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眾所周知,蘇州被外界譽為“地表最強地級市”,但蘇州的腳步早就不止于此,而是思考如何觸摸和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創新需要想象力和堅守力,創業成果、技術管理、資本缺一不可。如今,蘇州正大力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急需一批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五懂”復合型科創人才。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去年十月,蘇州科技商學院成立。在蘇州科技商學院,全市科技領軍企業、擬上市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創始人,新生代民營企業家和國資創投機構的高管一起研學、參訪、交流,同時分享資源、對接合作。
蘇州科技商學院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新起點,在各種資源灌注下,“科技人員懂產業,產業人員懂科技,科學家懂管理,管理者懂創新”的局面逐漸形成。
全面提升人才服務
依托名校資源,針對蘇州重點產業,已經開辦兩期的高級科創人員研修班獲得了學員的一致好評。蘇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張婷秀介紹,除了為企業家提供服務,未來,科技商學院將提供覆蓋面更廣、更全面的人才服務。
“科技局本來就開設有亞太院士大講堂和科技前沿的專題講座,未來我們將這些都納入商學院,特別是對標先進地區提升招商隊伍的工作能力,這不僅能給干部賦能,更為部門工作人員、企業家、創投機構等提供了一個軟性的溝通平臺。”依托于自主研發的課程體系和豐富強大的師資力量,商學院的目標就是在“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這三個維度,把人才培養體系這張網拉得更廣,給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務。
在筑基班,來自大院大所的成果轉化項目,將在資金、專利、科技服務、企業孵化等方面得到指導和幫助,從科學家到創新創業者,是從0到1的夢想萌發。躍升班則接近目前已經開辦的高級科創人才研修班,在已經開展的研修班里,住建部門的跟班干部給新材料產業的創業者提供了不少可行性應用場景的指導,相信在交通、環保、水利等領域,也將有相關部門為企業提供更多應用場景的拓展。未來,商學院也將繼續發揮平臺作用,通過嫁接資本、提升技術、拓展產業應用場景,幫助已經創立的企業做大做強,讓創業者從1到10,完成向合格企業家的蛻變。攀峰班則針對擬上市企業及上市企業,根據學員的具體需求進行課程設置。
為了進一步擴大平臺影響力,增加人才互動,提升蘇州的人才吸引力,科技商學院的科創訓練營針對擬落戶人才項目進行產業狀況、相關政策的宣講和輔導,為硬科技賽道青年項目進行加速孵化,開展IP打磨,加快優質項目落地。
未來,蘇州科技商學院將常態化組織細分領域行業沙龍。在內容和形式上,科技商學院也將嘗試用更生動的方式,進行科技傳播,打造創新氛圍,完善創新生態。相信蘇州將擦亮自己的創新論壇IP,并以此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科創精英。
盤活城市創新資源
人文鼎盛、經濟繁榮,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成就了今天的蘇州。一直以來,蘇州承載著大家對美好的想象,而科技商學院的成立,無疑能夠促進人文和經濟的雙向奔赴。
2022年11月,蘇州科技商學院舉辦了首期高級科創人才研修班,學習效果和影響力大大超出預期。首期班學員之間已經碰撞出了合作的火花,其中一個國家人才和二代企業家合作學員的項目,預計在今年年底就將實現一個億的營業額,他們將原本政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固廢處理項目轉化成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古城保護的多方多贏項目,很“蘇州”,很有意義,也會有非常好的前景。此外,不少學員企業IPO進程加速,多家企業獲得社會化融資。為此,不少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紛紛咨詢如何“入場”。
科技創新人才需要“朋友圈”,上下游企業、技術方、投資方……都是可以進行有益互動的創新生態圈的一部分,因此蘇州科技商學院計劃建立一個STS系統,全鏈條的科技服務網絡,將政府服務經驗、服務智慧向前推進一大步,并以蘇州科技商學院為創新生態的平臺,為蘇州打造最佳創新合伙人的城市IP。
屆時,蘇州科技商學院將邀請更多“能人志士”為研修班賦能,同時引進更多經濟產業干部參與的跟班學習制度、更多資金加持的創投機制,和更加多元的名校EMBA管理博士“綠色通道”獎學金,培養一批全能型科創領軍人才,將領導力、科技力、資本力、產業力、創新力凝聚到一起,全方位助力蘇州科創人才成長。
“科技創新是不能追求完美的,在科技創新的路上,只能靜等花開。” 這是蘇州科技前輩的理念,在辦學的道路上,蘇州科技商學院也將繼續傳承這一理念,“我們會陪伴這些科創人員共同成長,蘇州要做最可靠的創新合伙人。”
帶著這樣的誠意和細膩,商學院的課程設置總是能適時切中學員的需求痛點。比如,在尹志堯老師的課程結束后,全體學生不禁起立鼓掌,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尹志堯也為蘇州創業者的創新熱情所感染,此外,作為科技商學院的戰略顧問,他也為學員們提供了不少指導。
借由科技商學院,將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講師成為蘇州的創新代言人,為蘇州傳播創新的城市形象。
整體布局創業版圖
近年來,蘇州各板塊在聚集創新資源,打造創新生態方面各顯神通,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園區作為蘇州科技招商的標桿,高位對標、主動作為,其精準招引科技人才項目、拼搶國際國內一流的科技資源的經驗方法,已經成為蘇州一張的創新名片;昆山實施人才科創“631”計劃,對31項政策實現“免申即享”,著力營造“人到蘇州必有為、才來昆山更精彩”的良好環境;太倉高新區聚集了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中科院硅酸鹽所、西工大長三角研究院、蘇州激光研究院等一批大學大院大所……
有了蘇州這個城市品牌背書,科技商學院在“為企業家、科研工作者、創投基金、服務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打造創新要素高濃度集聚、高質量互動的良好生態”時,更加有的放矢。張婷秀說:“比如我們戰略合作伙伴之一的建設銀行,即將推出開業進階貸款,將工作前置,給還未成立公司的創業團隊提供貸款,就是很有魄力的嘗試。我們現在有了‘騏驥研學基金,將來計劃成立校友基金會,未來會有更多項目納入試點,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創業之路總是艱辛而又孤獨,在科技商學院,不少創業者成為了朋友,創業之路不再孤單。為了在創業路上提供更多關心和陪伴,科技局多次組織了鏈上企業家線下活動,比如行業沙龍、新動力跑團、人才家庭日活動等等,未來這類校友會活動將常態化進行,相信有了科技商學院這個可靠的伙伴,科技創業者們能夠走得更堅定、更長遠。直觀的、具體的產業發展數據和企業家面對面的交流,是一座城市創新能力最有力的宣傳,在培養創新生態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科技商學院牽頭打造的創新創業朋友圈,也將成為蘇州的創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全國首創的創新探索,科技商學院辦學的長期目標是著眼于產業發展,人才體系建設,聚力創新生態發展,全方位提升城市軟實力。過去,蘇州總以產業強市的硬實力為人所熟知,相信通過科技商學院的資源整合,經由眾多科創人才的努力,蘇州的創新文化形象將以潤物無聲的姿態,成為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