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

難以想象,自己已經四年沒有上過班了,在如此青春的年紀里,幾乎每天都待在家里,最長一個月都沒有下過樓。
如果有人在我十八歲的時候說,你知道嗎,你二十三到二十七歲的的時間里,會什么也不干,我是打死也不會相信的。設想一下,“四年不上班,不接觸社會,不接觸人群,這個人得多孤僻啊,可能是有什么問題吧,他怎么能不上班呢……”但事實上,我除了對再度出去上班這件事情有點恐懼外,其他一切表現正常,只是在人際交往上看起來有點笨拙。
是的,我就是近年來全職考公考編的一員。
表面上看,我不工作是為了考公考編,但其實大部分時間我都沒有看書學習,只是到了考試的時間點去考試。在這期間我幾乎不與任何朋友聯系,甚至不敢回朋友的微信,非常害怕他們問起來:“你現在在干嗎?”我不想撒謊,只好選擇了像鴕鳥一樣躲起來。
不上班的日子其實并沒有多好過,有時候甚至會感到難過。早知道這幾年也考不上,當初不如索性更大膽一點,嘗試一下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非主流的工作。可是,在第一年沒考上的時候我想:不行,我都二十四了,出去玩一圈都多大了,還是趕緊把工作定下來吧。但我現在想,要是我當時能夠大膽一點就好了,疫情期間大理房子那么便宜,我應該去住一住,可能工作以后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剛好是我不工作的第一年,我想,反正大家都在家,可以掩蓋我沒有去上班這件事情。但我還是無法坦蕩地說出我不工作這件事,一直遮遮掩掩。沒有想到的是,之后工作越來越難找,考公考編的人劇增,難度上升了好幾個臺階。
最初我不愿意妥協,一定要去大城市,對于大城市充滿了濾鏡,覺得小城市哪哪都不順眼,看不慣去辦事時不清不楚的指示牌,因為有認識的人買東西可以插隊,整個城市小的一個小時就可以逛完……但如今,許多大學生從大一就把目標定在了考公上,一個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打算考公。這直接導致了進入面試的分數線水漲船高,原來嗤之以鼻,覺得大不了就回去的家鄉,變得高不可攀,在體檢名單里面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
在與外界幾乎切斷聯系的這段時間里,我還與一個已經上岸的同學保持聯絡,她就像我的浮木,在海里浮著的我六神無主,她成了我的希望。我甚至害怕看見第二天的太陽,因為這就意味著一天又過去了,我又浪費了一天的時間。我經常夢見自己在復讀,而且已經是復讀的第三年了,那種感覺讓我壓抑痛苦。
為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想過放棄呢?我現在覺得,可能是因為爸媽對我太包容了,他們甚至都不忍心責怪我。而我想,既然已經浪費了這么多時間,要找就一定要找到終生想從事的職業。
在家的時間真是太容易浪費掉了,手機平板拿起來,隨手刷刷,就好像黑洞一樣,拿起之前覺得焦慮痛苦,不知人生該何去何從,拿起之后所有的情緒都變得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麻木,等想起來的時候一天就又過去了。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在酒館里天天喝酒逃避現實的落魄藝術家,不愿面對現實。雖然我一直說要考公,但其實我對編制內的工作也沒有那么熱愛。
我并不是不愿意努力,不愿意吃苦。之前工作時,我是全組加班時間最長的,我就是始終有點迷茫,覺得工作毫無進展,停留在了原地。想象中的命運突變沒有發生,只有不斷增長的年齡和體重。
有時候想想自己真的太自私了,爸媽一定很擔心我,但是因為愛,他們妥協了,不想給我任何壓力。
如果說在這個過程中有什么收獲,那就是我明白了在做選擇的時候,不要只想到最好的可能性,也要想到失敗的結果及如何面對失敗。人生不可能重來,人生也并不是個短跑,誰能想到當初高考時全班第三的我,幾年都沒有考上公務員,而之前排名幾十的同學都如愿上岸了呢。人生啊,一刻都不能松懈,我要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打起精神,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絕不會一條路走到黑,更不會在挫折的泥潭里無力自拔。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