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華

“當地產業會不會被上海‘掐尖?”
今年以來,上海突然發力,吹響了“大抓招商、抓大招商”沖鋒號,招商活動頻繁、力度空前,已在業內成為一種“現象級”存在。尤其是上海“逆向西行”,首次在成都等中西部城市駐點招商,這也引起當地一些人的擔憂。
在“拼經濟”的大背景下,各地招商競爭尤為激烈。上海的全面出擊,讓本就熱火朝天的競爭變得更加火熱。“2萬億GDP以上的城市,我們都愿意去看一看、走一走。”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王東直言,上海正在積極轉變招商理念。
招商引資“上海現象”的背后有怎樣的理念轉變?對其它地區又會產生怎樣的沖擊?
2023年一開年,上海的招商引資工作就快速開場。
1月30日,上海市召開高規格的投資促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海市長、市投資促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龔正提出,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分秒必爭的行動力,高質量做好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工作。
隨后,上海一改過去的“低調”,開啟“投資上海·全國行”和“投資上海·海外行”系列活動。
今年3月,“投資上海·全國行”首站到了北京,舉辦“雙城合璧 共創未來”2023上海·北京投資合作推介會。此時,全國各地都在拼經濟、大招商,上海此舉并未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在“全國行”的同時,“海外行”也在大張旗鼓地展開。今年4月,龔正帶隊出國,連續10天,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其中,在泰國訪問期間,“投資上海·共享未來”海外行系列活動(泰國曼谷站)舉行。曼谷市市長、泰國上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以及中泰兩國企業家代表等近300人參加。滬泰企業間6個合作項目現場簽約。
同時,上海各區、各重點產業園區也帶任務、帶項目、帶政策相繼組團出海,奔赴日本、韓國、瑞士等國。今年以來,上海市各區包括園區出國招商已經高達300次。
招引外資向來是上海的強項。如果說海外招商是上海的“基本操作”,那么上海奔赴中西部城市招商則完全出人意料。
今年5月,“滬利共蓉·機遇無限”2023上海·川渝投資合作推介會在成都舉行。
會上共簽約12個項目,同時投資上海·寶山川渝服務點、投資上海·金山川渝服務點正式揭牌。
過去,通常是中西部地區到東部發達地區駐點招商。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上海卻“逆向西行”,也到中西部城市駐點招商。
這不僅是上海的“第一次”,在全國一線城市中也是首開先河。
事實上,成都只是“全國行”系列活動的第二站,上海的西向“逆行招商”才剛剛開始。接下來,廣州、深圳、西安,以及長三角中心城市等,上海都要“走一走”,并有可能大規模設立定點招商服務機構。
對于上海招商的轉變,王東表示,一是轉變服務意識,主動走出去,兄弟省市有很多好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二是要真正走進企業車間里去,“聞到鋼鐵的味道”,了解真正的產業是什么,了解企業的發展情況,做到精準對接。
主動出擊,拼搶龍頭企業;深入產業發展一線,“聞到鋼鐵的味道”,這或許就是上海招商理念最重要的轉變。
開啟“第二增長曲線”
除了拼經濟的大背景,有專家分析認為,上海此次“大抓招商”,源于對制造業發展的“急迫感”。
2016年,上海在“十三五”規劃中曾定下制造業占比不低于25%的目標。今年6月,上海市出臺《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再次提出,到2025年,上海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以上。
“25%”的目標被反復提及,已成了上海發展的一道“紅線”。但如今,這道“紅線”幾近失守。2020年,上海工業增加值占比為25%;2021年和2022年分別為24.9%、24.5%,下降趨勢明顯。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早已是共識。問題在于,對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而言,要發展什么樣的制造業?
在上述三年行動計劃中,上海對制造業發展做了全面布局。今年4月,上海發布《關于新時期強化投資促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政策措施》,點明了上海招商引資聚焦的重點產業,即“3大先導產業”和“4個新賽道”。
在三大先導產業方面,集成電路領域將聚焦關鍵環節招商;生物醫藥領域將吸引優質企業在滬設立各類總部、研發中心、生產基地;人工智能領域將加快招引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統等項目。

在新賽道方面,上海將引進一批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等項目;加快引進和培育綠色低碳企業;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協同發展,加快招引高能級數字產業集群項目;加快引進三維圖形、圖像引擎、數字建模等一批元宇宙項目。
上海新一輪投資促進政策被稱為“史上最強招商‘24條”,是上海市級層面首次出臺的招商政策。“24條”以罕見力度推動“3大先導產業、4個新賽道產業”的招引,凸顯了上海對于新興產業發展的渴求。
“如果說3大先導產業、6大重點產業是上海產業的‘今天,新賽道領域是上海產業的‘明天,未來產業就是上海產業的‘后天。”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說。
近年來,上海一直在積極布局新賽道領域和未來產業,以開啟經濟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土地、環境等要素瓶頸制約下,上海傳統制造業難有較大的突破,而新興產業發展可以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根據有關理論,第二曲線是尋找成長加速度、發展新產業、尋找新空間的過程。從近年來上海新興產業發展成效來看,“3大先導產業、4個新賽道產業”有望開啟上海的“第二增長曲線”。
但同時,上海也面臨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在新興產業發展中,一些中西部城市往往能后來居上。
比如集成電路產業,上海本來是起步最早、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最高的地區。但隨著各地“彎道超車”,集成電路產業“群雄并起”。其中,無錫是繼上海之后,全國第二個產業規模突破千億的城市。而蘇州、杭州、武漢、西安、成都、合肥、長沙等城市也迅速崛起,實力不容小覷。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轉變思路、主動出擊,招引新興產業拔尖企業,就不難理解。正如王東所言,招商引資過程中,有些短板領域兄弟省市做得比較好,上海要虛心借鑒。
上海高調加入招商競爭,將在全國產業經濟版圖上卷起怎樣的浪花?很多人都在拭目以待。
一些人擔憂,中西部地區一些產業會面臨被“掐尖”的風險,甚至一些招商人員直呼“壓力倍增”。從目前來看,這樣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上海全面出擊釋放出很強的“上海引力”。
今年僅用百日,上海就搶出了2022年全年46%的已簽和可簽約量。截至6月15日,上海已累計推進億元以上重點項目招商簽約超700個、總投資超7000億元。上海的目標是,今年力爭實現投資項目數量和金額兩位數以上增長。
從招商政策看,上海“24條”明確,對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示范效應好的重大項目最高獎勵1億元,對新引進的總部項目購房和租房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助,對融資租賃項目最高支持2000萬元,對協助成功引進優質產業項目的中介機構和個人,給予獎勵。
可以看出,上海這次是拿出了“真金白銀”,部分政策有所突破,特別是針對企業最關心的招商獎勵、招商模式、載體保障、人才供給等要素,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但業內人士通過比較也發現,與中西部省市相比,上海招商引資的政策其實“一般”,并不占優勢。
“很多人覺得上海的招商政策不多,其實這是誤解。落地扶持、研發扶持、普惠扶持、人才等政策,應有盡有。我們不僅有政策,更有為企業量身定制的一事一議的好政策。只要你敢投,我們就敢給。”王東說。
另一方面,王東認為,上海如果再以政策優勢去和其他城市PK也沒有必要,上海最大的優勢在人才、產業生態和要素資源上。
從上海招商實踐來看,上海最大的優勢恰在政策之外。
作為“招才引智”項目落戶上海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阿蘭圖靈研究所圖靈學者汪軍認為,上海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之一,就科技創新和創業而言,上海具有天然獨特的優勢。上海聚集了國內外諸多高校和研究機構,擁有大量高水平科技實驗室、頂尖科學家和高級人才,在科技創新和創業領域擁有強大的引領能力。
上海還有一個優勢——國際化。上海面向全球市場,能夠助力企業走向國際,在全球市場上占據優勢。
“上海有任何城市都無法匹配的橋頭堡效應。”清科國康(成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王浩說,由于該公司以開發醫療器械為主,上海的市場影響力可以助力企業的產品輻射到全國,甚至推廣到海外。在2023上海·川渝投資合作推介會上,清科國康與上海寶山區簽約落戶。
“從全球來看,很少能找到一座城市像上海這樣,在人才、市場、物流、產業、研發、金融等各個維度都均衡、領先發展的城市,各種新模式在這里搶先嘗試。”跨國企業赫力昂負責人說。
與中西部城市比較來看,上海在成本、用地等要素資源上劣勢明顯,但在科創資源、國際化和產業生態等方面同樣優勢明顯。
上海招商引資的全面出擊,不可避免會與中西部城市進入短兵相接的“貼身戰”。但同時,上海也可以為一些優質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舞臺。在企業雙向流動的過程中,市場資源有望實現更優化的配置。
上海如何抓招商?在上海市投資促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龔正提出,上海的招商引資是“提著籃子去選菜”。這其中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提著什么樣的“籃子”;二是怎么“選菜”。
所謂“籃子”,其實就是政策“籌碼”。從目前來看,上海拿出了兩大“籌碼”:一個是“24條”招商政策“套餐”;另一個則是設立1000億元的產業基金。
上海支持社會資本、園區平臺、國有資本等參與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系列產業投資基金,重點用于服務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暢通產業投融資渠道,實現以投資招項目。
一出手就是一千億,上海“基金招商”魄力十足。
今年以來,上海多只母基金先后落地,有關部門還組團到合肥等地學習“基金招商”。可以預見,上海大手筆推動“基金招商”將在業界投下“震撼彈”。
所謂“選菜”,即精準招商。上海在北京的招商推介以虹口區和閔行區為重點,在成都的招商推介則以寶山區和金山區為重點,就是精準招商的體現。
北京在高精尖產業領域實力雄厚,虹口區和閔行區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需要借助北京的科創資源;寶山、金山兩個區聚焦生物醫藥、先進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產業,與川渝地區的重點產業領域關聯度高、互補性強。在北京和成都設立常態化駐點,也是為了更精準地了解當地產業發展情況。
為了提升招商精準度,上海提出“選菜”的最新標準“三看三不看”:不看稅收看業態、不看盈利看潛力、不看資歷看團隊。
“上海今年招商引資關注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接‘大象回家,關注大項目、大企業,以及新賽道上的布局;另一方面不放過‘螞蟻雄兵,也就是一些投資規模不大的企業。”上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說。
上海·川渝投資合作推介會共吸引200多家企業,集中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領域。從簽約金額看,這次活動吸引投資52億元,金額并不大,但簽約的企業個個“身懷絕技”。
例如,上海招引的越凡創新科技、百世慧科技、圭目機器人、清科國康等均是近年來新成立,注冊資本不到5000萬元的企業。它們有的一個共性特征,就是具有核心技術,在各自行業中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是典型的“小而精”初創型高成長性企業。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些規模不大、知名度不高卻極具發展潛力的企業,能被精準識別出來,可以看出,上海招商的精細化思維和招商人員對產業發展的認識水平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