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陽


摘? ?要? ?甘肅旱作馬鈴薯種植區干旱少雨,導致馬鈴薯產量低而不穩,種植效益低下。為篩選出適宜的集雨保墑技術,實施了不同覆蓋方式抗旱增產試驗。結果表明:全膜壟作微溝栽培平均畝產2 366.4 kg,比露地栽培增產394 kg,增幅20%,水分利用效率為7.1 kg/mm·畝;秸稈覆蓋壟作栽培平均畝產2 315.4 kg,比露地栽培增產343 kg,增幅17.4%,水分利用效率為6.2 kg/mm·畝。
關鍵詞? ?馬鈴薯;覆蓋方式;水分利用效率;產量;抗旱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馬鈴薯品種為莊薯3號;黑色地膜;玉米秸稈。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4.4 m×6 m=26.4 m2。
設5個處理,處理1:全膜壟作側播;處理2:露地栽培(CK);處理3:秸稈粉碎覆蓋壟作栽培,秸稈覆蓋量為800 kg/畝;處理4:半膜側播;處理5:全膜壟作微溝。
1.3? ?試驗實施? ?試驗地前茬為玉米,土質為黃綿土。結合整地,每畝底施有機肥50 kg、尿素10 kg、普鈣50 kg。整地后劃定小區,按試驗要求實施,全膜壟作側播起寬70 cm大壟,壟溝深? ? 40 cm,用幅寬120 cm黑色地膜全覆蓋,兩膜在壟溝內相接,壟兩側播種;半膜覆蓋起寬70 cm大壟,壟溝深40 cm,用幅寬80 cm黑色地膜覆蓋,在壟側播種;全膜壟作微溝起寬70 cm大壟,壟溝深40 cm,并在大壟上開溝,用幅寬120 cm黑色地膜全覆蓋,兩膜在壟溝內相接;秸稈粉碎覆蓋壟作栽培,用粉碎的秸稈覆蓋70 cm,然后用土覆蓋秸稈,形成大壟,壟溝寬40 cm,每壟種植2行;露地按照行距55 cm、株距30 cm種植。
于4月8日播種,播種密度4 000株/畝,現蕾期畝追施尿素16 kg,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成熟后及時收獲,取20株考種樣考種,按小區收獲計鮮重。
1.4? ?數據處理及方差分析? ?數據采用Excel 2020和DPS進行記載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5生育期最長為139天,較對照(處理2)晚4天,處理1生育期為137天,較對照推遲2天,位居第二,處理3與對照生育期相同,為135天,位居第四,處理4生育期133天,比對照提前2天。
2.2? ?經濟性狀? ?從表2看出,各處理株高93.1~121.9 cm,其中處理5株高最高,達到121.9 cm,較對照高28.8 cm,對照株高最低,為93.1 cm,其余各處理株高較對照高出11.1~18.6 cm;處理1、處理3莖粗最大,為1 cm,較對照粗0.1 cm,其次為對照和處理4,為0.9 cm,處理5莖粗最小,為0.8 cm,較對照低0.1 cm;單株平均結薯數處理5最多,為7個,較對照多2個,處理1次之,6.6個,較對照多1.6個,處理4最低,為4.8個,較對照少0.2個;單株薯重處理1、處理3、處理5最高,為0.6 kg,對照與處理4次之,為0.5 kg;大薯率處理4最高,為58.3%,處理3次之,為51.7%,處理5為41.4%,對照和處理1分別為40%和39.4%。
2.3? ?不同處理對土壤溫度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全生育期0~25 cm土層土壤平均溫度對照最高,21.3 ℃,處理1、處理3、處理5全生育期平均溫度19.8 ℃,比對照降低0.5 ℃,處理4為19.7 ℃,比對照降低0.1 ℃。
2.4? ?不同處理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馬鈴薯全生育期降水量為383.1 mm。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5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達7.1 kg/mm·畝,較對照提高2.4 kg/mm·畝,處理3水分利用效率為6.2 kg/mm·畝,較對照提高1.5 kg/mm·畝,后面依次為處理1、處理4,對照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為4.7 kg/mm·畝。
2.5?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處理5畝產最高,為2 366.4 kg,比對照增產394 kg,增幅20%;處理3畝產2 315.4 kg,比對照增產343 kg,增幅17.4%;處理1畝產2 165 kg,比對照增產192.5 kg,增幅9.8%;處理4畝產? 1 986.4 kg,比對照增產14 kg,增幅0.7%。
對各處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區組間(F區組=0.7761
3? ?小結與討論
相對于露地栽培,全膜壟作微溝畝產增幅第一,水分利用效率較露地提高2.2 kg/mm·畝;每畝覆蓋秸稈800 kg畝產增幅第二,水分利用效率較露地提高1.5 kg/mm·畝??梢钥闯觯抛魑咸幚碓霎a明顯且能有效地集雨保墑,但是有可能造成地膜污染;玉米秸稈粉碎后覆蓋馬鈴薯種植壟面,既能覆蓋保墑,又能有效抑制水分蒸發,減少環境污染,增產效果顯著。
因此,為了減少地膜的使用,充分利用玉米秸稈,有條件的地方建議推廣使用秸稈粉碎覆蓋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