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生活在藝術之家的人雖然能享受藝術帶來的愉悅,但又面臨天生的事業挑戰。我的家族中三四代人、二十幾位從事藝術工作,應該說隊伍不小,每位成員都具藝術獨特魅力,玲姨是獨特中的獨特。
玲姨的藝術之路艱辛又順勢。小學、初中在北京讀書,受繪畫課教師我的姥姥——玲姨的大姨的啟發,對繪畫藝術產生了興趣。她高中畢業于昆明,經過努力考入四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師從著名留法歸國工藝美術設計大師李有行先生,1960年以優秀的成績留校任教。在四川美術學院工作期間,除了大量的教學工作,她還在中國傳統工藝方面進行大量的藝術實踐,記得她創作的傳統工藝漆畫“魚盤”精美又現代,黑紅兩色運用含蓄,一條活靈活現的紅色鯉魚,若隱若現地在黑色盤中游動。1974年玲姨調入云南藝術學院后,仍然青睞民族傳統工藝。考察學習、創作設計,許多獨具云南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在此時期誕生。她設計的大型傣族織錦屏風,裝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1983年她組建云南藝術學院工藝美術設計系,那些年也是玲姨最年富力強的工作期,為學院教學建設忘我地貢獻力量。記得在1987年前后,云南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創辦設計與產業相結合的教學生產實習基地,玲姨又投入了大量的熱情與心血,從民族藝術中提煉精華,創作并生產出許多獨具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
退休后的玲姨在美國居住了許多年,開啟了藝術設計之路和繪畫之路。設計是她的老本行,她的設計稿在美國市場很受歡迎。繪畫是她所喜所愛,特別是對風景、花卉、靜物的把控,很有自己的獨特性。她對構圖、色彩、光影、虛實的處理,成熟而舒適。欣賞她的繪畫作品給人放松唯美之感。歸國后,玲姨對繪畫更加癡迷。她在畫室中享受著生活、享受著生命。繪畫的美好帶給她高質量高品位的生活,同時藝術的永恒力量為她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我喜歡她的繪畫作品,格調高雅,色彩明亮,有很高的藝術性。由于共同的藝術事業,玲姨每次到北京不是住在家里,就是來家里看望,和我一家三代人探討藝術。我從小就對玲姨有特別的親切感,每次她來北京我們都喜歡和她親近,特別欣賞她從內由外自然散發的藝術氣質和人格魅力。來北京到我家交流藝術,擺放一屋子的作品大家共賞,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情趣、歡樂的氣氛,使得每次聚會都是一場藝術享受。
2012年玲姨在云南省博物館舉辦畫展,我和馬路代表學院也代表家屬出席了盛大的開幕式,玲姨開心,展覽成功。事后我們去醫院看望玲姨的父親藍爺爺,爺爺拉著我的手問:“我把你玲姨從北京帶到云南是對的嗎?”老人對后代的責任感,在病床上都難以放下。當然,玲姨的人生是亮麗輝煌的,她對我國西南地區藝術教育的貢獻、對云南藝術學院建設的付出,桃李滿天下的功績是眾人共識的。正像她的繪畫作品一樣,明亮、爽朗、平靜、美好。
玲姨有一顆美好的心,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她視野所及美好的事物多,美景美物美人多。疫情之前她來北京探親,北京的秋景秋色令她目不暇接,不斷地感嘆北京的秋天真美。我問:“云南的風景不是更美嗎?”她答:“云南也美,但不一樣,北京的秋天除了綠色,還有金色、紅色、橙色、紫色的樹葉,色彩更加豐富。”即便是走在生活小區里,她也會駐足賞景,并用雙手比劃著取景,不斷地說:“看,多美呀,這就是一幅畫。”她發自內心對美的欣賞令我感動。
如今,玲姨年齡大了,但她不問身后之事,仍然心態灑脫。前幾年,她還將著名畫家龐熏琹先生為其畫的素描頭像捐獻給了常熟龐熏琹美術館,為中國藝術研究盡自己的所能。老年的玲姨從美麗變得更加風度翩翩,一頭美麗的銀發、開朗大度的心態、濃濃的藝術氣質,令年輕人羨慕。我想這正是單純的心態,美麗的外貌,發現美的心靈,被自然所造就的。
今天,在風景宜人的嶗山,成立孫云玲美術館是企業人的智慧與文化遠見。
祝我的玲姨健康長壽!愿她的藝術人生常青!■
(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文作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