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園琦
蘇州地處長三角,毗鄰上海,得益于天然的地理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獲得更有利的成長環境。蘇州的產業發展水平,在國內也處于領先地位,各類指標大多排在國內的頂尖位置。科技型企業家占比相當高,且對學習和提升的愿望十分強烈,在很多領域都具備超前意識。
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是推動蘇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舉措
蘇州市政府不僅充分發揮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更好地發揮了“有為政府”的牽引作用。在前期發展階段中,蘇州市政府多措并舉打造出良好的營商環境,在接續奮斗中積累豐厚的工業和產業基礎,實現了經濟總量的巨大跨越。
在市場發展的粗放階段,蘇州市政府并非單方面給予企業資金支持和特殊政策,而是完善產業布局、注重企業家培養和強化科創型企業培育,提供前沿管理知識,著力于營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系統。
即對蘇州各類產業的發展給予強力度、寬領域的支持,營造產業創新集群各要素主體高濃度集聚、高質量互動的良好生態,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加強對企業家的培養,尤其對企業家管理知識的豐富和提高予以高度重視。
隨著產業升級和企業的不斷發展,蘇州的發展潛力不再取決于單一要素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影響區域發展的多元系統。邁向深層次、多領域的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需要傾力打造具備整體性、競合性、開放性與豐富性的產業生態系統,蘇州依靠完善有效的市場機制,不斷激勵企業和企業家這兩大核心要素,激發企業主體的內生活力,使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蘇州科技商學院立足蘇州、面向長三角,充分發揮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優勢,是我國首個由政府主導的交流學習平臺
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當應用型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加強原創性、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工作,從而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的提升和地區產業的發展。與發達的工業水平相比,蘇州先天的高等教育規模和基礎性研究相對較弱,為彌補這一“相對弱勢”,需要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適當形式對基礎研究加大支持。
蘇州科技商學院生逢其時。與各高校創辦的實體化商學院有所不同,蘇州市政府獨辟蹊徑,同國內知名高校合作,為政、產、學、研、金等各類創新主體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
相比于傳統的技術轉讓等手段,這種合作模式更加靈活。配合蘇州的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需要,平臺可以更合理地選擇授課導師,更科學地安排群體培訓時長和培訓內容,通過針對性、階段性培訓,為學員們提供蘇州產業生態系統中相關的管理知識,實現“讓科技人員懂產業,讓產業人員懂科技,讓科學家懂管理,讓管理者懂創新”。
蘇州科技商學院打造專業化、市場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學習陣地,是一次有益嘗試,這種全新的辦學思路和模式值得進一步發展和輸出。
實現科創生態和創新經濟的營造,需要政府、高校、企業齊頭并進
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水平上,我們與國外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前進之路道阻且長,需要不斷追趕。提升科技實力,就要重視并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推動科研體制的優化與改革,激發創造力和科研活力。
蘇州市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繼續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充分利用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前沿優勢,繼續加強和完善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舉措,構建良好創新生態,依靠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
蘇州科技商學院可以進一步充實隊伍,在推動復合型科創人才培養過程中,完善管理機制,結合自身的發展實踐,加強科學研究建設和服務體驗,同當地產業融合,提供產業的孵化、投融資和上市等相關服務。
企業應當重視并參與到基礎研究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為優化社會科研創新機制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