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總理府腳下,河岸曾經因疏于河道管理,地表雜草瘋長,生活和工業垃圾堆積,被當地人視為天然垃圾場。然而,僅僅11個月的時間,這片污水橫流的荒地搖身一變,成為非洲功能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綜合廣場——謝格爾公園友誼廣場。這座大型綜合性廣場包含慶典廣場、騰飛花帶、人工湖、藝術花園、棕櫚畫廊、音樂噴泉、文化浮雕等多個景觀,集慶典、展覽、科教、休閑、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是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的新地標,也成為埃塞俄比亞一張亮麗的新名片。
曾經的失修河道煥然一新,過去的荒蕪河岸重現生機,當年對此地唯恐避之不及的民眾重新歡聚于此,享受這一大型室外休閑娛樂場所帶來的輕松與歡愉。這奇跡般荒地換新顏的背后,是中交一公局集團歷時將近一年的精心設計、細心謀劃與用心建設。面對工期緊、任務重、政治意義重大的援建項目,在埃塞俄比亞有著豐富服務運營經驗的中交一公局集團將該項目提至公司首要任務,集團董事長親自掛帥指揮,整合埃塞俄比亞20余個項目部的資源予以支持,選派公司有豐富海外工作經驗的骨干員工前往埃塞俄比亞前方。
河岸項目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還吸引了許多投資者關注埃塞俄比亞文旅,帶動了周邊服務經濟乃至整個埃塞俄比亞經濟的發展。在工程建設期間,河岸項目直接帶動近2500名屬地員工就業,間接帶動了產業鏈苗木公司、石料公司等埃塞俄比亞屬地公司的發展。目前,公園已逐步開始運營,園區提供公園管理、餐飲、綠化等崗位,已經解決了近300人的就業問題。
河岸項目不僅為埃塞俄比亞帶來了旅游收益增長、解決就業問題等經濟效益,更通過項目的建設治理了困擾當地多年的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問題。埃塞俄比亞官員在參觀中表示,河岸項目是埃塞俄比亞全力發展旅游業的樣板工程。受河岸項目啟發,埃塞俄比亞政府擬在奧羅米亞、阿姆哈拉及南方州新建三個類似的公園。河岸項目作為樣板工程,正承載著綠色共生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引領埃塞俄比亞的建設發展朝著更和諧、更美麗、更綠色的未來前進。
科技引領,塑造當地生態新面貌
亞的斯亞貝巴市位于海拔2400米的高原之上,該城市對氣候變化的承受能力較弱,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當地不斷上升的氣溫以及干旱、山洪等自然災害也在消耗城市的自然資源,削弱城市的生產力。河岸項目涉及20余項工程種類,要減小破土動工對當地原始生態的影響,難度極大。盡管如此,河岸項目依然在11個月的建設周期內實現了降低能耗、減少浪費的綠色建設,不僅沒有為當地造成更嚴重的生態負擔,甚至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其中,強大的科技支持是河岸項目的制勝法寶。
失修河道的水污染一直是困擾亞的斯亞貝巴市民眾的問題之一。為了徹底解決污水問題,實現河道水資源的可持續清潔利用,中交一公局集團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創新性地引入了許多新材料、新工藝,這在埃塞俄比亞乃至整個東非均屬首次。公司承擔了1.2公里河道的治理工作,并新建了半地下結構的一站式污水處理廠,較埃塞俄比亞傳統污水處理廠占地更小,實用價值更高,實現了高質量、高效率、清潔綠色的可持續治污。
慷慨贈樹,綠色共識凝聚中埃力量
河岸項目始終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埃塞俄比亞當地的自然情況,規劃出15.08萬平方米園林,打造天然戶外氧吧。園林內有80余種植物,包括南洋杉等40余種當地珍稀樹種。在建設期間,由于埃塞俄比亞缺少專業綠化苗木公司,如何在有限的工期內獲得足夠的綠植來源成為項目面臨的棘手問題。
河岸項目調集了埃塞俄比亞全部在建項目的力量尋找樹源。項目部找到當地大學一位研究園林綠化的教授,對招聘的150人進行專業培訓,分組去尋找樹木。項目部最終在一個月內找到了急需的絕大部分樹木,但計劃所需的76棵南洋杉始終沒能找齊。
正當尋樹工作深陷瓶頸時,一天,有位穿著時髦的老者找到主管綠化的項目副經理辛賓表示:“我看到你們建的廣場在移樹,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南洋杉,我想免費送給你們,現在就去移吧,我可以再種一棵小的。”辛賓帶領工作人員來到這位老者家里,發現這竟是一棵高達12米的南洋杉,市場價格約合人民幣兩萬多元。河岸項目全體工作人員對這位當地老者的慷慨饋贈感激不已。之后,又在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完成了所有南洋杉的移栽。為了持續性地鞏固當地綠化成果,項目還在當地建立溫室大棚,聘請國內園林綠化專家,將中國溫室培育技術引入埃塞俄比亞,為埃塞俄比亞留下可持續的綠色希望,廣受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贊許。
河岸項目的圓滿成功,離不開中埃兩國從政府到民間多方力量的支持。而使兩國各方力量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河岸項目深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念以及綠色、清潔、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中埃兩國因綠色共生的理念共識而凝聚,中國企業與當地民眾因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而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