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移動互聯環境下大學生信息焦慮、健康焦慮與錯失焦慮的關聯機制研究

2023-07-20 12:04:50王琳楊雨彤蘇寧
現代情報 2023年7期
關鍵詞:大學生

王琳 楊雨彤 蘇寧

關鍵詞:健康焦慮;信息焦慮;錯失焦慮;大學生

DOI:10.3969/j.issn.1008 -0821.2023.07.007

[中圖分類號] R395.1;C2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 (2023)07-0064-1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互聯網已廣泛融入日常社會生活中,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在線醫療的用戶規模占總體網民的28.5%,僅2022年上半年就增長了196萬在線醫療用戶,已成為增長最快的用戶群體之一,公眾通過互聯網獲取健康信息越來越普遍。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出臺和實施,公眾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健康信息需求顯著增加。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和分享健康信息,來滿足他們的健康信息需求。然而,與對自身健康高度關注相伴的是公眾健康焦慮感明顯增強,2021年《國民運動健康洞察報告》指出,公眾對自身健康狀況愈發焦慮,焦慮感正向不同年齡階段蔓延,成年人中年紀越輕,健康焦慮感越強,其中健康條件最為良好的00后和90后已成為健康焦慮感最強的群體。健康焦慮不僅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交往和身體健康,還會增加患者的就診負擔和醫生的工作壓力,造成社會醫療資源浪費。

在以往針對情緒障礙的研究中發現,大約40%~50%的高焦慮患者會至少同時對兩種以上的特定刺激表現出焦慮和擔憂。這種焦慮情緒之間的關聯機制可能在特殊的健康焦慮中同樣存在。與健康焦慮密切相關的兩種焦慮是信息焦慮與錯失焦慮。一方面,用戶面對海量的健康信息無法辨別、吸收、利用,對自身健康產生誤解、不安、害怕、擔憂等負面情緒,形成信息焦慮;另一方面,移動社交媒體的大量普及,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使用戶擔心自己了解的健康信息不全面,害怕落后于他人和時代潮流,產生沒有掌握即時信息所導致的錯失焦慮。這兩種焦慮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成為日益凸顯的問題,是近些年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目前,圖書情報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在信息焦慮、健康焦慮和錯失焦慮3個獨立領域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尚未有研究對三者關系做深入探討,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機制尚不明確。移動互聯環境下,大學生是最活躍的用戶群體之一,同時也是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高發的用戶群體,大學生健康焦慮水平比例也存在偏高狀況。因此,本文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焦慮、信息焦慮、錯失焦慮三者間的關聯機制,以期進一步探明解決大學生健康焦慮問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1文獻綜述

1.1健康焦慮

健康焦慮(Health Anxiety)是指因錯誤解釋自己的身體感覺,而極端或過度地害怕自己患病的心理狀態。Owens K M B等將其定義為身體狀況良好、無需接受治療的個體由于對身體癥狀的錯誤解讀而產生的對疾病的恐懼狀態。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指出,嚴重的健康焦慮是指基于感知到的健康威脅和對身體癥狀的誤解而產生的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擔憂,即使個體經過正規的醫療檢查并確認健康狀況良好后,仍持續恐懼自己可能患有某種嚴重疾病。其作為一種臨床癥狀,表現為從“輕微關注軀體感覺”到“產生持續強烈的與健康相關的恐懼和先占觀念”的連續型癥狀譜。由于對健康的擔憂以及對自己可能患有的某種健康問題的過度恐慌和不安,健康焦慮較高的人會夸大和過度解釋個人身體感受,出現頻繁問診、反復就醫、醫患關系惡化的情況。隨著用戶醫療環境和獲取健康信息方式的發展變化,健康焦慮群體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行為特點,學界將數字時代下這類獨特的健康焦慮狀況稱為“網絡健康焦慮”(Online Health Anxiety)或“網絡疑病癥”(Cyberchondria),指用戶由于頻繁在線搜索健康信息引發的健康焦慮。

依據健康焦慮的認知行為理論模型,負面的健康信息激活了用戶不合理的健康信念,促使人們過度關注自身的軀體感受,并將某些身體信號曲解為疾病,引發了對自身健康的焦慮與恐慌。人們為了緩解焦慮情緒而再次投入到搜集相關健康信息中,期望能夠獲取健康安全保證。以上對于健康焦慮的研究都集中于主動搜尋情境的討論,缺少對于跨情境的其他焦慮體驗遷移泛化導致健康焦慮加劇的討論。

1.2信息焦慮

信息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的概念首次出現是在1989年Richard Saul Wurman發表的同名著作中,他將信息焦慮形象地比喻為“數據與知識間的黑洞”。具體來說,一方面由于信息數量指數增長,獲取信息的能力無法跟上信息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信息素養的不足,無法搜尋到和識別、理解有效信息,從而產生不安、自卑、焦躁等不良情緒。信息焦慮不僅是心理學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同時也是圖書情報學領域關注的熱點。文獻[12]從內外因兩方面將信息焦慮定義為在信息獲取和利用過程中由于信息質量、檢索質量、客觀環境等外因和信息素養、人格特點、對信息的態度等內因而引發的一系列諸如緊張、焦急、憂慮、擔心、恐懼、不安等心理反應的復雜情緒狀態。筆者總結已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公職人員、教師和醫生等職業是信息焦慮的高發群體。信息焦慮的發生發展因素主要包括:在信息搜尋階段的信息饑渴、信息中斷、信息超載以及用戶自身的信息素養等因素;在信息處理階段的信息不確定性、信息期望過高、信息消化不良等因素。同時,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的質量、手機依賴、網絡成癮也是產生信息焦慮的重要原因。此外,信息焦慮高的群體通常還會表現出較高水平的社交焦慮與孤獨感。因此,綜合前人研究發現,信息焦慮高的個體在社交媒體情境下或搜索情境下都會對特定信息感到焦慮和不安。

現有研究表明,在線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可以對健康焦慮產生正向預測作用。信息行為中出現的信息來源差異、信息超載、信息模糊、信息沖突、信息窄化和信息誤導與健康焦慮的產生密切相關。余貝迪等研究認為,用戶在健康信息搜尋中產生的消極認知是導致健康焦慮加劇的重要因素。王文濤等指出,不確定性容忍度較高和消極的認知偏向等因素更易觸發用戶的健康焦慮。對于老年人健康焦慮的研究發現,對現代智能媒體的數字技術焦慮可能會影響用戶獲取與利用健康信息,加劇健康焦慮。可見在移動互聯環境下,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具有大量重合的影響因素。基于“刺激—有機體—反應”(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模型,用戶在處理健康信息的時候,個體受到個性、信息處理能力、健康信息素養水平等內因,健康信息質量、信息檢索系統、信息利用環境等外因的刺激,會感知到潛在信息風險,產生消極的健康風險認知態度,很容易陷入信息焦慮負面情緒中,繼而引發對自身健康的緊張和擔憂,從而產生健康焦慮。本文據此提出假設:

H1:信息焦慮對健康焦慮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1.3錯失焦慮

錯失焦慮(Fear of Missing Out,FOMO)概念在2010年左右開始見諸于媒體。隨著查看社交網站方式的拓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用戶很容易意識到可能會錯過一些有潛在價值和意義的體驗,與之相伴的即是一種焦慮喚起(Anxiety-pro-vokng)的構念。由于譯法不同,錯失焦慮也稱錯失恐懼。Wortham J認為錯失焦慮是指害怕錯過社交、新體驗、投資或其他對自己有益的積極活動。錯失焦慮引入心理學領域后,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前沿。Przybylski A K等將錯失焦慮界定為一種由于擔心自己錯過他人可能擁有的有益經歷而產生一種持續性的焦慮不安狀態,渴望與他人在社交網絡上保持不間斷的聯系。趙宇翔等從技術依賴和環境催化角度將移動互聯環境下的錯失焦慮定義為當人們無法借助移動智能終端滿足自身與虛擬網絡世界的即時連接時,而產生不適、不安、煩躁或恐慌等焦慮情緒。Chai H Y等則認為錯失焦慮是一種與社交內容相關的彌散性焦慮情緒,個體擔心錯失他人的新奇經歷或積極性事件;外在表現為不斷查看信息、持續參加社交活動,內在認知表現為對他人所做之事的強烈期待和好奇。錯失焦慮作為一種與焦慮相關的負性情緒體驗,會對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筆者梳理近些年的研究發現,錯失焦慮與問題性網絡使用和社交媒體依賴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多被用作中介變量探究其中介作用,柳慧萍等指出,錯失焦慮在社交媒體依賴傾向對睡眠障礙的影響中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當下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大學生日常生活,不管是居家網課或是返校后常態化封閉式管理,孤獨感增強的現象逐漸顯露,文獻發現,錯失焦慮作為中介變量存在于孤獨感和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在自尊一社交焦慮一錯失焦慮一問題性移動社交網絡使用的鏈式中介模型中,社交焦慮可以正向預測錯失焦慮,隨著錯失焦慮的增強,問題性網絡使用的風險升高。Elhai J D等認為,錯失焦慮是與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最為相關的變量之一,其作為一種外向性路徑可區分個體有無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問題,高錯失焦慮者可能會過度使用智能手機來滿足保持聯系的需要。與此同時,相關研究發現信息焦慮與問題性網絡使用、社交媒體依賴也存在正向的關聯。可見,錯失焦慮與信息焦慮都是誘發相同不良網絡信息行為的主要因素,兩者可能有內在的聯系。

在當前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逐漸由個體現象轉變為普遍的社會癥候群而廣泛存在。社交媒體的自媒體屬性加劇了用戶的信息強迫心理與行為,造成用戶的錯失焦慮。袁靜等認為在移動社交媒體環境下,由于個體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出現社交媒體強迫使用的行為,進而造成錯失焦慮。馬家偉等提出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和信息技術組成了信息生態,受信息生態因子的刺激,錯失焦慮情緒會不斷被喚醒,這些生態因子也正是引起信息焦慮的關鍵因素。由此推斷,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信息焦慮可能對錯失焦慮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錯失焦慮導致用戶的信息搜索頻率和時長增加,網上搜索健康信息的頻率與健康焦慮程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患有健康焦慮的用戶會在搜尋健康信息上花費更長的時間和精力,長時間對自身健康信息的搜索又會導致健康焦慮的惡化。錯失焦慮會正向預測健康焦慮。本文據此提出假設:

H2:錯失焦慮在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之間起中介作用

2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2.1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問卷由懷特利指數量表(Whiteley In-dex,WI)、信息焦慮量表和錯失焦慮量表(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FOMOs)3部分組成。懷特利指數量表是全球范圍內首個用來測量健康焦慮程度的量表,蘇雪等對懷特利指數量表進行了漢化并考察了信度和效度,研究結果顯示,中文版量表在中國人群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具有適用性。本研究直接采用這一漢化后的懷特利指數量表,量表共8個項目,對“是否擔心身體存在問題”“是否擔心會感到渾身疼痛”“是否會持續性擔憂”等問題進行提問,采用5點計分法計分,從1~5,數字越大代表強度越高,量表總分越高表示健康焦慮程度越嚴重。信息焦慮量表采用文獻中的信息焦慮量表,共21個項目,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維度,內在維度包括信息素養和個人認知,外在維度包括信息質量、信息利用環境和檢索系統質量。根據本研究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微調。采用5點計分法,1~5分別代表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取得分數越高代表信息焦慮程度越嚴重。本研究采用Przybylski A K等編制的錯失焦慮量表來測量個體是否存在錯失焦慮,包括“擔心別人有更多有益的經歷”“認為自己花了太多時間來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認為把自己的經歷詳細分享到網上很重要”等題,共10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法,1~5分別代表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分數越高代表個體的錯失焦慮水平越嚴重。

2.2數據收集

筆者采用隨機抽樣法進行問卷數據收集。考慮到問卷發放的便捷性,通過問卷星平臺于2021年6月在上海、天津、內蒙古三地的5所大學開展數據收集工作,發放問卷292份,篩除待業、健康焦慮水平低和未能完成問卷等特殊情況的無效問卷24份,回收有效問卷268份,有效回收率為91.78%。其中性別方面,男性67人(占比25%),女性201人(占比75%),年齡為18~25歲(Mage=20.68,SD=1.62);學歷方面,本科及以下79人(占比29.5%),研究生189人(占比70. 5%);月消費水平以2000元和5 000元為界,分為低、中、高月消費水平,分別占49. 6%、42.5%和7.8%。研究參與者均為自愿參與問卷調查研究。對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得到三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分別為0.933、0.957和0.916,整體克隆巴赫α系數為0.960,表明問卷信度良好;為檢驗問卷對各變量測量的準確程度,進行了效度檢驗,得到三量表的KMO統計量分別為0.919、0.956和0.892,總體KMO=0.948,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p<0.05,結果顯著,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且適合因子分析。

3研究結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為防止因相同的問卷評分參與者、數據來源、試題語境及自身特征和測量所處地域環境等因素所造成的變量之間人為的共變,造成結果的不穩定性,應對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本研究采用Harmman單因素檢驗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顯示,共有5個因子特征根大于1,第一個因子能解釋38. 76%的變異,未超過40%的臨界標準。因此,本研究中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3.2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使用SPSS 26.0對數據進行初步的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通過統計各變量平均值、標準差、方差以及偏度如表1所示,信息焦慮、健康焦慮和錯失焦慮的均值均大于平均值2.5,說明被調查者在這3個方面的焦慮感普遍偏高。偏度均在-0.5~0.5之間,數據正態分布。此數據統計說明被測對象的信息焦慮、健康焦慮和錯失焦慮的現象普遍存在。

進一步對3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由于3組維度的題量不同,故采用平均值的方式。分析結果顯示雙尾系數雙尾檢驗均小于0.05,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皮爾遜相關性結果3種焦慮之間互為正,可以得出信息焦慮、健康焦慮與錯失焦慮三者之間相互呈正相關。

為更深一步探究信息焦慮、健康焦慮和錯失焦慮之間的關系,以學歷、性別、年齡和月消費水平為控制變量,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為預測變量,健康焦慮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得出性別、年齡、月消費水平對健康焦慮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學歷存在顯著差異(p<0.05)。多元線性回歸得到R2的值為36.6%,表明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是影響健康焦慮的關鍵因素,可以解釋因變量健康焦慮36.6%的變化。顯著性p<0.05,盧值分別是0.216和0.449為正,說明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可以顯著正向影響健康焦慮,證明了假設H1成立。

3.3錯失焦慮在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通過多元回歸檢驗,采用溫忠麟等于2014年提出的中介效應分析方法,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信息焦慮能夠顯著預測健康焦慮。當錯失焦慮納入到回歸方程后,兩者也能夠顯著預測健康焦慮,證明錯失焦慮在健康焦慮與信息焦慮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為檢驗中介效應系數是否顯著,進行了中介效應檢驗,如表5所示。本研究采用自舉檢驗(Boot-strapping)對中介效應系數進行檢驗,抽樣5000次,若中介效應系數95%的置信區間不包括0,則表示中介效應顯著。結果表明,錯失焦慮在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之間起中介效應具有統計學意義。在95%置信區間下限為0.13,上限為0.30,沒有包含0,中介效應顯著,總效果量為50%。鑒于表5結果,可以認為錯失焦慮在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間的部分中介效應成立,驗證了假設H2成立。驗證后信息焦慮、健康焦慮和錯失焦慮的關系模型如圖1所示。

4討論

4.1人口統計學因素對健康焦慮的影響

從人口統計學變量上來看,性別、年齡和消費水平的差異對健康焦慮的影響不顯著,而學歷對健康焦慮存在正向影響,這與羅愛靜等馴的研究結果一致,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焦慮程度越嚴重。一般來說,用戶學歷越高,健康素養普遍越好,他們相信自己有尋找健康問題答案的能力,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會主動、自主地在線搜尋更多有關癥狀的信息,過度的健康信息搜索使他們了解到大量新的醫療知識,可能會導致健康問題升級,出現健康焦慮感增強。

4.2信息焦慮對健康焦慮的影響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信息焦慮對健康焦慮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驗證了信息焦慮受自我與環境失衡影響,誘發網絡健康焦慮的理論假設,進一步說明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背后存在相似的心理過程,兩者均為在信息的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存在跨情境的焦慮感受泛化。對于搜索過程的焦慮體驗也會使用戶在對健康信息認知加工前就帶有消極情緒,模糊了用戶對信息搜索過程的焦慮和對信息內容的焦慮。

本研究以信息素養、個人認知、信息質量、信息利用環境和檢索系統質量等維度體現用戶在信息搜尋過程中的一般認知功能、情緒感受和外在環境影響。由于社交媒體的便捷性和智能性使用戶不管是主動搜尋或是被動瀏覽,都要處理海量的信息資源。用戶在重復、冗雜、無關和虛假的海量信息中分辨出正確、有用的健康信息變得更加困難。對信息花費更多認知資源反復搜尋甚至查詢升級(QuerEscalation)的過程中產生了信息焦慮。根據認知行為模型,當持續搜索健康問題而無法得到結果和解決辦法時,用戶會對威脅自身健康的信息產生不適應的行為反應,出現倦怠、煩躁和焦慮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因此,當大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健康信息時,由于自身信息素養、人格外傾性、信息過載等原因造成信息焦慮體驗,這種消極情緒又促使用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搜集關于自身健康的信息,并在搜集過程中表現出對健康信息的偏好以及對不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回避行為,增加了用戶進行自我診斷的傾向,形成對自身情況的錯誤認識。不僅如此,用戶搜尋瀏覽到大量關于他人的和自身相關的健康信息,會模糊目標主體,將對信息搜索過程的焦慮體驗、對他人病情的恐懼與對自身的健康擔憂混淆,引發針對自己的健康焦慮。此外,信息焦慮產生的消極情緒會降低用戶在搜索過程中的認知靈活性和工作記憶容量,干擾用戶對信息的檢索、瀏覽、選擇、評價及利用,高估自身健康風險,造成用戶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的認知功能受損,加劇健康焦慮程度。因此,可以通過用戶的信息焦慮水平直接正向預測健康焦慮。

4.3信息焦慮、健康焦慮與錯失焦慮的關聯機制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證實假設H2成立,即錯失焦慮在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間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

從用戶信息行為的主觀認知角度分析,信息焦慮用戶存在信息加工方面的缺陷,這種缺陷表現在對健康相關的信息存在認知偏向,用戶在信息加工過程中,信息焦慮導致了認知功能和靈活性受損。認知功能受損表現在信息搜尋階段,用戶對搜索到的與自身身體癥狀相關的健康信息做出過度夸大和災難化的解釋。認知靈活性受損體現在信息處理階段,用戶在選擇信息來源時過于呆板,更傾向于使用單一途徑,通過互聯網對健康信息重復性搜索,試圖通過網絡尋求解決自身健康問題的內容。但較高的信息期望難以通過此種方式得到滿足,用戶總認為自己錯過了關鍵信息,從而產生錯失焦慮,因此,信息焦慮催生出對健康信息的錯失焦慮。隨之錯失焦慮又加劇了健康焦慮。一方面,錯失焦慮促使用戶強迫自己掌握與他人對等的最新醫療信息,當“他有我無”的情況出現時,用戶會因為潛在的競爭和社會比較加劇錯失焦慮感,從而采取一系列激進的信息行為來緩解這種焦慮,表現為高頻率搜索、咨詢和刷新動態,而健康信息搜尋時長、頻次的增加與對自身健康的焦慮和恐懼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在不停地搜索和瀏覽健康信息過程中,用戶接觸到大量未知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存在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內容沖突等問題,用戶難以有效鑒別并做出準確的決策和行動,造成對健康知識和疾病狀態認知的混亂。這些表現會加劇用戶對自身健康狀況的焦慮情緒,從而引發健康焦慮或導致更嚴重的健康焦慮。因此,本研究認為信息焦慮通過錯失焦慮引發或加強了健康焦慮。

從認知神經科學的客觀角度分析,本研究發現信息焦慮、健康焦慮與錯失焦慮作為3種亞型的焦慮障礙存在正向關聯。這種關聯關系可能是由于3種焦慮障礙都與焦慮的認知神經生物學信息處理模型有關,焦慮群體在加工信息時,引起了大腦內相近的杏仁核、海馬和腦島的皮層下網絡高度敏感。由于用戶在短時間內接受了大量負性信息導致焦慮情緒積累,過度激活杏仁核引發了焦慮障礙,而消極經驗和情緒事件的強度、效價以及個體的焦慮狀態水平等因素加劇了杏仁核對各類威脅信息的敏感性,因此,在搜索和判斷健康信息時,用戶會對威脅信息表現出明顯的偏向性。同時,生理反應也會導致自我控制功能受損。自我控制是指人們有意識地掌控自己行為方向的能力,自我控制可以達到控制情緒、避免沖動、克服懶惰、抵制誘惑、制定并完成計劃的目的。自我控制能力受損越嚴重的個體,調節焦慮情緒能力越差,導致焦慮情緒持續且高強度喚醒形成焦慮障礙,因此,自我控制受損也會誘發上述3種焦慮。具體而言,針對自我控制能力與健康焦慮關系的研究發現,在視力障礙人群中,自我控制能力受損與健康焦慮之間存在正向相關。在獲得性失明的情況下,自我控制與情緒高度相關,可以調節健康焦慮水平。對自我控制能力與信息焦慮而言,信息焦慮較高的用戶比水平較低的用戶更容易出現自我控制受損的情況。相較于自我控制穩定的人,自我控制能力較低的人對自身情緒調節能力更弱,搜索與瀏覽時采取的調整策略更少,信息焦慮問題發生的幾率越高。錯失焦慮也與自我控制相關,其導致自我調節功能受到障礙,錯失焦慮高的人群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更有可能經歷復雜的情緒,調節能力降低,在搜索健康信息時健康信息需求未能得到滿足,進而產生錯失焦慮。因此,自我控制功能受損可能是健康焦慮、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之間正向相關的原因。

5對策及建議

基于移動互聯環境下信息焦慮、健康焦慮和錯失焦慮存在關聯現象,信息焦慮對健康焦慮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錯失焦慮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的研究結果,可從改善大學生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人手來緩解其健康焦慮。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5.1有效提升信息素養,改善信息質量和系統環境

本文證實了信息焦慮可以正向預測健康焦慮。針對大學生用戶群體可以通過緩解其信息焦慮來降低其健康焦慮水平,可從提升用戶健康信息素養角度出發,通過結構化閱讀訓練,開設用戶培訓課程、社區信息援助來提升大學生及時發現、準確理解并有效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避免用戶無根據地自我診斷,提升對權威、科學診療結果的信任;面對互聯網反饋的信息要有意識地避免過度夸大和災難化解釋,遇到與自身健康問題相似癥狀和經歷的信息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從外部環境角度出發,應重點關注健康信息檢索系統和健康信息質量的優化,從而降低用戶的信息焦慮水平,提高健康焦慮的觸發閾值。一方面,應進一步改進健康信息組織方式,加強對網絡健康信息質量的監管和控制,制定相關法律約束,設置信息發布實名制和責任制,嚴格審核信息來源和內容,提升用戶獲取健康信息的質量,以幫助用戶消除因不信任感所產生的信息焦慮;另一方面,改進檢索算法,提高健康信息系統或平臺的功能易用性和隱私保護機制,減少浮動彈窗廣告、錯誤信息、重復信息對搜索結果關鍵部分的干擾,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利用AI智能搜索引擎新模式,引導信息用戶進入智能診斷系統,從癥狀最接近的疾病,緊迫程度從輕到重序列呈現,提供專業可靠的健康指引。通過以上措施緩解信息焦慮程度從而有效預防和干預用戶可能產生的健康焦慮問題。

5.2合理使用社交網絡,有效緩解錯失焦慮

根據本文中介模型的驗證結果,應通過有效緩解大學生的錯失焦慮來緩解其健康焦慮。首先,加強高校和社會支持,鼓勵大學生發展穩定的線下社交關系,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比較;其次,在外部干預的基礎上,大學生應正視自己對網絡和社交媒體的依賴,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錯失焦慮問題,理解不是一定要掌握所有的信息這一社會現實,通過降低非必要的網絡使用強度、改善強迫性網絡使用、減少搜尋網絡信息的時間來改變大學生日常“吃瓜”“搶沙發”的不良信息行為。針對目前健康信息發布平臺過多,各平臺間的信息參差不齊導致用戶交替瀏覽各大平臺,生怕錯過有價值的健康信息,耗費大量時間的現象,應建立平臺間合作機制,提高信息內容統一性和準確性,不讓“永久在線”的不良習慣對用戶的情緒和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繼而有效地降低健康焦慮。

此外,針對健康焦慮嚴重的大學生群體,要引導他們主動調節焦慮情緒,積極采用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和注意訓練對其進行干預,提升自身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結合互聯網+醫療的技術優勢,開發I-CBT治療方案,滿足不同程度健康焦慮患者的便利需求和隱私需要。

6結論

本文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信息焦慮、健康焦慮和錯失焦慮之間的關聯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學歷對健康焦慮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健康焦慮;錯失焦慮在信息焦慮與健康焦慮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結果,提出可以通過降低信息焦慮程度和錯失焦慮緩解健康焦慮,具體可從提升信息素養、改善信息質量、優化系統環境和合理使用社交網絡方面進行多角度的干預和疏導,助力解決健康中國戰略下公眾的健康焦慮問題。

本研究重點關注了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對健康焦慮的影響,未來將進一步細化探究健康焦慮對信息焦慮和錯失焦慮的循環促進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僅通過問卷調查所得到結果,針對3種焦慮的關聯機制,未來還需結合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的實驗研究方法予以證明:研究對象以大學生為主,作為研究結論的外部效度有所局限,未來研究將關注老年人、孕婦、低學歷水平等群體,增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今日農業(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國際大學生節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教育與職業(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2020亚洲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韩AV无码一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在线无码私拍| 久久永久视频|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色综合综合网|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19p|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毛片网站|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538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精品视频网|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色综合成人|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主播喷水|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女主播|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2020亚洲精品无码| 成人国产小视频| 福利一区在线| 日韩国产 在线| 欧美日韩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