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羅茵

廣東漢漁
一 大早,在碼頭還沒有繁忙的時候,廣東漢漁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漁”)技術負責人陳方燦就和團隊成員及工人一起忙著,把即將放流的底棲生物套袋、搬運、裝船,一直忙到中午。在此之前,他們還在西江的河段邊種上一片水草,搭建了兩批人工魚巢,助力水域生態修復。
陳方燦進入行業已經十多年了,本來就讀漁業資源專業,2018年組建了公司,和他的團隊一起,足跡遍及海洋、江河、湖泊等多個與水生生物種質資源有關的地方,意在打造涉海涉漁企業新模板,立志讓培育的每一條魚都增殖到江河湖海。漢漁公司除了增殖放流、生態修復,還包括珍稀、瀕危物種的救護、救助和繁育、土著魚類資源的開發利用,并且還涉獵海洋牧場的種類開發及利用,其業務覆蓋農業、生態環境、林業等多個不同領域。
變化,是生態的特征,也是陳方燦最初的興趣所在。不同的生境上生活著不同的物種,生境變化,群落結構也隨之改變,變化的過程令陳方燦著迷,而水下的變化是一個更加神秘和未知的世界。
生態講究平衡。水環境、棲息地的生境會影響魚類群落,生態環境包括生態系統的理化環境和棲息地環境,包括餌料分布和產卵通道等,都會影響環境承載力和生物多樣性及其分布,人類行為也會導致變化的出現。
2018年,陳方燦組建了約50人的專業團隊,團隊里有2個博士、6個碩士。作為新業態公司,漢漁業務頗具“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特點。創立初期,漢漁承擔過一些重點水域生態調查與評估工作,主要有海洋與漁業類型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調查,包括人類活動對水生生物造成影響的有效干預。先后參與了廣東省西江干流(肇慶段)治理工程施工期生態修復及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救治救護項目、華德海底管線改遷工程生態補償服務項目等。
“十四五”以來,漢漁逐漸從生態評估轉向更明確的涉海涉漁工程的生態修復,發展水產原種保育開發利用新業態?!霸谥暗谋镜渍{查中,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前期積累,在做種業資源調查方面,有些積累下來可以直接用的數據?!睗h漁是廣東省水產種質資源庫運維的主要參與單位,開展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和土著魚類繁育、養殖及開發利用等多項工作。
目前,漢漁已經建起了600多畝的仿生原種保育基地,主導成立的名優魚類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面積超過1萬畝,保有名優原良種80余種,苗種供應超30個物種,讓土著原種的子一代、子二代回歸到江河湖海?!敖衲?,我們緊隨著廣東踐行‘大食物觀’的行動,助力廣東打好種業振興,進行保種育種和開發利用。我們養的每一條魚都不是為了‘上餐桌’,而是為了回到江河湖海?!睋ぃ瑵h漁將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珠江水產研究所、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合作開展土著魚類繁育技術攻關,并參與土著魚類如籃子魚、紋唇魚、鯪、廣東魴的養殖示范。
漢漁承擔了許多生物的救治工作,包括大鯢、鱘魚以及龜鱉類等。2021年,漢漁順利完成三線舌鰨采集、運輸、暫養、馴養等工作,為下一步三線舌鰨的人工繁育養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三線舌鰨是暖水性底棲中等大魚類,有“金邊鰨沙”或“金邊龍利”之稱。過去,珠江三角洲的各個出??诙寄苷业剿嫩櫽?,其秋季產卵,洄游至河口區域,在廣東曾形成“鰨沙汛”或者“龍利汛”。但近二十年來,三線舌鰨資源量衰退嚴重,亟需開展保育工作。
2021年4月,漢漁的工作小組從珠江河口區自然水域捕獲和市場采集到了部分三線舌鰨,因為缺少對其的研究,操作失誤造成損失,暫養48小時后出現大量死亡,存活率不到1%。漢漁除了自己逐步摸索,也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的博士育種團隊聯合開展人工馴養試驗。后經過對溫度、鹽度、酸堿度等指標參數進行反復調整,救護回來的三線舌鰨在25天就實現了飼料馴化,能夠攝食沉水飼料。當年12月,三線舌鰨的存活率提升至30%,最后漢漁成功采集和保留親本407條,并有序開展繁育試驗。
此外,漢漁聯合多方技術力量共同突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珠江“四大名魚”之一——斑鱯的人工繁育。近年來野生資源量急劇減少,2021年6月斑鱯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漢漁從2017年就開始著手有關的調查和保育工作,在基地保育了600尾親魚,并于2021年取得水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和經營利用許可證,獲批第一批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斑鳠(西江鉗)馴養繁殖基地,目前正在提高斑鱯魚苗的孵化率,為最終實現量產、開展增殖放流提供苗種支持。
修復水域環境和保護水生生物的工作做起來并不容易,如資源調查繁瑣、見效慢,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一些項目的開展需要先自籌資金,具備不同習性的物種馴養和繁育充滿了不確定性。

“拿原種保育來說,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們的仿生原種保育基地從提出到項目落地,需要做大量前期準備工作。”陳方燦表示,從事這個工作,一年四季都在外面跑,采集還要考慮不同物種的生態習性,“如果是罕見物種,沒有相關的研究支持,在技術沒有突破的時候,不知道其生活史、食物來源和所需要的生態環境,拿三線舌鰨來說,它一尾活體樣本的投入成本超過一萬元,損耗率也很大,早些時期,采集的200個樣本最后存活的可能只有1尾。”
“據我所知,目前很少做仿生原種保育的企業。在保育和修復方面,尚沒有形成規范的標準。”對此,陳方燦表示要加強與專業科研單位的合作,加大對種質資源品種的基礎生物學、繁殖生物學的研究投入,制定更加完備的技術方案,派遣專業團隊駐點開展馴養、馴化、馴料工作,定期開展維護等,積累更多的經驗,逐步完善并形成系統。
從事生態修復和資源保護工作這些年,陳方燦表示,除了能滿足個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獲取經濟效益之外,公司掌握了資源的分布、群落結構組成,摸清了家底,進行生境修復和物種保護,為相關決策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創造了更大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拔覀円恢痹谂?,希望培育的每一條魚都增殖到江河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