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魯峰?黃立
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大背景下,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研究二十四節氣的內涵及時代價值、探究二十四節氣在技工院校活態化傳承路徑,有助于深入、系統地把握文化傳承規律,是新時代技工院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文化強國 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活態化傳承
課 題:本文系湖南省技工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大思政背景下技工院校烹飪專業的‘專業思政體系構建與實踐”(課題編號:JYKT202116)的研究成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歷史的新高度,第一次從國家規劃層面提出了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我們要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變遷的規律,因為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是文化強國之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研究其保護和傳承路徑具有重要意義。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我國人民的生產勞作和日常生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技工院校中的活態化傳承相關問題,有助于深入、系統地把握文化傳承規律,是新時代技工院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抓手。
文化強國是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深化,是文化融入和文化轉化的目標,實施文化強國戰略要求我們深化文化自覺、強化文化自信、加速文化融入并創造性地開展文化傳承與轉化。因為文化自覺是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層本質、發展規律、歷史責任的深刻認知和把握,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前提;文化自信是人民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理念、體現的價值以及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認同和堅定追求,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基礎;文化融入和轉化是將文化認知、文化創造、文化建設有機滲透到社會各子系統中,讓文化以具象或精神等形式在社會被廣泛認知和傳播,這是文化強國的實踐論前提。
在文化強國戰略大背景下,新時期的青年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擔當著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責任,更要深刻認識傳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和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從而創造性地開展文化建設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添磚加瓦。筆者在此以二十四節氣為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技工院校中的活態化傳承路徑。
一、二十四節氣的內涵及時代價值
(一)二十四節氣的內涵
二十四節氣體現著“因時而動,因時而為,人與自然共生共長”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重要體現。二十四節氣文化與中國農耕文化相伴而生,節氣指導農耕,農耕也體現了節氣變化,這些都彰顯了中國先民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態度和生存哲學,與當代倡導的“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是遙相呼應的。
二十四節氣遵循了事物的認知、發展規律,具有科學性,是中國古代科學實踐的重要體現。如“芒種芒種,連收帶種”,這句諺語流傳至今,依然能夠指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再如“谷雨采茶,霜降摘柿”,也是古人將農事活動與氣候變化關聯的典型代表,這些皆是中國古代科學實踐的重要體現。
二十四節氣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活動和飲食習俗,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傳的共識。
清明踏青、蹴鞠,春分品小點、嘗嫩芽,谷雨采春茶、食椿芽,立秋戴秋葉、貼肥膘,這些民俗活動和飲食習俗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也變得愈加豐富,因此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時間制度與文化體系的綜合體。
(二)二十四節氣的時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共同的節日,可能存在不同的民俗活動,但對節日的共同的認知、熱愛不斷凝聚著中華兒女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二十四節氣是人們生活實踐的方向標。花知時而開,人順勢而為,二十四節氣引導著人們在特定時間節點上的生活方式與生活選擇,如立春吃春餅、谷雨采茶、冬至吃餃子,這些無不生動地體現著節氣與精神生活的內在聯系,也讓我們在節氣中讀懂了中國。二十四節氣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源泉。人們對于節氣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也催生了對節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中節氣文化的融入和轉化已成為諸多行業創新發展的著力點,如紅火的廟會、節氣美食品鑒、節氣主題展覽等系列活動,將節氣文化依附于可食、可觀、可賞、可玩的具象物品,從而創造性地實現了其價值。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它不僅保留著民族的傳統文化,還體現出民族的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力,其中包含了體現文化特性的實踐和技能等,但更多的是一種表現形式和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體系具有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和活態流變性的特點。
文化的“活態化保護”就是要保護文化的生態鏈, 讓文化實實在在地存在于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讓文化自然而然地在生境中發生變遷。活態化保護的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這一理論目前已經被運用到各個領域,目的是指導人們從事各項生產活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的文化,要使之得到有效的保護,就要將其放到群眾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行傳承,并通過形式上的創新使其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三、二十四節氣在技工院校活態化傳承的策略和路徑研究
(一)以課程創新引領教學改革,筑牢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主陣地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教師既是非遺文化的被傳承人,也是傳承人,所有學科教師都應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以及在教學中有機融入節氣文化的意識。同時應深入挖掘節氣文化的內涵,用“沉浸式體驗”的課堂活動形式,如以中華飲食文化為媒介,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節氣文化的積極性。
探討實施“二課一節教學改革”即每兩周一個節氣,每兩周開設一次跟節氣相關的課程,以課程創新引領教學改革,解決專業文化課程特色不鮮明和文化傳承不落地的問題。
課程資源開發是推進節氣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重要手段,教材作為課程的具象表現,是傳承文化的紐帶,因此重視對與二十四節氣相關教材的開發也是其在校園傳承的重要舉措,教師可結合其任教專業開發相關教材,如烹飪專業可開發將節氣飲食養生習俗、文化傳統及節氣菜點整合的教材《中華二十四節氣菜》。
(二)充分利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拓展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空間
校園環境,是一種教育者有意識建造的文化傳遞媒介,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對育人的長效性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要發揮二十四節氣文化環境的濡染作用,就要讓校園里的每一堵墻都會“說話”,可將二十四節氣文化相關的民俗、飲食等以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墻壁上,充分發揮墻壁文化的作用,還可建設二十四節氣文化長廊,提升節氣文化育人的長效性。也可隨著時節的變換讓節氣文化出現在電子宣傳屏、校園宣傳欄等處,實現“空間育人”。
(三)創建校園品牌活動,豐富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形式
文化活動是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是文化內涵的再創造和生動體現,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與專業設置,突出專業特色,創特色、創品牌,豐富二十四節氣育人的內容和形式。如體育舞蹈專業可以組織學生做“聲”動二十四節氣操,醫學專業可開展節氣養生宣傳教育活動,攝影專業可開展“我眼中的二十四節氣”攝影作品征集活動,烹飪專業可開展節氣美食制作活動,設計專業可開展節氣文化海報設計比賽或展覽活動……通過多種活動來豐富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傳播形式。
(四)開展文化資源的創意設計,豐富二十四節氣文化表現形式
文化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時代在變遷,要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就必須對其蘊含的傳統智慧進行提煉、升華、“再創造”,創新其表現形式。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年輕的新興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技工院校師生可抓住機遇,運用現代學術和專業知識,深度挖掘二十四節氣文化內容,結合專業特色將其進行可視化處理,將其轉化為可賞、可讀、可嘗、可用、可玩的實物,如食品飲料、裝飾服裝、家具家居、空間環境、數字多媒體設計等,以此來豐富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促進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活態化傳承。
(五)利用融媒體技術整合文化資源,充盈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載體
文化傳播載體一般是指以各種具象化和精神的形式承載、傳播特定文化的媒介和工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技工院校可充分利用融媒體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圖像、視頻、文字等素材,通過多種渠道如校園網、自媒體平臺等進行有效的傳播,也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以便更加便捷、系統、全面地傳播非遺知識。
四、小結
校園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陣地,具有極強的活躍性和創造性特點,教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活的形式、活的方法、活的策略在新時代青年中進行廣泛傳播。二十四節氣體現著“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優秀文明成果的典范,探討二十四節氣在校園傳播的活態化路徑是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程曉瓊.職業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實施路徑研究[J].綠色科技,2019(23).
[2]田鵬穎.文化強國的內在機理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
[3]隋斌,張建軍.二十四節氣的內涵、價值及傳承發展[J].中國農史,2020(6).
[4]張怡斌.基于小學教材的二十四節氣課程資源開發[J].智力,2020(4).
[5]鄧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及開展途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作者單位: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