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關鍵詞:應急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應急管理;學科交叉
DOl:10.3969/j .issn.1008-0821.2023.07.004
[中圖分類號] G25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3)07-0035-03
1價值與意義
由南開大學柯平教授領銜撰寫的專著《公共安全應急知識管理》于2021年出版。該書一方面為應急管理引入了新的視角、理論、方法和技術;另一方面為知識管理提供了新的使命、任務、場景和方向,是一部知識管理與應急管理的交叉融合創新之作。該書的價值與意義可以歸納為“應勢、應時、應事”與“應需、應戰、應變”兩個層面。
1.1一部“應勢、應時、應事”之作
“應勢、應時、應事”主要體現在該書的學術價值上?!皯獎荨笔侵笍目茖W研究發展動向來看,學科交叉是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一條必然路徑,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加速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也是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重要條件之一。公共安全應急知識管理本身正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能夠成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新興交叉學科。
“應時”和“應事”是指該書撰寫成書于“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關鍵時間段,這一時期我國所面對的風險挑戰世所罕見、史所罕見,在國家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該書為提升科學應變、準確識變、提高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提供了理論參考。
1.2一部“應需、應戰、應變”之作
“應需、應戰、應變”主要體現在該書的應用價值上?!皯琛笔侵笍墓舶踩录l生過程和應急管理實踐來看,進入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氣候變化、全球發展不平衡、大流行病等風險挑戰是任何單一學科都無法單獨解決的,例如新冠疫情就再一次說明任何單獨學科或單獨機構、組織,甚至國家(地區)都無法獨自解決復雜公共衛生問題,這就需要在學科交叉、技術集成、機構協同、領域合作中尋求破局之策。應急知識管理正是應此之需所產生的解決方案。
“應戰”是指該書本身就是柯平教授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揚南開學人允公允能、“知中國服務中國”的精神,發揮自身知識管理專長投身學術“戰”疫的成果。“應戰”也指該書正因為誕生于特殊“戰”疫背景下,所以更加緊貼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時事、實踐與實戰。正如該書前言所重溫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管理就是生產力,應急知識管理就是戰斗力。
“應變”是指在充滿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烏卡時代”(VUCA,即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的首字母縮寫),知識管理反而凸顯出歷久彌新的長久價值。需要以“應變”面對“易變”,以“不變”應對“萬變”,而不變的正是知識在人類追求安全和發展福祉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以及人類對這種知識作用規律的不懈探索。該書正是在時代變化“大潮”中“錨定”了知識這一永恒的穩定因素。
2內容與體例
作為一部全面系統闡述公共安全應急知識管理的專著,該書在過往關于應急知識和運用知識進行應急管理的研究尚缺乏成熟理論和方法的背景下,為應急知識管理建立了理論框架并呈現了核心范疇,在多個維度具有原創性和首創性。特別是對于公共安全應急知識管理的頂層設計和建章立制、應急管理體系的完善和充實、應急管理能力和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內容組織和編排上,該書邏輯思路清晰,章節布局科學合理。第1~2章從公共安全突發事件著眼,從事件處置背后的應急決策人手,從決策背后的知識與知識管理落腳,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逐步揭示管理問題背后的知識本質。該書前兩章明確揭示:應急管理的核心能力是應急決策,而應急決策的重要支持是知識要素,從而總論了知識管理與應急管理結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3~6章為并列格局,詳盡分論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4類突發事件的知識管理問題;第7~8章從技術、人與組織的維度論述了公共安全應急知識管理的軟硬件要素,完善了該書的理論體系,提升了科學性和學理性,使其兼具技術因素與人文因素,并且觸及了知識管理背后不容忽視的治理問題。
3特色與創新
作為一部優秀的交叉、融合、創新之作,交叉是手段,由交叉帶來融合;創新是結果,由融合帶動創新。而融合正是承前啟后產生質變的核心環節,融合一詞集中體現了該書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八大融合”方面。
3.1學科視角的融合
該書將知識管理視角引入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同時突破了傳統的應急管理、安全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等范疇,廣泛吸納了上述各學科以及安全科學、認知科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領域的理論基礎,推動了應急管理的創新,孕育了應急知識管理的新領域。
3.2學術概念的融合
該書所揭示的最為核心的概念“應急知識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復合概念。從語法和語義角度來看,這一術語包含了“應急知識”“應急管理”“知識管理”三大主題,也決定了其具有豐富、實用和包容的語用價值。全書也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闡述,即可歸納為“對于”(應急)知識的管理,以及“基于”知識的(應急)管理。
3.3應用場景的融合
隨著2018年應急管理部成立以及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不斷健全,適應“全災種、大安全、大應急”的應急管理框架逐步建立。在此背景下,該書與時俱進,詳盡梳理并科學呈現了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場景,有針對性地分析了其中的知識管理問題,并根據場景提煉了具有兼容性和可擴展性的知識管理模型,從而更好地指導未來復合場景下的復雜實踐。
3.4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該書將理論構建與實踐經驗總結相融合,尤其體現在第3~6章對4類突發事件的知識管理問題論述中,這4章研究思路和體例安排保持一致,即首先遴選國內外極具代表性的事件進行案例研究,基于此構建知識管理模型,從而發掘隱藏在事件與實踐背后的規律,也讓該書所提供的理論模型具有堅實的實證基礎。經過筆者統計,書中以獨立小節詳細分析的案例就達到10個,形成了蘊含在書中的應急知識管理小型案例庫;與此同時,書中提供的各類理論模型框架示意圖達到35個以上,豐富的圖示成為該書的一大亮點,也反映出該書高水平的資料梳理能力和理論提煉能力。
3.5個人、組織、社會維度的融合
柯平教授作為知識管理領域研究專家,一直重視從個人到組織機構各個層面的知識管理及其相互作用,早在2007年,柯平教授主編的《知識管理學》一書中就系統闡述了政府知識管理、企業知識管理、公共知識管理等維度。而應急管理也依賴多元主體的應急協同聯動。因此,該書最后一章論述公共安全應急管理中的政府、社會和個人就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考慮到知識所具有的具身性、默會性及粘滯性,知識與個人的關系尤為密切,而個人又是社會機體構筑應急知識大廈的最小基石,是其他所有知識管理層次的基礎。因此,該書中對個人、組織、社會維度作出關照、識別和融合,更顯示出作者對應急知識管理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洞察。
3.6觀念、技術、制度要素的融合
創新的發生是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綜合作用的結果。制度是比技術更為重要的決定組織發展與增長的要素。而觀念又是影響制度生成與制度演進的關鍵動力。該書十分重視應急知識管理中觀念、技術、制度要素的融合呈現,如第1章中對于應急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的區別、對于面向未來的公共“安全觀”的分析都是全書提綱挈領的觀念注入與開宗明義的觀念更新,而第7章則專門關注了技術的運用、創新、變革、管理和升級,第8章覆蓋到了關于人與組織的制度安排。
3.7知識處理、知識管理與知識治理的融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知識管理實踐歷程已經表明,知識管理的成功實施絕不是僅僅單純依靠技術工具對知識內容層面進行“處理”(Process)活動,而是涉及知識與技術、個人與組織的綜合“管理”(Management)活動,繼而上升到對上述所有要素進行組織協調和制度安排的“治理”(Gov-ernance)層面。知識治理(Knowledge Govern-ance)認為知識具有不同屬性,特定知識品類(如應急知識)需要相應的協調方式與技術規則,而這種組織方式又會顯著影響知識活動的績效,因此知識治理關注知識管理背后的深層次制度問題,對知識管理活動行為進行激勵、引導、規范和控制。綜上,“知識內容一知識處理一知識管理一知識治理”等多個層面的相互匹配與融合決定了知識管理的效能。而從該書整體和各章的內容與體例上可以看出,上述中多層面的契合與融合貫穿全書始終。
3.8學術思想、學術理論與學術情懷的融合
如前文所述,該書撰寫的背景之一源于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作者看到全國各級各類信息服務部門在理論和實踐上普遍存在應急服務缺位的現象,因此迅速回應現實需求,將應急管理、應急服務、應急研究相融合,該書所承載的研究成果為應急場景中的相關機構開展服務起到了“救急”作用;但同時該書又絕不是一本“急就”之作,該書的背后是柯平教授在知識管理領域長達數十年的學術思想醞釀、學術體系構建和學術成果積累??缕浇淌谧?0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知識管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該書之前已經先后出版了《知識管理學》(2007)、《知識學研究》(2017)等重要著作,并指導了一系列關于知識科學的博士論文。該書正是柯平教授在知識領域持之以恒、精耕細作、厚積薄發的成果。在學術理論上,該書也是柯平教授知識學思想和理論體系的豐富、拓展與細化。
最后,當讀至全書末尾的后記,作者記敘了2020年這不尋常一年中的對情緒、時間與信息的感知,令每一位經歷者有所共鳴,而這也成為作者撰寫此書的動力。讀至此處已經可以深切感受在全書理性嚴謹的研究論述背后,是柯平教授深沉熱切的學術情懷、矢志不渝的學術忠誠、堅定不移的學術擔當。由此也能夠感受到知識并不是抽象、生硬而冰冷的,而是鮮活、致用而帶有溫度的,這也是能夠從該書中獲取到的更深層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