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枝

下午第一節課,我提前5分鐘往教室走去,離教室還有一段距離時,就聽見女生的尖叫聲。我急忙跑進教室,只見小笛滿臉驚恐,身體不停地抖動著。班長小敏滿臉怒氣,一只手握著拳頭,另一只手抓著男生小馬的衣袖不放。見到我,小敏就像見到了救星,立馬告訴我剛才發生的事情。原來,小馬偷偷地往小敏和小笛的脖子里放了東西,把她們嚇了一大跳。她松開攥著的拳頭,里面竟然是一只還在扭動的小蝌蚪。
我生氣地看著小馬。他是班里的“調皮大王”,平時小錯不斷,我雖然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但效果不佳,過不了幾天,他就會“舊病復發”。沒想到,他這次竟然拿蝌蚪嚇唬女生,一點分寸都沒有!
這時,小笛身上的蝌蚪終于在小敏的幫助下被清理出來了。兩個受害者,還有其他幾個曾經被小馬欺負過的學生七嘴八舌地給我出點子,讓我狠狠地懲罰他。我用嚴厲的眼神緊盯著小馬,小馬低下了頭。小敏指著手里的兩只蝌蚪問我:“老師,怎么處理這兩只蝌蚪?總不能把它們扔進垃圾桶里吧。”
我看著這兩個小生命,靈機一動,對小馬說:“你快去找個空瓶子,接半瓶水拿過來。”小馬十分疑惑,不過還是照做了。我讓小敏把小蝌蚪給我,然后嚴肅地對拿著水瓶的小馬說:“小馬,從今以后,你就是這兩只蝌蚪的主人。你要保證它們活下來,還要注意觀察它們,了解它們的變化并記錄下來,每過一段時間還要講給我們聽。男子漢敢做敢當,這就是對你今天捉弄人的懲罰,你能接受嗎?”
小馬認真地聽著,無奈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小馬告訴全班同學,他用塑料盒給兩只小蝌蚪建了一個新家,還給它們取了名字,大一點的叫“花生米”,小一點的叫“玉米粒”。
第三天上完語文課,我問小馬:“小蝌蚪平時吃什么?”他回答:“我上網查了一下,蝌蚪吃饅頭屑就行,所以昨天我讓奶奶蒸了好多饅頭。”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他撓了撓頭,咧著嘴笑了。
過了一段時間,小馬經過我的允許,把“花生米”和“玉米粒”帶到了教室,全班同學立刻向蝌蚪盒圍去,想一睹“花生米”和“玉米粒”的風采。大家發現這兩只小蝌蚪比之前長大了一些,正擺動著尾巴在水里快樂地游著。小馬像解說員似的,興致勃勃地告訴大家,“花生米”和“玉米粒”都很活潑,飯量也越來越大,每天吃掉的饅頭屑越來越多。小馬按照爸爸的要求,每隔三四天就換一次水,而且是不含氯的水。可是,自來水都含氯呀!怎樣除掉自來水中的氯呢?在爸爸的指導下,他用小水桶接了自來水,放在陽臺上曬三四天除氯。爸爸還告訴小馬,蝌蚪在40~60天時會先長出后腿,再長出前腿,尾巴也會變小直至消失,最終變成青蛙。聽著小馬的介紹,大家對小蝌蚪更有興趣了。
過了兩天,為了方便換水,小馬又把蝌蚪盒帶回家了。令我欣慰的是,小馬這段時間的日記寫得非常好,幾乎全優,這是他每天認真觀察“花生米”和“玉米粒”的成果。
“五一”勞動節之后,小馬又把“花生米”和“玉米粒”帶到教室,大家發現兩只蝌蚪已經很大了,還長出了腿。有同學開玩笑說:“小蝌蚪變胖了不少,得給它們改名了。”全班哄堂大笑。
沒想到小馬說:“不,它們在我的心里是獨一無二的,永遠都叫‘花生米和‘玉米粒。”這讓我想起他在日記里寫的話:我既希望“花生米”和“玉米粒”早點兒變成青蛙,又害怕它們跳走,我舍不得它們。由此可見他對兩只蝌蚪的喜愛。
“大家仔細看一下,兩只蝌蚪的尾巴已經很短了。我和爸爸一起查了資料,它快要去尾成蛙了……”小馬介紹著。大家輪流湊過去,認真觀察長著四條腿的蝌蚪。
小馬接著說:“等它們變成青蛙后,我就把它們放到家里原先養巴西龜的水陸生態缸中,這樣,它們的活動空間更大,有助于它們健康成長。”小馬為“花生米”和“玉米粒”考慮得這么周全,做了這么多準備,大家都有些敬佩他。
“青蛙捕食的時候,我會在班級微信群直播,屆時請大家收看!”小馬說,“當然,我更歡迎大家來我家里現場參觀!”他熱情地向大家發出邀請。
大家紛紛化身為“花生米”和“玉米粒”的“粉絲”,每天都有學生問它們的“變身”進度。
終于,在五月下旬,蝌蚪順利“變身”成青蛙,小馬在爸爸的幫助下將它們移到水陸生態缸中。小馬還宣布,周六上午九點直播青蛙捕食的精彩瞬間,歡迎大家收看。
星期六上午九點,我打開班級微信群,發現小馬正在直播青蛙捕食蒼蠅的過程。視頻里,小馬說:“我剛才放了4只活蒼蠅在水陸生態缸里,結果在我調試手機的空當,蒼蠅就少了1只,剩下的時間請大家拭目以待。”
透過透明的玻璃,我清楚地看到兩只青蛙蹲伏在水旁鵝卵石壘起的平臺上,一只蒼蠅盤旋著,離兩只青蛙越來越近。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只青蛙向上一躥,舌頭一伸,又落回鵝卵石上,蒼蠅便不見了。
“好快的速度啊!奇怪,為什么另一只蒼蠅就在附近,青蛙卻不先吃掉它呢?”有學生在微信群里提問。
直到最后一只蒼蠅也被消滅了,小馬才有空回答他:“青蛙的眼睛很特別,它對運動的物體‘明察秋毫,對靜止的物體反應卻非常遲鈍。而且它的舌頭彈出速度很快,攻擊性非常強,運動的小昆蟲一旦到了它的攻擊范圍之內便很難逃脫。”
大家紛紛給小馬點贊。
周一早讀時,我把小馬叫到講臺上宣布:“針對小馬往小敏、小笛脖子里放蝌蚪的惡作劇的懲罰結束!”全班同學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
小馬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后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我應該感謝韓老師的‘懲罰,是您讓我對兩棲動物產生了興趣……”
在小馬用心養護蝌蚪的兩個多月里,不僅小蝌蚪順利變身成青蛙,而且小馬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更難得的是,小馬變得更有耐心,做事更加細心,對身邊的同學更加貼心了。此后,我經常看到小馬在日記里抒發他對已經放生的“花生米”和“玉米粒”的想念之情,他還表示將來想學生物學。
小馬的轉變讓我對“學生犯錯”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轉變——別怕學生犯錯,錯誤本身就是教育的著力點。教師要有化錯思維,努力把學生犯的錯誤變成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山東省桓臺一中附屬學校)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