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茸

今年的2月18日,果殼網正式發起“未來光錐”品牌。同時,果殼網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也發起了一支新基金——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目前已正式完成一期人民幣基金大約1億元人民幣的募集。未來光錐是推動科研端與產業端相互融合,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科創品牌,定位是科創產業的——超級鏈接器。
嵇曉華,網名姬十三,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后于復旦大學獲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
從小熱愛科學與創作的他從2004年開始為各大知名讀物撰寫科學專欄,在復旦大學讀完神經生物學博士后,姬十三從上海來到北京,見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科學寫作者。
2010年11月,姬十三創立了泛科技網站果殼網,聚集各行各業有趣、有味、有志的科學青年,學習、分享、討論各類知識。一出世,獲得極大好評。果殼網的名字來自于莎翁劇作主角哈姆雷特的感慨:“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借果殼之名,姬十三想表達:“網絡是我們的果殼,然而這里所談論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沒有什么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在充滿好奇的姬十三眼中,蘇州科技商學院和他的“未來光錐”一樣,都是“超級鏈接器”。“蘇州科技商學院對于科創的各個要素之間進行有效的連通、進行市場化的配置、吸引人才到蘇州、吸引蘇州人才去提升,起到一個非常好的作用,希望蘇州科技商學院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最佳策源地。”
最可靠、最貼心的“創新合伙人”
在與蘇州科技局、蘇州科技商學院打交道的這些日子中,姬十三驚訝地發現,蘇州有著科技和國資背景的創投官員,對于產業項目、科技創新、教授們都了如指掌,整個城市似乎都在熱烈擁抱科技創新。
蘇州有著雄厚的產業基礎,去年正式掛牌的蘇州科技商學院在舉辦首期高級科創人才研修班后,獲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蘇州科技商學院通過創新“政產學研金”聯合發展模式,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會貫通、形成合力,實現“科技人員懂產業,產業人員懂科技,科學家懂管理,管理者懂創新”。
姬十三認為,這是一種探索打通科技與經濟的雙向連接、解決科技轉化效率低問題的新舉措。目前,蘇州正在聚力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蘇州科技商學院無疑是蘇州踐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探路者”。“我在蘇州感受到這里的科創氛圍非常好,無論是政府還是學院,都愿意陪伴科技企業成長,支持科技青年去遠方去未來,幫助科創團隊完成從‘-1到10。”
姬十三觀察到與普通商學院不同的是,蘇州科技商學院的學員是從全市領軍人才企業、獨角獸及獨角獸培育企業、瞪羚企業、擬上市企業等多個維度評估和遴選出來的創新人才,他們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許多是知名科創企業的創始人和頂尖人才。而且蘇州科技商學院研修班的學習形式非常豐富,有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等課程,還有投資大咖沙龍、院士面對面、移動課堂、模擬路演等多種課程類型。“這種深度同學同思、互動互助的課程有助于針對企業發展痛點難點,共同探究解決路徑,增強學員的獲得感。讓學員們在學習中,迸發出跨界的激蕩火花。”
在姬十三看來,蘇州科技商學院是各類創新資源開放匯聚的“首選站”,更是蘇州縱深推進“四鏈融合”的“賽馬場”,助推蘇州成為創新主體最可靠、最貼心的“創新合伙人”。
要科學家精神,也要企業家精神
在科創領域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在姬十三眼中,做科創產業不僅需要科學家精神,也需要企業家精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科學似乎是社會的亞文化,小眾又獨立。但科學其實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它太重要了,不能只讓科學家來干。要將科學轉化為科技產業,這其中就需要鏈接器,將產學研政金進行一場聯合,讓科研的資源和力量不被浪費。”
科技產業是一個永遠需要創新的大生態系統,而蘇州科技商學院在其中為學員創造了一個實現自我提升的學習平臺、一個跨界交融的創新生態平臺、一個富有想象力的項目孵化平臺,為企業融入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科學家做事憑的是興趣和執念,他們擅長從‘-1到1,從無到有,而企業家的格局和視野則擅長從‘1到10,去拓展壯大。做科技產業,干事創業需要執著和耐心,同樣也需要向死而生的精神勁頭,所以我一直強調,做科創產業不僅需要科學家精神,也需要企業家精神。如何把兩種精神更好地融合,只有發揮超級鏈接器的生態營造作用,懂得從‘-1到1,也同時帶著‘1到10的眼光,堅持長期主義、專業精神,才能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的創新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最后,姬十三由衷地希望未來蘇州科技商學院可以成為蘇州新的城市創新IP,更能成為一張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