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妤
得知蘇州要成立蘇州科技商學院,高新區科技城一間辦公室內,孫玉寧非常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在他看來:“企業家做企業,不能只埋頭苦干,也需要更開闊的視野,有蘇州科技商學院這樣一個平臺,是創業者之幸事。”孫玉寧有兩個身份,其一是蘇州康多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另一個是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
收到高新區科技局正式發出的邀約通知后,孫玉寧主動報名,經歷層層篩選后,最終邁入了第一期高級科創人才研修班課堂。
在他看來,蘇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優秀人才會聚,蘇州市政府牽頭成立科技商學院,在這個平臺上勢必會聚集一批優秀的尖端人才,研修班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讓他跟高新區以外,其他區域板塊的人才一起交流學習,有技術之間的碰撞,有商業合作的可能,這讓他萬分期待。
他稱自己這次參加研修班是帶著任務來學習的:“希望可以將我在高級科創人才研修班學到的知識,帶回到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更多地幫助研究院在孵企業。”時刻記掛在孵企業,這跟孫玉寧自身創業經歷分不開。
將時間撥回2014年,彼時在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工作的孫玉寧敏銳地捕捉到了醫用機器人行業的先機,憑借著一股熱情,他帶著國家課題到蘇州來進行成果轉化,并在這里成立了蘇州康多機器人有限公司。
在孫玉寧看來,對于新興行業的創業公司來說,“抱團取暖”好過單打獨斗。2016年,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隨之成立,定位為專業孵化和培育醫用機器人企業的研究院,由高新區管委會和蘇州大學及技術團隊共建。研究院重點聚焦醫用機器人、高端裝備、智慧健康、人工智能四大板塊,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
此外,研究院還不遺余力地推動國家醫用機器人行業標準的制定,積極推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標準管理中心成立了醫用機器人標準化專項工作組,國家醫用機器人標準委員會專家辦公室就設立在研究院。
目前,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設立5個研發中心,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累計引進和培育各級人才和團隊共計50余人次。研究院集聚了諾一邁爾(蘇州)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蘇州鑄正機器人有限公司、蘇州心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等眾多醫用機器人企業,涵蓋手術機器人、人工器官、再生醫學等領域,包括眼科機器人、耳蝸種植機器人、種植牙機器人、頜面外科機器人、腹腔鏡機器人、血管介入機器人、微觀輔助生殖機器人……
在此基礎上,孫玉寧又打造了“升級版”平臺——長三角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研究院,將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再一次擴大到工業、農業、服務機器人等領域,設置了4個子平臺,共孵化項目100余個。
在蘇州科技商學院,孫玉寧完成了企業家到學員的身份轉換。研修班的第一堂課,讓他印象非常深刻,課上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聚焦當下產業發展熱點,暢談未來技術發展方向。“我認為,研修班的課程更多的是拓展學員視角,讓我們從更高的高度了解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技術發展的方向。”孫玉寧說。
“我時常覺得,企業家應該偶爾停下奔跑的步伐,慢下來,看一看周邊,學習下別人,再反觀自己。”反觀蘇州康多的成長經歷,孫玉寧意識到,科技創新和金融關系越來越密切,資本可以助力科技發展。科技人才創業,優勢是技術積累、人才、國際視野,而創業初期最缺的就是資金。
科技商學院邀請了投融資機構的導師加入,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在同學情誼的基礎之上建立了更加牢固的信任關系。“線上交流和面對面交流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科技商學院,我們彼此之間面對面交流,信任度很高,雙方的交流成本也會相對較低。”換句話說,資本在這里找項目相對容易,創業者在這里找資金也容易一些。
跟著研修班的行程,孫玉寧和其他學員們一同走出去,到南京、深圳等地考察,探尋知名企業成長背后的故事,增加彼此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深圳中科院先進院和華為的學習考察后,孫玉寧表示:“我們蘇州的大院大所有自身優勢,同樣聚集著國家級高端人才和優質項目,我們應該協同起來,吸引更多高端頭部企業。希望政府加大對大院大所科研投入,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孵化更多有原創技術的本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