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楠

反超湛江、江門,中山重回廣東經濟第八位。
2023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后,中山或許稍微舒了一口氣,但仍無法怠慢。數據顯示,中山一季度GDP為857.95億元,同比增長5.9%,尤其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7.99億元,同比增長4.2%。而在2022年,中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度出現負增長,GDP排名被湛江超越。
2023年中山提出以新“十大艦隊”產業集群重新出發,一系列工業投資、產業項目的數據均較2022年有大幅提升。
觀察中山的經濟總是耐人尋味。這里曾經頂著廣東經濟“四小虎”的光環,擁有深厚的產業根基,但在產業轉型的路上遲遲不見“質”的突破。

“老樹”如何發“新芽”?中山提出的新“十大艦隊”被寄托著重振經濟雄風的厚望,這也是中山對于如何發展產業、如何吸引投資進行的根本性“反思”。
這新“十大艦隊”包括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家電、高端裝備、光電光學、燈飾照明、中山美居、現代農業與食品、現代時尚產業。十大產業集群2022年產值達到6815億元,計劃2027年實現總產值突破萬億元。
新能源產業集群、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是率先啟航的“四大艦隊”。
四大產業中,新能源產業最有希望帶領中山突破“瓶頸”。2022年中山新能源產業產值約485億元,同比增長5%,以明陽智能、大洋電機、中科富海等重點企業為帶領龍頭。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盡管規模相對較小,但近年來增長快速。《中山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中山的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重點發展新藥研發、生物藥、高端醫療器械、基因治療、智能醫療健康、美妝等領域。
智能家電是當中規模最大的產業,產業規模接近2000億元。南頭鎮、黃圃鎮和東鳳鎮等三個專業鎮組成的智能家電特色生產基地,將與順德共同打造萬億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則培育聚集了以通宇通信、影石科技、聯合光電、舜宇光學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
以“四大艦隊”重新起航,中山意在發揮龍頭企業的力量,集聚了當下中山科創實力最強和最具市場前景的龍頭代表。
“明陽在綠色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賽道上做了10年的準備和布局,已經具備了產業、技術、人才和資本的條件。在中山這塊‘福地,我也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成為企業走出中山、敢為人先、走向全球的榜樣,我們是有底氣和奮斗精神的。”在2023年1月召開的中山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明陽集團董事長張傳衛作出如此承諾。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傳衛南下中山首次創業時,中山“十大艦隊”也正走向鼎盛,當中包括“威力洗衣機”“玻璃工業”“包裝印刷”等十家市屬國營、集體工業企業。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廣東產業轉型的速度加快,中山“市管鎮”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雖然激發了經濟活力,但資源利用碎片化、區域發展不均衡、對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強等問題也愈發凸顯。
新“十大艦隊”無疑是中山在工業化高速發展40多年后,以深厚制造業家底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探索、新實踐,是對中山產業資源的再梳理、新表達。
從廣東省內的城市競爭看,中山面臨前追后趕的緊迫感一刻也無法放松。產業結構的重新梳理,既是對過去零碎的產業分布的重新整合,也為新動能騰出發展空間。
一季度,中山經濟開了個好頭,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7.95億元,同比增長5.9%。特別是2022年負增長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扭轉下跌,同比增長4.2%。工業投資也明顯提速,同比增長43.1%,增速較1-2月提高25.4個百分點。
2022年,湛江GDP首次領先中山81.28億元。隨著被確立為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湛江近年越戰越勇,各類重大項目如寶鋼、巴斯夫、中科煉化相繼導入湛江,一季度湛江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1.8%,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61.2%。
當前,湛江仍處于經濟的后發崛起期。“通過建設大園區、承載大項目、形成大集群,到2025年,大園區工業總產值達3900億元,五年再造一個湛江工業,制造業規模和質量明顯提升,世界級綠色石化和先進材料基地初步建成,經濟總量進入全省前列。”湛江工業崛起的路徑已經明晰。
而另一方面,同為珠江口西岸的江門也與中山形成膠著的競爭態勢。
一季度,江門GDP為857.92億元,僅落后于中山0.03億元。過去兩年,江門與中山的GDP差距從35億元拉開至超過140億元。

中山與江門同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階段,處于主導產業切換的關鍵時期。江門搶占深圳新能源產業轉移的先機,吸引了中創新航江、天賜、科達利、海目星等上下游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加速集聚,帶動江門新能源電池產業迅猛發展。
相比之下,中山雖然沒有缺乏區域發展戰略上的重要定位,卻在承接產業資源上慢了一拍。
以新能源產業為例,2010年,中山是首個向省政府提出建設廣東省新能源產業基地的城市,然而12年過去了,中山既沒有踩中新能源汽車的風口獲得爆發式增長,以風、光、氫為主線的新能源產業短期內也還不具備替代煤電的實力。更重要的是,科技、金融等依然是中山不得不面對的短板。
按照中山設想,到2024年深中通道通車之時,是中山的高質量崛起之年。交通一體化能夠“讓深圳等東岸城市資源輻射中山每一寸土地”,深中通道有望將其變為第二個東莞。
在深中通道即將通車,區域產業分工加速轉移的現實背景下,中山需要在未來的區域產業現代化體系中,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找到自己位置,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灣區新制造的支點。
中山經濟的自身優勢在于民營企業的活力。新“十大艦隊”的提出直指中山經濟破題的關鍵,可問題是如何將“群狼”組織起來?
“時至今日,中山市北部片區很多企業仍是‘螺絲刀工廠。十幾個人,搞一條生產線,就可以開一個小家電的裝配工廠。”廣東精工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軍華在調研了近100家中山市北部片區的家電制造企業后指出:當下中山智能家電以中小企業為主,龐大的腰部制造企業轉型升級迫切。
產業鏈整體協同不足、大而不強寬而不深、制造業與服務業缺乏深度融合、土地資源稀缺、傳統工業產業園效益效能低,制造業亟需轉型升級是制約中山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所在。
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并不僅是單個企業的事情,產業鏈、產業集群同樣是繞不過的攻堅點。
“我們希望盡快幫助產業鏈完成上中下游的工業互聯網整合,讓本土紡織企業也獲得進一步發展,創造更多利潤。”在紡織產業,中山辰元執行副總經理林錦滄表示,聚焦行業的信息化系統管理軟件及全面的數智化轉型方案,是目前中山所亟需的。
中山已意識到,數字化轉型是當前企業獲取創新發展動力的必選題。
2020年,中山圍繞五金、家電、燈具、板式家具等特色產業集群,采取“政府政策+智能制造供應商+融資擔保+產業鏈中小企業”模式,對實施智能化轉型的企業進行政策組合支持。
以家電全產業鏈智能化轉型為例,上游,中山通過引進芯片設計企業、搭建產品智能化平臺、數字賦能平臺,為家電產品“加心加腦”,接入鴻蒙生態;中游,建設拋光打磨、鈑金加工等共性工廠,打造一批數字工廠、數字車間標桿,推動廣大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提升整體制造數字化水平;下游,計劃利用中山美居區域品牌,開展數字化營銷,提升家電品牌競爭力。
2023年以來,中山市委多次召開增資擴產主題會議,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從加大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投入、完善工業用地產權手續、提高存量工業土地利用率、盤活閑置工業土地、強化新增用地保障和優化審批服務等方面,推動優質規上企業增資擴產。
政策效果也在逐步顯現,目前已有超過2000家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項目,近30個增資擴產項目實現“拿地即動工”,快速落地。2023年一季度,中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升至10.9%。
“建議中山市將支持存量優質企業增資擴產視為‘二次招商。”中山市毅馬五金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燕航計劃2023年在中山增資10億元以上。他認為,優質存量企業增資擴產項目應該同等享受新招商優質項目的扶持政策,以激發更多中山存量優質企業的發展動能。
(作者系區域經濟觀察者、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