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鈣是人體礦物質中的重要成分,骨骼中含量最高的礦物質就是鈣。飲食是補鈣的最佳選擇。食物選對了,烹調也很重要。烹調有五大招,可以試試!
第一招:善于吃醋,幫助鈣的溶出
食物中的鈣大多以復合形式存在,吃進肚子之后需要變成可溶性和離子狀態才能被吸收,這是胃酸的日常職責之一。
除胃酸外,我們在烹調時加些醋也能促進食物中的不溶性鈣變成離子狀態,尤其對于胃酸偏少的人來說這更是一個妙招。
很多蔬菜(蘿卜纓、芥菜、芥藍、小油菜、小白菜、空心菜、小茴香等)本身草酸含量不高而鈣含量卻很高,炒的時候加些醋既有助于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B族維生素,還有利于鈣的溶出,一舉多得。
再如,肉、魚蝦等其實也是潛藏鈣的高手,如山羊肉、武昌魚、鱸魚、鳳尾魚、鯛魚、鰈魚、黃魚、帶魚、海蝦、河蝦、扇貝、牡蠣等,鈣含量都在100毫克/100克以上,在烹調時放些醋不僅能去腥,也有利于促進鈣的溶出和吸收。
第二招:烹調前多一步,除去“壞分子”
食物中有一些“壞分子”,見到鈣就容易“掐架”,此時一些烹調處理可以恰到好處地拆散“冤家”。
例如某些澀味明顯的蔬菜(包括莧菜、馬齒莧、菠菜、竹筍等),草酸含量高,而草酸會與鈣形成草酸鈣從而影響鈣的吸收。
烹調這些蔬菜時可事先用水焯一下再進行后續操作。因為蔬菜中的草酸大多以草酸鉀的形式存在,易溶于水,例如菠菜在沸水中焯1分鐘后撈出,即可除去80%以上的草酸。
再如谷物和豆類中的植酸會在腸道中形成植酸鈣而影響鈣的吸收。谷物和豆類烹調前浸泡4~12小時,不僅口感更嫩軟,也有助于激活植酸酶從而促進植酸降解。
第三招:山不轉水轉,改變一下烹調方式
大豆做成豆腐后,可以去除大部分的草酸和植酸。與此同時北豆腐、南豆腐中還額外加入了含鈣凝固劑,補鈣效果實現“雙贏式”提升。
大豆經過發酵也可以去除其中的草酸、植酸。雖然發酵豆制品和非發酵豆制品鈣含量差不多,但由于植酸、草酸被“外援”——微生物破壞,因此生物利用率提高了。例如納豆、豆豉、腐乳都是發酵豆制品。
同理,谷物經過發酵也有助于提升鈣的生物利用率,例如雜糧饅頭比雜糧飯更有利于鈣的吸收、利用。
精研細磨也有用,例如把蝦皮磨成粉,相當于為牙齒借力,減少由于咀嚼不充分導致的鈣質吸收減少。可以把蝦皮焯水后烘干,然后磨成粉,炒菜時可直接當調料用。
第四招:跟“益友”搭配,促進鈣吸收
在營養圈,鈣有幾位“益友”,像維生素D、礦物質鉀、礦物質鎂、維生素K、維生素C等都能很好地促進鈣質吸收。膳食搭配時就得給鈣找些這樣的“益友”。例如豆腐燉魚就是一個良配,魚肉中的維生素D可以促進豆腐中鈣的吸收。
如果在里面再放些干香菇更是錦上添花,干香菇不僅含鮮味物質豐富,同時也含有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
小白菜燉豆腐也是一道不錯的菜,小白菜中草酸含量較低而礦物質鎂、鉀,維生素K、維生素C含量高,這些成分都有利于提升豆腐中鈣的利用率。
第五招:烹調時跟“損友”保持距離
首先,做菜少放鹽。高鈉膳食對鈣丟失有很大影響,因為鈉與鈣在腎小管內的重吸收過程會發生競爭,鈉攝入高時會相應減少鈣的重吸收、增加鈣排泄。每天最好食用不超過5克鹽,隱形鹽也包括在內。
其次,油脂不要太多。適量油脂可延長鈣與黏膜接觸時間,從而有利于鈣的吸收。如果油脂太多,會影響鈣的吸收。一般一個菜1~2勺烹調油即可,每天食用油不超過2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