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城
摘 要:本文分享了廣東省技師學院對接先進制造產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即以崗位能力要求為導向,根據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崗位導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用新思路、新機制、新模式設計基地建設實施方案,融合多方資源,探索建立院校主導、企業協同、各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對接制造業產業鏈和創新鏈,實現培訓交流互動,搭建校企合作橋梁,通過產、教、評融合建立校企精準對接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開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訓研修、職業技能培訓、創新研發、產品孵化、技術推廣和成果交流工作,打造適應智能時代要求的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關鍵詞:產教融合 先進制造產業 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先進制造業人才需求總量逐年增長。與此同時,先進制造專業人才的培養卻相對滯后。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信部等部門共同編制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該指南顯示,中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過1 900萬人,2025年這個數字將接近3 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近年來,廣東省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努力建設高水平技師學院,在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校企合作、技能競賽、社會培訓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十四五”期間,學院將堅持“立足廣東、服務灣區、面向全國、走在前列”的辦學定位,進一步服務現代產業發展,對接區域產業布局和國家新基建、新業態,增強技能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適配性,全面推進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以智能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和現代服務等產業人才培養為特色,將學院建成高水平先進制造產業學院。
學院制造產業相關專業對接惠州“2+1”現代產業體系,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加強與頭部企業的合作,共同打造國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加強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訓條件、培訓項目和資源等方面的建設,滿足先進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技能練兵等需求。
一、建立“崗位導向、柔性定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實現專業設置方向和企業崗位需求的精準對接,學院首創“崗位導向、柔性定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搭建校企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充分發揮工學一體化優勢,打造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認定、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基地,進一步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在職業崗位上開發面向制造業相關領域的個性化定制培訓項目,柔性制訂培訓計劃,積極開發“新型學徒+技能等級認定”培養項目計劃,如開發“青藍、湛藍、寶藍”培訓項目等。
二是開發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崗位任務課程體系,開發崗位課程和教材,校內基地實行“前置培養”、校外基地實行“輪崗帶教+評價認定+定崗定級”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是根據學生在適崗訓練期間的學習表現,進行遴選就業,實現定崗、定級、定薪的“三定”目標。
四是在教學崗位上打造技能人才八級(學徒工、初級工、中級技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資深技師、首席技師)發展通道,建立分級培訓考核認證標準,定期組織“理論+實操”培訓與考核認證、技能比武大賽等。
二、搭建產、教、評融合框架,建立全生命周期培養機制
學院以欣旺達先進制造、模具制造、新能源裝備等技術為引領,聯合利元亨、華陽精機等區域頭部企業共同構建先進制造人才培養體系,以崗位能力要求為導向,根據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即了解崗位—(學習)—融入崗位(實習)—提升技能(在崗提升)3個階段的技能人才成長規律,通過行業認識、崗位知識、技能前置、崗位帶教、月度答辯、集訓授課、導師交流等方式進行適崗訓練,完成崗位定制培養任務。校企雙方真正實現理念融合、內容融合、產學融合、創新融合,對學生進行全生命周期培養,真正實現工學一體化、產教零距離。
三、建立崗位任務的課程體系
建立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崗位任務課程體系,開展“前置培養+崗位訓練”。前置培養將通過5+(公共基礎平臺+專業群基礎平臺+專業方向模塊+技能競賽模塊+素質拓展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實行“產教融合、靶向培養”個性化人才培養,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以技能和人文素養培養為目標,將工匠精神融入實習實訓課內容。
崗位訓練結合“輪崗帶教+評價認定”,全面實施前置期(基地培訓)—跟崗期(跟崗實習)—頂崗期(頂崗實習)—在崗期(在職培養)人才培養路線,最終完成崗位定制培養任務,全力打造院校專業方向(學生)與企業崗位需求(員工)精準對接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
四、開展“課證同生、柔性定制”的職業技能培訓
“以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輪崗帶教+評價認定”方式,為廣大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失業人員、殘障人士等重點人群提供面向制造業相關領域的個性化定制培訓,積極開發“新型學徒+技能等級認定”培養項目計劃,如開發“青藍、湛藍、寶藍”培訓項目。形成“一梯三線”(“一梯”指技能人才成長階梯,即技工—初級技術員—中級技術員—高級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三線”指企、校、生三線并舉)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同時在開展安全生產培訓、退役軍人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等基礎上,建立先進制造等技能培訓課程體系及標準化的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和培訓管理體系。
五、推進先進制造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研修
根據先進制造產業前置崗位通用知識與技能要求,以學院“能手”“大師”和企業導師擔任培訓師資,以真實崗位圖譜、真實產業場景、真實任務訓練的形式開展集訓學習與基地培訓工作,重點開展先進制造產業高技能人才特別是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的培訓研修。
校企共同開發技能等級標準和評價體系,搭建信息化平臺,形成企業評價及工種資質獲取數據庫,建立分級培訓考核認證標準,分別建立導師和實習生的月度考核機制,定期組織理論+實操培訓與考核認證,根據學生在適崗訓練期間的學習表現,進行遴選推薦就業,形成定崗、定級、定薪的“三定”制度,真正實現教、學、練、考、評一體化,實現企業與技能人才之間的柔性定向培養。
六、加強創新研發、產品孵化、技術推廣和成果交流
進行技術攻關,解決當地企業乃至行業技術難題,提高產品質量;進行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為當地企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承擔制造類專業師資培訓;多舉措開展技術交流互動;開展常態化教學研究活動等。
七、建立與完善師資培養機制
以激發教師自身發展的內驅力為推手,從學院培訓的安排、互幫互學模式的建立、提供交流展示機會、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等諸多方面,為教師成長搭建平臺。
包括建立和完善優秀教師成長激勵機制,增強其自覺發展的動力;有計劃、有層次地安排教師參培參訓;開展教學競賽,給教師提供展示教學能力的機會;組建科研團隊,提高科研能力;構建規范的培訓體系,采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的模式,充分發揮“教學者”“學習者”和“資源者”各自優勢和作用。
八、小結
按照先進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要求和廣東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統一部署,瞄準“廣東以制造業立省”的目標,學院積極推進技能培訓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充分發揮校政行企各方優勢,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利用學院的專業體系優勢、行業企業的技術資源優勢,校政行企共同構建先進制造等職業國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平臺和體系,建立先進制造產業技能培訓課程體系及標準化的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和培訓管理體系,實施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促進制造業產業工人終身學習。
同時發揮工學一體化優勢,進一步提升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力提升先進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助推技能人才供給側改革,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加快培養新時代高技能人才,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經濟發展,實現廣東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俊茹,林洪.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機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3).
[2]劉彥國,范建蓓,徐志揚,等.“專業平臺+崗位方向”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機械職業教育,2012(11).
[3]鄒心遙.基于人才成長規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4]程曉農,楊娟,袁志鐘,等.以“產教融合”為內涵的“全素質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8(3).
(作者單位:廣東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