橋、半山橋,陸家鎮的龍王廟橋,千燈鎮的吳家橋等數十座著名的古老石拱橋,還有全幅寺、聚福寺、華藏寺、慧聚寺等數十座古寺廟宇,加之歷代皇帝賦役之地和近現代烈士園陵,保存修復完好,與古鎮古村落旅游相匹配。這些古遺存雖飽經歷朝歷代風雨滄桑,但都隱含著猶如不息的流水、不絕的陽光的世代變革的希冀與未來,許多海內外游客無不深感訝異。
昆山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產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年全市16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可支配總收入達18.9億元,比2012年10.89億元增長42.38%,其中集體經濟超千萬元的村有84個,占51.2%。但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諸如“智慧農業”“裝備農業”尚未全面鋪開,“專精特新”農產品開發推廣相對滯后,農業深加工龍頭企業缺乏,品牌效應不夠高,“雙線”一體化營銷體系不夠完善,農業人才隊伍建設跟不上發展需求等,尤其是與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我們通過調研特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建議,供領導決策參考。
當前,要抓住昆山入選國家農業現代示范區建設契機,全力穩住基本農田“三個十萬畝”的基本盤,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特色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及改造提升,進一步提高農業全程機械化耕作管理水平。要本著“富規劃、巧開發”的精神,加強市鎮兩級財政投入農業特色產業產品的研發推廣力度,管好用好農業設施建設資金,防止好大喜功,一哄而上,切忌形式主義、主觀主義,把每一筆資金用在刀口上。
實踐證明,良種出高產,品牌增效益。要著重加大良種選育力度,既要防止現有品牌退化弱化,保持常盛不衰,又要千方百計爭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品牌領先地位。要加強品牌宣傳力度,深化完善品牌激勵扶持政策,鼓勵業主開展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和國內外參展評獎、專業機構品鑒等工作。同時,要強化良種繁育推廣力度,力求化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能,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度、美譽度的“專精特新”的農產品,構建特色產業和塊狀經濟新格局,以促進業主和農民共同增收致富。
要充分發揮昆山鄰近滬蘇區位優勢和經濟綜合實力連續18年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榜首的知名度,不斷探索踐行“產業融合”“品牌帶動”“農旅結合”“城鄉一體”等都市農業發展模式,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持續推進與昆曲、文創、康養、休閑等深度融合,有序制訂出臺鼓勵創辦民宿、農家樂、農旅休閑、露營等產業相關扶持政策,做大做強江南水鄉特色的鄉村休閑農業和農文旅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加快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農旅產業現實優勢。
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關鍵在人才。要根據形勢的發展和本地實際,堅持以政策為導向,著力扶持引進培育農業農村高層次人才,對重點產業和項目的領軍人才和為農村基層服務的專業人才應給予政策傾斜,使他們在農業農村第一線蹲得下、留得住、用得上,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要采取綜合措施,進一步提升在職在位的新型職業農民的政治、業務、道德素質,各展其長,各施其計,各得其所,以適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產品的需求。要不斷健全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管理,從多方面關心支持他們工作,激勵他們不負使命扎根基層,全心全意為新時代“昆山之路”建功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