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羅茵 圖|周禮雄

5月29日,由廣東海洋與漁業岀版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漁傳媒”)組織開展的“漁業輕騎兵記者鄉村行”第五站來到廣州南沙,實地調研牛蛙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活動邀請了中國新聞社、南沙融媒體等單位的記者參加,以新穎的媒體視角全方位、近距離、多角度實時了解漁業“輕騎兵”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及工作成效。
第五站的目的地是位于南沙區東涌鎮天益村的廣州盛世瑭豐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世瑭豐公司”)。作為廣東省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盛世瑭豐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合作,共建牛蛙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與示范引領作用,加強產研結合,更好地推動南沙區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在盛世瑭豐養殖基地內,牛蛙養殖池與魚塘搭配分布,蛙池建在塘基,兩個魚塘布設在蛙池左右,1畝蛙池配備10畝魚塘。池塘里放養鯪魚苗,蛙池養殖尾水排進鯪魚養殖池塘,因為牛蛙的排泄物里蛋白含量高,鯪魚以牛蛙排泄物為餌料,可以做到不另外投料;鯪魚苗養到一定規格之后可用作鱖魚的餌料;尾水經過兩級生物過濾之后再回到蛙池,進行循環使用,形成了“牛蛙-鯪魚-鱖魚”共生生態循環模式。
蛙魚共生養殖模式是盛世瑭豐獨創的牛蛙健康養殖模式,據公司相關負責人賴小姐介紹,基地內牛蛙養殖面積約10畝,對應配備了100畝的魚塘分解蛙糞。“2017年開始,我們開始養殖牛蛙,也試驗過多種模式。特別是蛙池和池塘的比例,從1:5到1∶7再到1∶10,大概在2020年才固定下來。”賴小姐說,過去一年里,漁業“輕騎兵”為他們提供了很多幫助,包括政策解讀、技術指導和樣品檢測等,“檢測中遇到不懂的數據,輕騎兵也會詳細解釋,幫助我們調整。”
據悉,在牛蛙-鯪魚-鱖魚的共生生態循環模式下,一年可以養3造牛蛙,畝產量5萬~7萬斤,成蛙直供番禺清河市場。2023年第一批的成蛙均已于3月出售完畢,下一批預計在7月;加上鱖魚及鯪魚的產值,公司整體效益相當可觀。
活動當天,南海所張家松研究員認真觀察和詢問了基地牛蛙的生長情況,對可改進的地方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他認為,盛世瑭豐公司在推進牛蛙健康養殖方面做了非常好的示范,若從長遠發展考慮,還需要加強牛蛙的良種選育,“2022年全國牛蛙養殖產量近70萬噸,但仍然沒有好的牛蛙種苗,盛世瑭豐公司在這方面可以發力,與科院研所加強合作,選出好的親本,規范育苗過程,為牛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盛世瑭豐公司透露,已連續三年開展牛蛙選育,今年將再選出6000只成蛙作為后備種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