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
上升國家戰略三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錨定合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目標,先后確定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消費品為雙城經濟圈萬億級產業。2022年上述四類產業產值規模分別達到2.2萬億、7500億、1萬億和1.48萬億元,總規模達5.43萬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雛形已現,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萬億級目標已經實現,正朝著提質增效進發。
汽車作為川渝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中,唯一一個尚未突破萬億的產業,成為兩地協同發力的關鍵所在。
2022年12月3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召開,會議提出,要在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上實現更大突破,共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制造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共抓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共育高成長性未來產業集群。
汽車產業是川渝的主導產業、核心產業、優勢產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渝地區是全國重要的汽車消費市場,成都和重慶兩大極核城市汽車保有量均超500萬輛,僅次于北京,分別位列全國汽車保有量第二、第三名。
同時,川渝兩地也是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現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1600家,汽車產量占全國比重超過10%,已形成以一汽、東風和長安系為龍頭、十余家整車企業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汽車生產體系,基本形成了集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銷售、維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基地。
自錨定合力建設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以來,川渝兩地將汽車產業作為推進產業協同發展的發力點,高位推進對話平臺、合作平臺、承載平臺建設,共同推動打造全球重要的汽車研發、制造、應用基地。
目前兩地在汽車產業上已經構建起“供需對接、產教合作、頂層統一、區域協同”的發展大框架。
供需對接是產業協作的有效提升方式,也是川渝汽車合作的“先手棋”。2020年6月,川渝創新聯合打造汽車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為兩地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免費提供供需信息發布及共享服務。該平臺上線不到一個月,便有數十家企業在平臺上發布供需信息,進行有效對接,上線當年累計采購金額超過8億元,有效激活了兩地產業協同配套水平,打破了產業鏈行政分割和市場單元割裂的“孤島化”態勢。
2022年,川渝兩地經信部門已共同報送汽車供應鏈“白名單”500余家,實現了汽車產業鏈供需對接從白紙立項到成型起勢的跨越。
產教融合是產業提質升級的重要方式。為打造政校企聯動、產學研優勢互補發展態勢,2022年7月13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教融合聯盟在重慶成立。
該聯盟由重慶市經信委和四川省經信廳指導,成渝地區大型汽車企業、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等26家單位共同成立。聯盟成立后,聯合產學研各方力量,聚焦信息共享、專業共建、產教融合開展互聯互訪,以聯盟為平臺推動互聯互通,為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打造成渝汽車產業集群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構建汽車產業協同發展、協同創新新生態。
產教融合聯盟是繼川渝汽車供需平臺后,又一重要聯合布局,它是統籌推進“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系統發展的關鍵載體,是推進汽車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的重要平臺。聯盟的成立標志著,川渝兩地汽車合作走向了縱深,實現了以協同創新促進汽車合作轉型的新格局。
環節疏通后,當前川渝各地的區域合作共鏈載體正加速推進。在省級層面,川渝已完成首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創建,正組織申報第二批。在地市層面,四川多地已與重慶的區縣開展合作,通過合作園區等方式,形成產業配套加速跨區域發展的結構。
如四川廣安市與重慶北碚、渝北、長壽、合川、璧山、潼南、墊江、兩江新區等8個區縣合作共建制造業協同發展區,其中鄰水縣高灘園區已成為川渝汽車產業合作典范,園區中 84%的企業由重慶企業家投資興建,85%的產品為重慶企業配套,90%的企業“瞄準”重慶汽車產業。
四川南充營山縣依托重慶汽車、摩托車等優勢產業,建立重慶配套產業園。成都汽車重鎮經開區(龍泉驛區)和重慶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著力實現生產要素配套合作對接,推動產業發展從結構層級向實體形態深化。
此外,川渝兩地還將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深度耦合。
根據規劃,兩地將共同打造示范應用場景,聯合爭創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推動成渝氫走廊建設,加快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成渝專線、港口物流等示范應用場景,共建成渝高速自動駕駛測試示范線路,共同瞄準發展下半場“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
汽車產業是各大產業中鏈長、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的戰略性產業,過去由于行政割裂加之兩地資源稟賦、生產要素相對均等,川渝圍繞汽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招商引資到組織層面的產業功能布局均相似,這直接導致川渝汽車產業出現了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如何在激烈的競爭和已形成的同質化產業中,尋求合作,實現“合大于競”的態勢,是眼下川渝發展的主旋律,也是跨區域合作的重要嘗試。
經過分析研究,川渝汽車產業雖然競爭態勢突出,但仍有三個差異化特征。
一是發展優勢不同。目前,重慶已形成了以長安系為龍頭,十余家整車企業為骨干,近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1+10+1000”優勢產業集群,具備年產400萬輛的綜合生產能力,在發動機、變速器、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車橋、內飾系統、空調等各大總成方面有較完整的供應體系。四川在中高端車型導入上較快,整車企業包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神龍、沃爾沃、吉利等,零部件企業涵蓋了動力傳動系統、底盤懸架系統、電子電器系統、車身及內外飾等產業鏈各個環節。
二是產品結構不同??傮w來看,重慶乘用車和商用車產量比例為2.7:1,四川為2.6:1。分產品類型看,2020年“重慶產”轎車26.07萬輛,是四川產量的11.3倍。兩地產轎車均集中在2升以下排量大小,且以1-1.6升為主;重慶生產多功能乘用車(MPV)和交叉型乘用車,而四川無產量;“重慶產”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和載貨汽車分別占全國產量的6.8%和8.3%,分別比四川高2.1和4.1個白分點;“重慶產”改裝汽車 5.50萬輛,是四川的1.5倍;“四川產”低速載貨汽車 5.7 萬輛,而重慶無產量。
三是企業效益上各有優勢。四川在汽車整車制造業、重慶在汽車用發動機制造業和汽車車身、掛車制造業上各具有比較優勢。從企業效益看,2020年四川汽車整車制造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76%,高于重慶2.94個百分點,這與四川持續引入中高端整車企業的發展思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重慶在打造汽車制造全產業鏈上發力。2020年,重慶汽車發動機制造業和汽車車身、掛車制造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分別為11.43%和9.79%,分別比四川高6.48個、9.15個百分點。

重慶市青鳳高科產業園賽力斯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的智慧車間

工人正在神龍汽車成都工廠總裝車間工作
同時,川渝兩地汽車也存在一些共性特征,如本地配套率不高、核心配套缺失、產業持續性發展動能不足、研發能力偏弱、新能源轉場速度較慢(現行燃油車產品價值面臨持續下降)產業鏈發展受到市場大環境擠壓等。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川渝兩地是背后的建設主導者,也是受益者。過去三年,川渝兩地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建立兩地合作體系,召開6次黨政聯席會議,推動出臺20項規劃方案,加快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等10個毗鄰地區功能平臺。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587.99億元,占全國比重為6.4%,占西部地區比重達到30.2%……重慶西擴、成都東進態勢強勁,川渝兩地交流之活躍、合作之深入、聯系之緊密同樣前所未有。
汽車產業僅僅是川渝合作大背景下的一個縮影?,F如今,川渝汽車發展已然打破各自為政的舊格局,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新默契,探索出兩地經濟合作的協作之路。
(作者單位:成都浩產智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