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同時打破我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城鄉二元差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加快鄉村振興是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一環。目前在我國農村地區仍有許多問題面臨解決,對于不同地區的情況,需要做出不同的應對之策。本文對鄉村振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對策進行簡單的思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農”問題;對策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將有力推動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目標的順利實現。目前,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對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鄉村振興的時代意義
(一)鄉村振興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黨中央所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 (從2012年-2023年連續十二年),每年都聚焦在 “三農”問題上,彰顯了解決 “三農問題在我國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國家對于 “三農”問題重視程度在不斷上升,在不同的年份呈現不同的特征,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都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戰略關系著我國民生的根本。[1]2021年和2022年我黨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了十分重要的部署,同時要求積極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扎實地推進鄉村發展、鄉村治理、鄉村建設。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風險是并存的,不確定的因素也在不斷增加,守好 “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二)鄉村振興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世界的變化、我國國情的變化以及農業不斷發展的變化,我黨把解決好 “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發,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 “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賦予鄉村振興新的內涵。具體來說,包含如下內涵。
一是改革促振興,增添發展的內生動力。首先是觀念上的改變,之前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以及戶籍相關制度對于人民的限制,人們對于鄉村形成了刻板印象,[2]天然地在城市和鄉村間形成一代人無法跨越的鴻溝,造成許多人選擇以城市生活為首選,導致留著鄉村的人逐漸減少,留守的人中大部分又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其次,部分地區對于鄉村振興的含義的理解還不夠,許多地方直接將鄉村振興理解為簡單的脫貧,而不是促使地方真正發展,使地方自立自強,不斷增強內驅力和吸引力,很少認真思考如何推動鄉村振興。我們可以從產業優化改革創新、技術賦能等層面入手,從而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我國的鄉村振興目前還是缺乏革新的面貌,從而導致不足以加強和擴大國內大循環體系。最后,在擴大我國內需繁榮市場方面鄉村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鄉村是國內大循環的根本所在,鄉村內循環,對于我國國內大循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是精準化振興,精準定位然后著力發展。能夠 “多點開花”固然很好,但是在實際中很容易陷入發展 “平庸化”的境地,無法集中資源辦好地區特色產業,農作物的種植方面出現跟風現象嚴重無法形成規模,從而造成在資源方面的極大浪費,同時使產品在市場中失去競爭力。各個地區應結合當地特色,根據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催生不同的產業,挖掘更大的內生發展動力。同時,在內生動力的基礎上不斷尋找與之相適合的外力,在雙重力的作用下,使我國鄉村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能把每個村子的發展孤立起來,而要放在整個省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中來看待。鄉村要與外界的資源充分結合起來,在發展過程中協調推進整個地區的發展,使鄉村與鄉村之間、鄉村與城鎮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通過構建和完善以鄉村為基礎的區域發展網絡,真正落實鄉村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協同合作,從而提升區域內循環能力。
三是高質量振興,質量提升促競爭力。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國面臨著許多核心技術的 “卡脖子”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問題,我黨深刻認識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相比于質量的加強,數量的增長所能夠帶來的效益已經逐漸降低。在我國目前的鄉村發展中,仍然有許多鄉村在推進振興的過程中執著于以量來謀求發展。這樣的舉措與 “質量興農”的戰略規劃南轅北轍。各方面的技術創新以及產業鏈的完善、各地區核心競爭力培育方面明顯表現出重視度還不夠,同時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很好地統籌整個地區的發展布局。這些問題導致鄉村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產品同質化嚴重現象,沒能夠充分地利用好當地的特色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很難形成自己地方特色農產品和地方特色的品牌效應。同時,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整個市場上的競爭力十分薄弱,不僅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更讓整個產業發展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在整個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沒有能夠發揮出地區特色的作用,更不能起到激發內生動力的作用。因此,要樹立 “質量興農”的理念,通過革新技術、創新科技、升級產業等手段提升鄉村發展的競爭力,最終實現高質量振興。
(三)鄉村振興的意義
解決 “三農”短板是推進我國現代化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新時代解決 “三農”問題的戰略目標是鄉村全面振興。[3]中央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通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達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促進農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的“三業”融合發展,從而使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生活的環境宜居、農業能夠高質量又高效益地發展,最終建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的美麗鄉村、美麗中國。
二、目前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距離鄉村振興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
(一)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較為普遍。以湖北省為例加以考察。湖北省農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4 54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8 296億元,增加了354億元,主要是以農林牧漁為主,農產品加工以及旅游和服務行業比較少,雖然這幾年有所增加但是整體上還是偏少。[4]農產品的質量不高,主要還是依賴以前的生產和種植技術,沒有和當下最新的技術相結合,更沒有和市場相結合,導致了供需的不平衡。農林牧漁業的發展沒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而是跟風導致資源浪費,土地透支比較嚴重。
(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在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改革中,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經營,導致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情況較為嚴重。首先,農村地區大量的農具和農田水利設施時間久遠,設備老化現象極其嚴重。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浪費現象,并且效率也不高。其次,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有些地區還未實現村與村之間的聯系,雖然部分地方早期已經完成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已經損壞嚴重。這樣就導致在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的成本有所增加。再次,部分偏遠的地區還未實現網絡和通信的覆蓋。有些地方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網絡建設,但是成本遠遠高于城市。對于這些地方的人民來講,不僅生活不便利,同時還增加了生活成本。最后,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 (農業機械化情況、農村電氣化情況、農用物資使用情況、農田水利情況等)還有待加強。
(三)農產品加工業水平低
在農村地區,農民對于農產品的深加工意識不強,大部分地方主要以原材料的形式進行交易,市場較少出現深加工產品。不同地方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還不夠,無法實現農產品價值的提升。目前,湖北在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方面還遠遠不夠,耳熟能詳的品牌不多,僅有稻花香、勁酒、周黑鴨等。[5]在品牌意識不足的情況下,農產品與技術就很難相結合,在技術不高的情況下農產品在市場上很難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提升農民對于農產品的加工意識,同時還需要通過政府幫助農民找到對應的技術專家,做好在技術方面的支持,從而做好農產品價值的提升,打造更多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
(四)農旅融合度不高
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它能提高農業自身經濟發展的附加值。在農產品的銷售問題上我們可以通過農旅結合來解決,與此同時也能夠緩解一部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在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的同時,優化當地的經濟結構。在此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多。在沒有很好規劃的情況下,會使當地的資源難以很好利用,土地使用率不高,游客回頭率也比較低,管理不善還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旅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統籌布局,做好各種資源的融合發展。
三、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對策
(一)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整體效益
農村地區需要根據當地的種植條件,種植適當的農作物水果或者具有特色的物種。對于農林牧漁的合理規劃配比,農民要總結經驗,確定適宜的種植和養殖項目。發展農業需要不斷提升對應的技術,從而加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對于一、二、三產業,應當適宜地布局再開展,增加當地發展的后續動力,最終形成產業的協調發展,相互推動革新。以湖北鄂州華容區段店鎮的杏福農業園為例,通過產業的融合,實現了當地脫貧致富。第一,通過 “流轉土地”集中五個村的萬畝閑置土地,集中規劃集中使用;第二,土地多元化使用,建設集水果園、生態農業、種植教育、新型城鎮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區等;第三,隨著園區不斷壯大,相關行業加盟,逐漸形成 “生態農業+精品加工+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通過近8年的時間發展,初具規模,為當地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村地區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完善其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是加強對于基礎設施的投入,使水利設施得到及時的保養和維護。以湖北為例,2022年重點支持糧食和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內現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和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續建、維修、配套、改造,因地制宜適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渠系工程。主要建設塘壩、大中小型灌區、小型排水泵站等方面。其次是推進機械化操作,根據地方特色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在提高效益的過程中,提高工作效率。2022年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通知,面向全省推介20個省級 “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典型案例。加快建設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加快推動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為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最后是完善當地的公路和信息化建設,使線上線下能夠達到同步,促進當地的信息交流,減少因為信息差而產生的額外成本。
(三)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創新,注重人才培養
首先,構建具有現代化特征的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揮每個地區的特色,結合最新的技術,使每個地區的發展能夠得到及時革新。其次,加強成果的轉化。農村要建立實驗基地,能夠更好地留住人才和實現成果第一時間轉化。最后,對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農村需要不斷提前從多個方面入手。要發掘返鄉創業者、大學生、退役軍人等的作用。多方面吸納人才,同時要能使走出去的人才帶著技術、資金、理念回來造福當地,從而加快地方的發展。杏福農業園通過搭建現代化的生態園、建設農業實驗基地吸納各方人才,同時培養當地人民掌握相應技能,從而達到了成果的第一時間轉化,實現了技術的創新和人才的培養。
(四)發展產業創新,推進“互聯網+”農業
首先,加強對于電子商務的宣傳,使農民能夠認識到渠道的多樣化、了解信息的全面化;其次,要搭建和完善當地的物流,使物流走進村與村之間,解決好各地區的布局,降低物流成本和運輸成本;最后,建立基本的信息網,實現服務的精準化。在互聯發展的大浪潮背景下,盡早地邁入潮流之中,順勢而發,抓住發展的機遇來建設一方。
(五)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地方產業內循環融合發展
首先,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的融合發展。從種植到加工到銷售的一體化。其次,加工行業可以通過自身搭建或者招商引資,推動當地的加工行業發展。再次,合理利用當地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種植特色搭建農村地區自身的服務行業。合理利用當地的資源,做好宣傳和服務。利用好當地特色,了解政策,從而把握好政策,充分利用各方條件去推動農業的產業化。
四、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現階段發展的情況而提出的重要戰略,是為解決日益凸顯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而實施的重大舉措。我們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問題,不斷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姚鴻鵠,楊小帆.淺談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和歷史使命[J].南方農業,2021,15(21):117-118.
[2] 嚴宇珺,龔曉鶯.新發展格局助推鄉村振興:內涵、依據與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07):57-63.
[3] 鄭有貴.著力解決 “三農” 問題 推動鄉村振興[J].紅旗文稿, 2022(10):39-42.
[4] 湖北省統計局編.湖北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5] 魯卓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湖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3):193-195.
作者簡介: 柯文兵,男,漢族,湖北黃石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