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是新時期基層社會治理的主旋律。永安市東門社區黨組織通過組織引領激活主體、創新機制凝聚合力、服務引領匯聚資源等舉措實現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目標和行動雙重協同,成功激活了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彰顯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優勢,為社區有效治理提供了路徑思考。
關鍵詞:黨建引領;社區;協同治理;邏輯;優化向度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程,有效的社區治理是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1]進而 “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2]可見,加強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社區治理,激活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要素活力,對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黨建引領社區協同治理的內在邏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 《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3]黨建引領社區協同治理是基層黨組織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指導下,充分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制度、組織等優勢,引領帶動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從而實現社區有效治理的動態過程。黨建引領社區協同治理有其內在的邏輯。
(一)提供價值指引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解群眾之所困,適時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標,為社區治理注入價值觀指引,以實現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提供制度支撐
制度是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提升社區治理效能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要求。[4]黨建引領注重發揮黨組織的統籌引領作用,能夠根據治理需求適時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體系和全方位制度保障機制,為社區治理提供制度支撐。
(三)提供組織保障
中國共產黨通過民主集中原則構建了高度制度化、組織化的組織體系,具有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通過黨建嵌入推動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互動互融,將黨組織的 “神經末梢”向縱向和橫向延伸,形成 “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復合式組織體系,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社區治理提供組織保障。
(四)推動行動協同
中國共產黨擁有其他組織不具備的強大社會動員能力,基層黨組織通過黨建嵌入,采取價值感召、示范帶頭、群眾動員、合作共治等方式實現最大限度的社會動員,激活多元治理主體和要素活力,推動社區治理行動協同,從而實現社區的高效治理。
二、永安市東門社區的實踐探索
東門社區轄區內住宅小區多樣、人員結構復雜,利益多元給社區帶來了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如小區業委會不作為或亂作為帶來的公共利益沖突、老舊小區 “先天不足”引發的物業矛盾等。面對以上諸多挑戰,東門社區黨委通過強組織引領、抓機制創新、促整合資源等措施,打出一套 “組合拳”,有效解決多元利益沖突,實現社區有效治理。
(一)組織引領激活社區治理主體
為了有效發揮黨組織的優勢,社區黨委建構 “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 (業委會、物業)—網格黨小組—黨員樓棟長、黨員中心戶”四級網格化治理組織架構,把黨組織的觸角向院落、樓棟、家庭等微單元延伸,為社區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提供組織保障。
優化組織體系。成立兼合型黨支部,從共建單位、業委會、物業公司、網格員、在職黨員、業主中推選黨員代表兼任黨支部委員,充當業委會、物業公司等治理主體與黨組織的橋梁與紐帶;建立網格黨小組,將黨組織網格與社區網格相融合,延伸黨組織網絡。同時,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黨小組組長,發揮好 “頭雁”作用,選好紅色樓棟長和黨員中心戶,激活社區微治理的 “棟”能和 “戶”能,形成 “頭雁帶群雁、黨員帶群眾”的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格局。
打造 “紅色業委會”。針對業委會作用缺位、發揮作用乏力問題,社區黨委通過提高業委會成員中黨員的比例,推動小區黨支部與業委會 “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等形式,打造 “紅色業委會”,提升業委會參與社區治理能力,激活社區自治主體,有效發揮業委會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培育 “紅色物業”。針對業主與物業之間的矛盾沖突,社區黨委加強對物業公司的政治引領,吸納物業公司管理層黨員進入小區黨支部兼任支委,推動物業管理融入社區治理,做服務小區居民的 “貼心人”,把家門口的民生服務做實做細,物業服務滿意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二)創新機制凝聚社區治理合力
東門社區黨委發揮總攬社區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創新機制,搭建平臺,凝聚社區精細化治理合力,有效解決居民 “急難愁盼”的事情。
搭建多元聯動平臺。制定 《小區 “1+2+N”聯動聯席會議制度》,搭建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紅色業委會”為主體、“紅色物業”為依托、N個共建單位及街道社區等相關部門為補充的 “1+2+N”共商共議聯動平臺,形成多方協同聯動的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現代化意義的社區治理格局。
拓寬群眾參與渠道。組建鄰家秘書平臺,挖掘社區居民群眾特長,動員其以小區網格長、小區法官、小區民警、小區消防、小區醫生、小區教師、小區城管等身份參與到小區治理中;組建文化宣講、愛心幫困、健康守護等8支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幫困解困、關愛老人、文化入戶等16項志愿服務,并通過志愿服務積分獎勵兌換機制有效撬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活躍度,常態化為社區提供公益服務。
提供問題解決通道。有效的治理并不代表不存在問題,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提供及時回應問題、迅速解決問題的制度通道。[5]東門社區通過建立 “廣開言路,傾聽民聲民意—分類處置,多元精準共治—辦結反饋,共享治理成果—考核評議,提升工作實效”民情收集處置 “四步走”機制,形成了社區治理問題 “收集—處理—反饋—評議”的閉環式解決問題模式,在回應群眾期待的同時也極大地激發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
(三)服務引領匯聚社區治理資源
東門社區黨委把居民所思所想所盼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整合社區各類資源,精準對接居民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精細化服務。
整合社區資源,打造親民陣地。東門社區黨委以區域整體謀劃、功能系統集成為抓手,打造集黨群、文化、衛生、養老、綜治、商業等主體于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對小區架空層和閑置物業用房等進行親民化改造,打造悅鄰學堂、樂鄰驛站、福鄰樂園等 “睦鄰小站”;利用小區連廊、廣場等公共空間,打造紅色文化、鄰里文化、家文化長廊,厚植社區治理文化基因,深入推進社區黨建系統性、整體性建設。
整合商業資源,優化便民服務。圍繞社區群眾生活需要,引入悅購生活超市、醫養結合衛生服務站、維修店、理發店等企業、商鋪,打造步行15分鐘近鄰生活圈,為居民提供高質量消費服務、便民服務;發揮小區周邊便利店、維修店、理發店等商戶作用,設置26個近鄰互助點,為行動不便和生活困難老人提供精準幫助。
整合社會資源,提供專業服務。針對社區老年人多的特點,培育孵化日間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福鄰樂園等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建立悅鄰學堂,聯合市圖書館、青少年事務管理中心設置流動 “悅·書屋”、有聲圖書館、休閑區等功能空間,解決居民閱讀 “落地難”問題;通過組建 “驛站管家團”、聘請 “驛站司法顧問”等,幫助解決居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整合共建資源,增加個性服務。組建宣講團,通過 “供給式+鄰里點課”的形式,每月組織開展黨史知識、法治教育、應急安全、健康養生等精準公益培訓宣講服務;聯合老年大學開設器樂、書法等12個興趣班,為社區居民免費提供培訓;常態化開展敬老、親子、睦鄰等群眾性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東門社區黨委通過黨建引領,激活了社區治理主體、機制、資源等要素,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到社區治理中,有效化解了社區的諸多矛盾,提升了社區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水平,提高了居民生活滿意度,形成了治理主體有為、治理行為有序、治理效果有效的良好局面。
三、黨建引領社區協同治理的優化向度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是新時期基層社會治理的主旋律。東門社區的治理實踐啟示我們重點從組織協同力、目標協同力、效能協同力等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優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區治理體系。
(一)強化黨建融合提升組織協同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社區治理效能,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奔訌婞h建引領,優化組織體系,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一是完善組織網絡,推動黨組織設置與社會治理單元有效結合。黨的力量來自組織,把黨的組織力量下沉到基層,使黨組織的 “神經末梢”有效融入基層社區治理的末端空間,形成 “看得見、摸得著”的組織網絡,實現黨組織的有形覆蓋,夯實基層黨建的組織基礎,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二是優化區域黨建,推動黨建工作與社區治理工作深度融合。以黨建為媒介,找準社區與周邊單位、轄區商鋪、物業公司等組織及企業的共贏突破口,強化社區基層黨組織對轄區各類組織力量的統籌領導力,建立健全黨組織聯席機制,暢通資源共享渠道,實現橫向打通、縱向聯通,讓黨建 “軟實力”成為社區治理的 “硬支撐”。三是抓好關鍵少數,推動黨員與群眾 “零距離”互動。全面摸底社區黨員及 “雙報到”在職黨員,明晰底數,掌握特長,發揮好黨員 “關鍵少數”的作用,使其成為社區治理的 “智囊團”“引領者”“先行者”和聯系群眾的 “貼心人”,帶動社區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凝聚社區治理力量。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目標協同力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市場主體、社會團體、社區居民等結成利益共同體,匯聚服務社區居民群眾強大合力,給予居民更強的歸屬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社區主導營造氛圍,提升社區居民歸屬感。圍繞社區特色定位和文化傳統,統籌社區景觀和人文營造,打造社區認同 “硬環境”,積極搭建社區居民交流平臺和載體,積極營造社區認同 “軟環境”,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二是多元參與完善服務,提高社區居民幸福感。通過社區主導強化便民服務、社會協同提升專業服務、群眾參與拓展自我服務等方式,構建便捷、優質、專業的便民服務網絡;創新多元、個性、互動的社區服務項目,不斷滿足社區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幸福感。三是多方聯動破解難題,增強社區居民安全感。堅持問題導向,健全服務群眾全面響應機制,通過黨建引領多方聯動,形成群眾 “需求—回應—反饋”的閉環式治理模式,用心用情解決社區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三)創新治理機制提升效能協同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6]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效能,關鍵在于搭建開放融合的參與平臺,完善社區黨委統籌領導、居委會依法履職、各類主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一是創新聯動合作機制促共建。通過黨建全過程嵌入,發動居民、樓組、業委會等群眾主體,吸納鄉賢、專家學者、志愿者等社會性主體,策動物業公司、駐區企業、商鋪等商業主體,鼓動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等專業性主體,聯動政府職能部門等行政性主體,共同解決社區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推動形成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二是健全協商共議機制促共治。拓寬群眾參與渠道,暢通社區群眾訴求表達機制,創建多樣化、易操作的民主協商平臺,激發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規范協商程序,引導社區多元治理主體參與的有序性;運用協商結果,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共商共議共治局面。三是優化資源整合機制促共享。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社區黨建引領探索并優化社會資源整合機制,深度挖掘整合社區居民的群眾資源、駐區企業的商業資源、社會組織的專業資源、共建單位的行政資源等碎片化資源,通過系統化整合運用推動社區資源最大化利用,實現社區資源的有效共享,使社區有限的人力財力盡可能多地造福于群眾。
四、結束語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如何持續破解基層治理的癥結,實現基層社會有效治理,“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黨建引領社區協同治理的實踐表明,將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效能,是實現基層社會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徑,也是新時期基層社會治理的內在要求,更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人大,2022(21):6-21.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2(001).
[3] 同[2].
[4] 劉引引,王振民.制度優勢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的實踐路徑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1(01):39-43.
[5] 孫莉莉.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立足基層社區的考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68.
[6] 同[1].
基金項目: 中共三明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市社會主義學院)2023年度城市精細化管理研究校級專項課題。
作者簡介: 陳菊香,女,漢族,福建永安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黨建、基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