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秀娟 許燕君
【摘要】節日背景下的游戲課程化是對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踐行,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教師的介入對游戲課程化的踐行效果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當前幼兒游戲課程化教學中教師介入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有效介入的策略,以期幫助教師以正確的方式介入游戲,提高游戲課程化的質量,促進幼兒發展。
【關鍵詞】節日;游戲課程化;有效介入;“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節日背景下的游戲課程化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FJJKXQ22-0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賴秀娟(1979—),女,福建省漳州市幼兒園。
許燕君(1990—),女,福建省漳州市幼兒園。
游戲課程化主張“以幼兒為主”,旨在讓幼兒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與發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完全放手讓幼兒獨立活動。反之,教師更需要基于“兒童是目的”的理念,在互動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點,關注其已有經驗,及時發現游戲生長點,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推進游戲鏈的形成[1]。可以說,教師的介入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游戲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適時、適當的介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一、教師介入存在的問題
教師不正確的介入會直接影響幼兒游戲課程化的順利開展,限制游戲課程化作用的發揮,無法充分發揮游戲的價值,甚至會對幼兒產生消極的影響,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據觀察,基于節日背景的游戲課程化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介入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包辦代替
節日背景下游戲課程化的實踐中,很多教師常常“穿新鞋,走老路”,習慣于將自己完全處于“教”的角色中,這樣的包辦代替式教學,會抑制幼兒的活動興趣。如在國慶節的節日背景下,天真可愛的小班幼兒穿上軍裝,想讓自己成為一名勇敢保衛祖國媽媽的解放軍。教師察覺到幼兒的興趣之后,組織了一系列的闖關游戲,如過獨木橋、開坦克車、爬云梯等。教師認為小班幼兒年齡較小,能力有限,于是主導了游戲的進行。這樣的包辦介入,看似體諒幼兒,其實完全了剝奪幼兒自主游戲的機會,嚴重限制了幼兒的游戲創造性。
(二)直接干預
教師在幼兒游戲中過度行使權利,會抑制幼兒按自己意愿進行游戲的行動,減少其自行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以及與同伴交流的機會。比如,在重陽節背景下的游戲“重陽敬老情”中,中班幼兒想要帶爺爺奶奶乘坐公交車去逛公園、爬山。這天,他們將一樓的滾筒車裝扮成“公交車”后,就開始了游戲。不料,在乘坐公交車時,有4名幼兒因為司機的座位問題爭吵起來。教師發現后說:“男孩子要大方點,把位置讓給女孩子吧。”直接讓其中一名女生坐在司機的位置上,其余3名男生只能悻悻地坐到后面的位置上。教師未經觀察,未傾聽幼兒的想法,就直接介入游戲,將自己的想法置于幼兒的游戲意愿之上,讓幼兒錯失了一個學會與同伴友好協商討論的良好機會。
(三)放任不管
有些教師認為游戲課程化就應以幼兒為主,教師不能干預,應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從而對幼兒的游戲行為放任自流,對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不敢干預,錯過了很多教育契機。比如,在兒童節背景下的游戲“快樂吹泡泡”中,小班幼兒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吹泡泡工具,有網球拍、打蛋器、皮筋等。在游戲的過程中,網球拍因為洞小且密集,吹出來的泡泡很綿密,像雪花一樣,幼兒都被這一神奇的現象吸引,爭先恐后地搶著要玩。但是網球拍只有一個,最終被跑得快的幼兒拿走了,其他幼兒只能沮喪地拿起別的材料玩吹泡泡的游戲。一旁的教師看見這一舉動,簡單地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工具吹泡泡就好,于是錯過了一次組織幼兒討論最愛的吹泡泡工具的教育契機,也錯過發現游戲中可能存在的新生長點“最愛的工具—網球拍”。
二、教師有效介入的策略
教師介入的質量會直接影響游戲課程化的質量。要確保游戲課程化的質量,教師介入時應融合多種教學形式,做到觀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導在后,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確保游戲的順暢開展,使幼兒獲得最佳的游戲課程化體驗,有效提升其游戲水平。
(一)運用環境介入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開放性的環境能讓幼兒更為快樂、積極。教師應觀察和判斷現有的環境能否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并隨著游戲進程調整教學內容。比如,在由兒童節生發而來的游戲化課程“好玩的泡泡”中,小班幼兒帶來了很多好玩的吹泡泡工具,在教室里玩。由于教室場地小,泡泡到處飛,有的泡泡飛到了別人的身上,有的飛到了書包和掛著的外套上,弄濕了一大片地方。原本歡樂的泡泡大聚會只剩下幼兒的告狀聲。
教師提問:“怎么會這樣?在教室里玩泡泡合適嗎?還能去哪里玩呢?”這時有幼兒回答:“教室太小了,不方便玩,要在幼兒園里找找其他更適合吹泡泡的地方。”教師肯定了幼兒的想法,運用環境介入,陪同幼兒到幼兒園各處尋找合適的場地。他們發現一樓東邊的草坪很寬大,人也不容易滑倒,在那里玩很安全、更開心,于是便將游戲的地點選在了那里。教師這種運用環境介入的策略,不再是將游戲環境單一地局限在室內,而是跟隨幼兒的需要,陪同幼兒探索寬敞、安全的環境,促使幼兒萌生繼續深入探索吹泡泡之旅的想法。
(二)提供材料介入
豐富的材料能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為其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因此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情況。比如,在由除夕生發而來的游戲“追逐‘夕”中,剛開始游戲時,扮演村民的幼兒搭建了一道紅色的圍墻作為村民的家,在里面躲避“夕”的攻擊。隨著游戲的深入,幼兒需要有更多能躲藏且有陷阱的多功能村屋,這時教師運用了材料介入的方式,盡力提供幼兒需要的各種材料,讓他們開展搭建游戲,從而激發了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想象力,使游戲形式逐漸豐富起來,助長P to P游戲動態路徑中生長點的生發。
(三)扮演角色介入
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爭執或問題時,教師可運用游戲角色的身份參與其中,與幼兒互動,共同討論新問題、新創意,幫助其提高游戲水平。比如,在由游戲“追逐‘夕”生發而出的游戲“消滅‘夕”中,強大的“夕”在追趕村民時,總讓村民一直尖叫、奔跑,很多幼兒反映喉嚨很干,還會一直咳嗽,有的幼兒盡管沒有被怪獸“夕”追趕,但還是經常跑得體力不支。游戲小結時,幼兒提出了這個問題。在與教師互動后,有幼兒給出了解決的辦法,即不要總是跑,要學會觀察“夕”有沒有追捕自己,若沒有在追捕自己,就可以先偷偷地藏起來,等待時機從背后把“夕”的能量條撕掉。幼兒發現了問題,也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可是一旦重新開始游戲,原先的問題還是重復出現。此時,教師不再只是觀察者,而選擇扮演角色介入游戲,以村長的角色示范并帶領扮演村民的幼兒練習躲藏的技能,有技巧地進行追逐跑游戲。幼兒從教師的游戲行為上受到啟發,懂得了如何適時地隱藏、躲避,不再是一直奔跑,游戲水平得到了提升。
當游戲問題重復出現,教師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介入其中,更容易被幼兒所接受且不會打斷游戲、影響幼兒,能更好地啟發幼兒對游戲本身的理解和思考,使游戲活動順暢進行。
(四)利用語言介入
語言是表達意愿、交流感情的重要載體。教師通過語言介入達到對游戲的指導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游戲介入方式。在節日背景下的游戲課程化實踐中,教師要甄別游戲時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給予幼兒不同的語言指導。
1.詢問式語言。詢問式語言能夠幫助幼兒將面臨的問題情境描述出來,引導他們思考并尋找解決途徑,促進游戲的發展。比如,在臘八節背景下的游戲課程化案例“趣味臘八節”中,幼兒佩戴頭飾扮演臘八粥里的各種角色,教師以問題“你們扮演的是‘臘八粥里的誰呢?”提醒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游戲過程中,教師以問題“誰來負責交叉點名呢?”引導幼兒思考交叉點名的解決辦法;以問題“是一直重復黑豆、黑米蹲嗎?”提醒幼兒在游戲中加入核桃、紅棗等別的角色,用于拓展和豐富“臘八粥蹲”這個游戲。游戲結束之后,教師提問:“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問題嗎?”這種詢問式的語言可以幫助幼兒一同總結和梳理游戲活動。
2.建議式語言。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也是游戲規則的創造者。當游戲停滯不前時,教師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見來指導游戲,而可以采用建議式語言介入其中,通過與幼兒對話來傾聽幼兒的感受與想法,捕捉對話主題,推動幼兒思考問題,找到方法,培養他們多視角、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在游戲“追逐‘夕”中,紅色安全基地是村民為了躲避“夕”的追趕而建造的,是村民的避難所。可在游戲中,有的幼兒像有了保護傘一樣,站在上面一直不下來,還有的幼兒站在上面挑釁怪獸“夕”,讓“夕”感到很不滿,游戲也因此暫停。扮演“夕”和村民的兩名幼兒都認為自己有理。這時,教師在充分了解游戲情況后,采用建議式語言引導他們:“這個紅色安全基地是不是需要有時間的限制?”最終,他們商討確定了使用紅色安全基地的特定情境以及使用時間,快被“夕”抓住的人才能站在紅色安全基地上,而且只能站八秒。教師使用建議式語言引導幼兒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整合零散的經驗,豐富且完善了游戲規則。
3.澄清式語言。有時,幼兒會出現一些違反游戲規則的行為,對此,教師需要運用澄清式語言幫助幼兒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比如,元宵節背景下的游戲課程化案例“有趣的湯圓”中,在“撈湯圓”這個小游戲中,被廚師撈到的“湯圓”幼兒要離開鍋,到碗里去。可是被抓到的“湯圓”總是頻繁回到鍋里,引起其他幼兒的爭議。有幼兒提出建議,把碗搭得高一些,就能防止違反規則的行為發生。大家一致同意這個辦法,用墊子把圍墻建得更高。可是不遵守游戲規則的“湯圓”跑到圍墻外面,又再一次重新回到游戲中,導致游戲停滯不前。這時教師采用澄清式語言提醒其他幼兒重新梳理游戲規則。在教師的提醒下,幼兒不再將目光停留在尋找防止“湯圓”回鍋的辦法上,而一致覺得要讓違反游戲規則的“湯圓”暫停游戲。解決這個問題之后,游戲得以繼續進行,也生發了新的游戲生長點“湯圓舞會”。教師澄清式的語言提醒,讓幼兒重新構建了自己的認知,學會轉變思考方向,調整解決問題的辦法。
4.鼓勵式語言。教師運用鼓勵式的語言可以激勵幼兒繼續進行游戲活動,使游戲走向深入。如在由教師節生發的游戲“滿滿愛的教師節”中,幼兒自發制作“超級煙花筒”給教師送驚喜。他們把氣球剪開,套在紙筒上,貼上一層透明膠。不料,恬恬在剪透明膠時把紙筒剪破了,她有點難過。她想了一會,詢問教師能不能再拿一張新的紙,畫好之后再貼在煙花筒上,遮住剪破的地方。教師同意后,恬恬一改難過的神情,專注地畫畫。畫好畫之后,她把畫貼在筒身上,展示給教師看。教師運用鼓勵式語言鼓勵她:“你的煙花筒好特別,好美麗。”聽到教師肯定、鼓勵的話語,恬恬特別自豪。不少幼兒也喜歡她的設計,紛紛向她請教。可見,教師的鼓勵式語言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邀請式語言。幼兒年齡小,社會性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交往能力有限,總是一個人玩耍,這時教師就可采用邀請式語言,邀請幼兒與教師一起游戲,為其創造與其他幼兒交往的機會。如在游戲“好玩的泡泡”中,很多幼兒都帶了吹泡泡的工具在草地上玩耍,內向的晨晨只有泡泡水,沒有泡泡工具,失落地站在一旁看著同伴玩樂。教師發現之后,采用邀請式語言介入游戲:“晨晨,我們一起去抓泡泡寶寶吧。”受到邀請的晨晨喜出望外,跟隨教師一同去追尋大大小小的泡泡。教師的邀請式語言激發了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為幼兒創造了與他人社交的機會。
結語
節日背景下的游戲課程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游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介入。當游戲形式單一時,教師是游戲環境與材料的支持者;當游戲問題反復出現時,教師化身游戲伙伴和游戲參與者;當游戲停滯不前,幼兒矛盾重重之時,教師是智慧的點撥者。教師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時機,適時、有效地介入游戲,才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就感,最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振宇.論游戲課程化[J].幼兒教育,2018(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