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 李黎明 謝晗
2023年6月,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召開,再次強調要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2018年以來,安徽搶抓國家重大政策機遇,加大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力度,大力推動農產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效果。打造長三角“中央廚房”。
從市場端分析,長三角是全國農產品消費最優質市場。
2021年長三角區域常住人口2.36億,創造全國四分之一的GDP,調查數據顯示,滬蘇浙的人均肉蛋奶消費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1.2%,人均食品消費支出分別居全國第一、第四、第三位。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最大、最高端的農產品消費市場,是全國高端農產品的“展示區”和“主市場”。
從生產端分析,安徽是供應長三角的最佳基地。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滬蘇浙農產品產能持續下降。全國“百強縣”排名第一的江蘇省昆山市,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超5000億元,但最近10年,昆山市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三分之一,減少8萬畝,農業發展受到明顯制約。目前,上海市約八成的農產品依靠外地供給。
安徽農業資源豐富、生態條件優良,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目前,安徽的糧食和肉類產量占三省一市的48%,水果占32%、蔬菜占23%;安徽30%的優質糧油初級產品、32%的農產品加工品銷往滬蘇浙地區。同在長三角的“最鐵關系”和“最近距離”,為安徽發展面向滬蘇浙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
2020年,安徽啟動實施“158”行動。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創建“一縣一業(特)”示范縣(市、區)34個,創建省級示范基地366個。示范基地2022年總產值120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面向滬蘇浙地區銷售額598.5億元,比上年增長19%。省、市級示范基地帶動54萬多農民就業,就業農民平均月增收2291元。第一批認定的131個示范基地,2022年總產值、滬蘇浙銷售額分別為654.7億元、334億元,比認定前的2019年分別增長46%、68%,實現“完美逆襲”。

安徽現代霧耕農業科技示范園植物工廠里立體氣霧技術栽培的蔬菜? ?圖/ 視覺中國
2022年,34個“一縣一業(特)”示范縣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產值1648.5億元,比上年增長17%。素有“北壽光、南和縣”之稱的馬鞍山市和縣,圍繞蔬菜延鏈、補鏈、強鏈,目前擁有省級龍頭企業5家、規上蔬菜加工類企業41家,年加工產值超4億元;建設了蔬菜博物館、觀光采摘園,定期舉辦農業嘉年華、蔬菜博覽會等節慶活動,通過“蔬菜文化”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同時,積極推進“皖美農品”品牌建設,2022年征集遴選區域公用品牌33個,涵蓋長豐草莓等7個“一縣一業(特)”主導產業;遴選企業品牌35個,包含“聯河”等20個示范基地品牌。被譽為“電商休閑食品第一品牌”的三只松鼠公司在全國開設872家小店,其中長三角地區427家、占比50%。
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安徽積極創新合作平臺,推進“雙招雙引”,推動組建綠色食品產業服務聯盟、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聯盟、長三角綠色農產品服務中心等,2022年面向滬蘇浙開展農產品推介活動350多場,招引投資項目204個、569億元,有力推動更多資本、項目向農業領域集聚。今年4月,第二屆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召開,簽約綠色食品項目237個、842億元。
安徽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內有追兵、國際有強手,都在爭奪長三角農產品市場”的形勢,要保持“優勢不等于勝勢”的清醒。安徽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存在“四個乏力”的短板和不足。
首先,要素保障乏力。一是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安徽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比例居全國第二位,62%的20-50歲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本地農業從業者“高齡化、女性化、低文化”趨勢明顯,示范基地普遍缺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季節性用工需求難以滿足。二是土地供給持續性緊張。一半以上的示范基地設施用地不足,加工、冷藏設施無地可建。肥東新禾米業公司按照政策應辦理機械倉儲設施用地10畝,但周邊無法安排,最后建在40公里外,導致運輸成本增加每噸50元。三是融資難問題季節性反彈。農產品加工行業特性決定了企業需要籌集資金一次收購、常年加工。目前約70%的示范基地存在資金缺口,貸款難度較大,存在“有買原料的錢就沒生產的錢”問題。
其次,設施升級乏力。一方面,示范基地設施老化嚴重,10年前建的老舊大棚占設施菜地的60%,維護成本高,抗災能力弱,遇到冰雪和臺風暴雨災害損失嚴重。另一方面,安徽推動設施升級的獎補政策有待提高,江蘇省蘇州市的池塘標準化改造補助達到每畝1.5萬元,而安徽不超過每畝3000元。
再次,產品創新乏力。農產品消費已從“吃溫飽”“吃安全”升級到“吃文化”“吃健康”“吃特色”,需要兼具營養、健康、文化功能,滿足美觀、攜帶、儲藏要求,但多數示范基地習慣于賣主導農產品、常規加工品,沒有深度研發出市場追捧、消費者歡迎的系列商品。目前,安徽示范基地仍然以大宗糧油等初級產品為主,精深加工產品數量較少。
最后,品牌打造乏力。有品牌、無名牌。總體品牌的影響力不大、美譽度不高,《中國品牌》發布的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浙江有11個品牌上榜,江蘇有7個,安徽僅有4 個品牌上榜。2022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75個農業品牌精品名單,安徽僅有“黃山毛峰”、“長豐草莓”2個品牌。有品牌、無效益。“質優價不優”問題比較突出,優質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在銷售價格上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廬江天湖蟹業公司養殖的螃蟹體型大、肉質肥美,但缺乏自有知名品牌,4兩以上螃蟹大多銷往江蘇陽澄湖進行貼牌銷售,同樣的4兩公蟹,當地價格為50元/斤,而陽澄湖為50元/只,價格相差懸殊。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安徽發展最大的“勢”,而農業是安徽融入長三角、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優勢”之一。安徽要緊抓國家規劃重大政策機遇,堅持綠色方向,堅持高端定位,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大文章,著力打造長三角優質“中央廚房”。
第一,目標堅定,堅持把加速融入長三角、加快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作為安徽農業結構升級、方式轉變、動能轉換的關鍵舉措,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長期任務。把準工作定位,加強工作創新,既開動腦筋,又腳踏實地;既“培育大樹”,又“呵護小苗”,久久為功推進長三角地區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努力走出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農業現代化安徽樣板。
第二,以產業融合構建全產業鏈條。深入實施“158”行動,圍繞特色產品、主導產業,把延鏈、補鏈、強鏈作為基地建設的重點,在保持綠色優質食品初級產品、初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增長態勢下,加快推動肉制品、乳制品等生產鏈長、工藝復雜的精深加工發展,豐富農產品類別。完善利益鏈接機制。積極推進機制創新,鼓勵經營主體建立與農戶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引導經營主體以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生產托管等方式,把農民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讓農民分享發展紅利。
第三,注重資金、土地、人才要素傾斜。用好部省合作協議,爭取國家部委項目、資金傾斜支持,打捆申報皖北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現代化基地建設項目。省、市、縣級要切實加大財政支持建設示范基地力度,以縣級為單位有效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明確扶持標準和補助事項,建一個成一個,建一個強一個。設立政府專項債用于支持示范基地建設,創新涉農金融、保險、擔保體制機制,解決融資難題,加快建設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等設施。落實用地政策。在切實做好耕地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工作基礎上,避免簡單化、“一刀切”傾向,合理確定農業生產設施用地和輔助設施用地,全力保障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建設用地,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加大人才培養。實施農業人才聯合培訓計劃,加強與涉農院校合作,強化農業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組織專場招聘會,出臺鼓勵性政策,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
既“培育大樹”,又“呵護小苗”,久久為功推進長三角地區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努力走出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農業現代化安徽樣板。
第四,推進綠色發展,實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品牌戰略。完善農產品綠色生產的生產條件、生產技術和管理制度,推行生產技術先進、投入品減量增效和農業環境凈化,建立健全農產品綠色生產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和追溯體系。打造優質品牌。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大而優”“小而美”農產品品牌,培育品牌文化,促進品牌營銷,利用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電商等平臺促進品牌營銷,提升品牌影響力。 堅持市場導向。建立與滬蘇浙信息共享機制,定期發布市場需求,引導及時調整生產。
第五,提升品牌知名度。一是突出強勢媒體。組織影響力強的央媒和省級主流媒體深度宣傳報道基地全產業鏈發展,提升“皖美農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二是結合線上線下。組織示范基地參加各類展會,利用各種線上平臺建立網上營銷渠道。三是聚焦目標市場。鼓勵引導示范基地在滬蘇浙主要城市開設各類旗艦店、零售店、專賣店等,擴大品牌影響力,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作者單位:安徽省農業農村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