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當地時間4月12日,美國新澤西州海洋縣,山火正在燃燒。海洋縣發生大規模山火,大火于4月11日晚開始,燃燒面積約2500英畝(約1000 公頃)。
隨著氣溫不斷突破新高,北半球有極大的可能將迎來1850年以來“史上最熱夏天”。
進入6月,我國華北多地連續發布高溫預警,其中華北、黃淮、內蒙古西部等地區的最高氣溫將超40℃。而早在今年4月,熱浪就已經席卷了泰國、西班牙、越南、加拿大等全球多個國家地區。
此前,世界氣象組織在其通報中稱,在結束了持續3年的拉尼娜現象后,太平洋熱帶地區將在今年5—7月起向厄爾尼諾現象過渡。我國國家氣候中心也指出,今年厄爾尼諾出現的時間比預計的提前一至兩個月,且發展速度較快。今夏將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有可能導致全球氣溫出現新高峰,甚至打破氣溫紀錄。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從過往經驗看,厄爾尼諾易引起極端天氣,受此影響,全球溫度會被推升,但此次厄爾尼諾現象的規模和強度目前還沒有結論,需要對大氣環流進行持續監測才可得知。
在6月13日的中國氣象局線上媒體通氣會上,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已在路上,我們要為極端天氣應對做好準備。”
在氣候異常形成常態化的背景下,厄爾尼諾現象變得不再陌生。一般而言,它指的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平均2—7年發生一次,持續時間在9至12個月。它會導致南美洲南部、美國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亞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增加,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亞部分地區會因此出現嚴重干旱,與此同時,全球的氣候會相應地出現變化。
最近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在2016年——這也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為炎熱的一年。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中,這一年的異常氣候被歸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和人類活動引發全球變暖所引發的雙重因素。
許小峰指出,隨著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也趨向頻發,未來這種氣候異常情況也會成為高概率事件。他介紹說,當前地球的平均溫度的增長較工業化前已經超過1.1攝氏度,逐步接近2.0攝氏度的臨界點。同時,當大氣中的能量增加時,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高溫、寒潮等極端天氣就會頻繁出現,這些極端天氣已經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短期來看,這種狀況并不會消失,且還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在談及今年大概率會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時,周兵表示,目前對這次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是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事件。他推測,如果發展為強厄爾尼諾,那么2024年則有可能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仍有不確定因素。
“一般而言,厄爾尼諾出現的第一年為其發展年,其影響會從第二年逐步出現。”許小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如果今年的厄爾尼諾發展得較強,那么今夏溫度突破極值的可能性就很大。
今年上半年華南地區的高溫某種程度上就表明了厄爾尼諾發展的跡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周兵對此闡釋道,厄爾尼諾發生時加強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因此華南地區在副熱帶高壓下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今年是厄爾尼諾的發展年,通過影響東亞地區的季風系統直接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產生作用從而影響我國。
對厄爾尼諾現象的判斷需要長期監測。許小峰認為,要判斷當前我們所經歷的高溫是不是極端天氣,需要跟當地同期的溫度平均值和極端值做對比。目前華北地區的溫度已經超過36攝氏度,甚至一度達到38攝氏度,但就目前來看,尚未到極值的水平。
對比以往的厄爾尼諾現象看,這次的厄爾尼諾現象的步伐似乎更為明顯。4月,越南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44.1攝氏度,其多地面臨著高溫缺電危機;馬來西亞多個州發布了一級熱浪警報,全國學校所有戶外活動也因此暫停;法國三分之二的地下水低于正常水位;西班牙遇有記錄以來最熱春天……
此前,歐盟氣象監測機構在消息中指出,今年6月初,全球平均氣溫創下有記錄以來的同期新高。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預測,今年5月至7月,本國遭遇厄爾尼諾的概率為62%,秋季這一數值將高達80%。而厄爾尼諾帶來的過多降水會進一步打擊美國的糧食和能源生產,進一步推高通脹。
在業內看來,同樣是厄爾尼諾現象疊加氣候變化,但今年與2016年的高溫表現截然不同。具體而言,2016年,氣溫峰值集中出現在西伯利亞和北極地區;而2023年,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多個地區都出現了高溫天氣。
周兵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沒有任何兩次厄爾尼諾事件是完全相同的,其影響部分取決于一年中的季節進程和多個系統的綜合配置。以我國為例,厄爾尼諾會導致我國部分地區出現非正常的極端干旱。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我國西南地區就因當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
周兵通過對比分析1950年以來逐月逐年厄爾尼諾指數發現,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發生了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那次事件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無論是起始時間還是強度都極為相似。
許小峰告訴記者,厄爾尼諾的發展會導致我國南方降雨量增加,洪澇災害風險攀升。同時,北方降雨量減少,干旱的可能性會因此增加。放眼全球,厄爾尼諾背景下,干旱和內澇的風險也同樣存在。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2023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將使阿根廷、土耳其、美國等谷物出口國遭遇降水過多的隱患;而澳大利亞、巴西、南非等主要谷物生產國和出口國將面臨干旱風險。
折射到經濟市場,農作物和非燃料大宗商品的價格會受此波及,發生價格波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從歷史上看,在厄爾尼諾模式開始后的一年內,全球非燃料大宗商品價格累計上漲約5.3%。
在媒體援引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的報告中指出,未來數月的全球糧食價格與歷史標準相比可能仍處于高位,中、低收入國家的宏觀經濟壓力難以緩解。新罕布什爾州漢諾威達特茅斯學院研究人員發布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從今年開始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在未來五年的時間內給全球經濟造成高達3.4萬億美元的損失。
包括許小峰在內的多位氣候專家都認為,厄爾尼諾并不是簡單發生在氣候領域的問題,其對經濟、生產等方面的次生危害會持續更長時間。例如過去幾年里,歐洲持續遭遇干旱危機,2022年發生在全球的拉尼娜事件更進一步加劇了其干旱程度,至今都未恢復正常狀態。
在厄爾尼諾正式到來前,如何防止它帶來更糟糕的情況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許小峰表示,當前全球變暖的勢頭并未減弱,疊加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健康、糧食安全等社會問題變得尤為顯性。周兵在媒體采訪中也指出,持續性的極端高溫極易誘發復合型氣象災害,迫使干旱爆發速度越來越快,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由緩旱向驟旱的轉變。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近日的消息中稱,正在“仔細審視”糧食安全可能面臨高風險的地區以及可能采取的“預防性行動”。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也強調,整個世界都應該針對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做好準備。厄爾尼諾現象通常在世界不同地區帶來更多高溫、干旱或降雨量。它可能會暫緩非洲之角的干旱和其他與拉尼娜相關的影響,但也可能引發更多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

當地時間6月19日,印度北方邦,一名老人在擁擠的政府地區醫院里接受治療。印度兩個人口最多的邦因酷暑造成數人死亡,醫院人滿為患。北方邦和鄰近的比哈爾邦已有100多人死于與高溫有關的疾病。
在周兵看來,極端高溫已成全球多地的常態,要為此做好長期、充分的預案和準備。他指出,一方面通過不斷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高溫,把氣候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要建設高溫適應型社會,有預警和評估,把資源準備好,有更好的提前安排,讓它科學合理有序,長遠建設。
許小峰也向記者指出了預警的必要性。他表示,全球升溫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而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氣候危機,氣象部門要提高預測的精準度、預警的及時性,也要做好科學研究歸因分析。
2022年,極端高溫天氣導致我國多地出現了用電緊張、能源供應不足。為避免重蹈覆轍,許小峰建議今年用電部門提前做好準備,醫療機構也要做相應的預案準備。“氣候變化導致的問題會傳導至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這需要各行業部門協同作業,制定同標準的應急準備。”他強調,極端氣候已經成常態化,我們要從過往的經驗里吸取教訓,將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影響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許小峰還強調,在當前的氣候背景下,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尤為關鍵,這就需要大眾加強環保意識,提高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從小問題關注起,著力建設可持續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