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記者 羅茵 圖|黃兆瓊
5月18至19日,廣東海洋與漁業岀版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漁傳媒”)組織南方日報、南方農村報、惠州日報等媒體單位參加“漁業輕騎兵記者鄉村行”,隨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謝海平博士、中山大學黃建榮副教授,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副主任朱德興和惠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劍濤,到惠州市進行大黃魚綠色養殖技術入戶指導,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
大黃魚是漁業“輕騎兵”的四個重點治理水產品種之一,2021年6月,根據相關決策部署,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牽頭組織開展“四條魚”(大口黑鱸、烏鱧、大黃魚、鳊魚)標準化生產示范推廣工作。專家團隊以全程健康養殖技術關鍵集成和示范為支撐和抓手,采取“一個問題品種、一張整治清單、一套攻堅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的“四個一”治理模式,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有效解決重點品種上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提升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19日,一行人前往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方海”)惠東小星山大黃魚深水網箱養殖基地和港口度假區苗種繁育車間調研,針對基地的養殖和繁育模式,“輕騎兵”從專業的角度提出了建議。
一方海高級工程師顏闊秋透露,目前他們積累了一定體量的硇洲族大黃魚種魚,未來計劃開展繁育試驗;為獲得閩粵東族大黃魚在廣東養殖的數據資料,團隊從福建引入數萬尾閩粵東族大黃魚,在惠東的小星山海域開展深水網箱養殖試驗。他表示開發新品種是化解“四條魚”高風險藥殘系統性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希望通過開展大黃魚繁育試驗,為廣東的養殖戶和企業提供優質的大黃魚苗種。
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副主任朱德興表示,6月份將組織惠東的傳統網箱養殖戶到一方海觀摩學習,了解大黃魚不同種源的區別及深遠海養殖模式,“把大黃魚和金鮸魚先在這邊推廣養殖。”


“輕騎兵”還登上了惠東縣鹽洲養殖戶鄭成文的魚排,進行調研、采訪和拍攝,并開展了技術指導和現場采樣抽檢服務工作。“輕騎兵”詳細詢問了鄭成文大黃魚的養殖情況,并給他送來了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大黃魚主要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掛圖、健康養殖技術手冊等材料。據悉,鄭成文是福建人,已經在這片海域養了12年的大黃魚,目前養殖面積約3000平方米,存有40000尾大黃魚。周圍的大黃魚養殖戶存在因虧損逐年減少的現象,但鄭成文一直能做到“年年都有錢賺”。據他分析,這得益于自己多年的養殖經驗,以及穩扎穩打的作風,不盲目追求數量,采用生態的養殖模式,合理防范白點病。“輕騎兵”對鄭成文的做法表示了贊賞,并現場取樣了三條魚,詳細記錄了相關體征,檢測完成后再寄回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