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滁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劉孝明
稻漁綜合種養古已有之,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稻漁綜合種養主要是指稻田養魚,即在稻田內進行水稻種植的同時套養鯉魚、鯽魚、塘鲺等魚類,廣義稻漁綜合種養則指在種植水稻的同時開展相關淡水生生物物的養殖,養殖品種除了常見的鯉鯽魚還可養殖鱔鰍等魚類、蝦蟹等甲殼類、龜鱉蛙等兩棲爬行類甚至蚌螺蜆等貝類,通過這種混合種養的模式,營造起一個小規模的系統,淡水生物在稻田內的活動,可以達到松弛土壤的作用,而其排泄物又能提升土壤的養分含量,淡水生物還可以將水稻害蟲、雜草草籽作為食物,這樣就能達到除蟲、除草的效果,可以降低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減少農藥殘留,是綠色農業,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全新模式,是國家積極推廣的農業生產方式。
稻漁綜合種養融種植業與水產養殖業為一體,具有疊加共振作用,是綜合性農業,而農業尤其是原始的采集、漁獵和傳統的種植、畜牧和水產養殖業是季節性、地域性極強的行業,在其周期性生產經營過程中極易遭到自然災害襲擊。首先是原生災害,它至上而下分為三大類,一是氣象災害,像臺風、高溫、低溫、冰雹、雷擊等,二是水文災害,主要是暴雨、洪澇、干旱等,三是地質災害,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荒漠化等,其次是次生災害,主要是環境污染、生物災害、生態災難。圍繞農業防災減災,國家構建起了兩個防護線,一個是林業,雖然它是由生態林、經濟林和景觀林構成,其中以生態林為主,它的生態保護功能十分突出,另一個是水利,它具有蓄洪、灌溉、養殖和發電等作用。就稻漁綜合種養而言,開展防災減災除了構建林業和水利防止氣象、水文和地質災害侵襲之外還要把功課和功夫放在防控次生災害尤其是防止生物災害向生態災難發展上。

首先鳥害。過去,我們國家曾將麻雀列為四害之一,人們主要運用農藥進行毒殺,運用槍射殺、運用網進行捕殺,而現在因為鳥類里有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傳統的防治鳥害的方法都不允許,結果,鳥類大量繁殖、泛濫,它們除了大量吃稻谷外還捕食水產養殖動物,尤其是苗種,而且還隨意丟棄殘飼、排泄糞便傳播疾病。目前,人們運用許多辦法驅趕它,例如綁扎稻草人、制作電子聲響、懸掛閃光帶、超聲波等,鳥很快就適應了,結果依然不甚理想,而搭建放鳥網是最理想的方法,在該網保護下,人們可以在稻田里育秧,禾苗可以在稻田里茁壯成長,水產養殖動物也可以安全生長。尤其是稻田養蛙,更要搭建防護網,蛙善于跳躍,而且沒有防護網,蛙就會逃逸,且許多肉食性或者雜食性的鳥類是以蛙為食的。
其次螺害。過去,水稻里只有田螺,而田螺還是人們喜愛的食材,每年中秋時節是田螺長得肥壯的時候,人們就到稻田里捕捉它,因為它的密度得到控制就沒有造成危害,而現在一種引進外來螺類在稻田里瘋狂地生長、繁殖、泛濫,這就是福壽螺。該螺原產于中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阿根廷、巴西等地,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餌料充足的淡水中,多群棲息于池邊淺水區,食性廣,主要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螺類,主要取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歡吃帶甜味的食物,也愛吃水中的動物腐肉。該螺被引進之后迅速顯現出其競爭優勢,已成為世界性的外來入侵生物,其中我國將其列為重大危險性農業外來入侵生物之一。而稻田就是福壽螺的天堂,在這里沒有天敵而且還有極其優越的生存環境以及十分充足的食物,它們可以大肆舔舐水稻的根莖葉和病死的水產動物,造成糧食減產和水產病害爆發與流行,而防治螺尤其是福壽螺之害就成為人們開展稻漁綜合種養之前必須做的一項工作。例如插秧之前施特效藥物進行毒殺,或者運用人工捕捉成螺、清除螺卵等。福壽螺能作為龜鱉類的優質天然飼料,將其捕捉起來賣給龜鱉養殖場也是一份額外的經濟收入。
再次是蛇鼠。稻漁綜合種養里除了草與水稻爭地搶肥以外,就是鳥、螺還有蛇、鼠等動物造成的災害,例如蛇,它是爬行類動物,肉食性偏雜食、腐食性,人們主要是通過投喂蛙類養蛇的,而稻蛙綜合種養是構成稻漁綜合種養的一個分支。要控制蛇害,除了毒殺之外就是人為地積極運用地籠捕捉,稻田里生長的蛇是優質高檔食材,可以加工制作美食、美味。與蛇害相比,鼠害危害性更大,鼠是雜食性動物,首先是鼠尤其是田鼠主要吃水稻的根莖尤其是稻谷,鼠害肆虐意味著稻米減產甚至絕收,其次是鼠也吃魚蝦蟹甚至蛙類,雖然蛇是它的天敵,但是當他們同時擁有更加容易獲得的食物時,兩者就會蛇鼠一窩,相安無事,將生物災害推向了生態災害。當然,防控蛇害鼠害主要靠毒殺,而現在國家不提倡,而運用地籠等進行捕捉是一個上佳的選擇,因為蛇和田鼠是優質食材,蛇餐館可以運用其加工制作成為美食、美味,而田鼠更可以作曬制田鼠干、制作成為臘鼠肉。
農業尤其是稻漁綜合種養是生態農業模式,構成生物多樣性和復雜的生態系統,如果在防治生物災害過程中,人參與其中,發揮其的主導地位和作用,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就能制止其由生物災害向生態災難發展,就能化害為益,化腐朽為神奇,將災害轉化為新的增長點和增收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