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霞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以核心素養為綱,從“教育—教學”思維轉變至“課程—教學”思維,即教育從強調由外而內的“應然”轉變為由內而外的“實然”。目標是課程的靈魂,是教育評價的根本。教育目標思維范式的轉變,也將作用于教育評價。
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發展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有效性也在接受進一步考量。核心素養目標導向下的幼兒發展評價能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從根本上提高保育質量,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評價形式——打破評價的二維對立,實現評價的綜合有機滲透
幼兒發展評價是幼兒園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發現,幼兒園教師普遍認為集體活動或大型主題活動后對幼兒的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更有效。從組織者的主導參與程度來看,這類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更受教師的重視,也因此被認為更有評價價值。而由幼兒自發或組織結構不嚴謹的活動,如一些過渡環節,教師重視程度會大打折扣,因為這些活動沒有明確的目的,缺乏組織者嚴密的思考,教師認為意義遠遠低于那些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因此,非正式評價一直不被重視。
幼兒園階段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奠基階段,就如同一顆種子的胚芽狀態,它決定了一顆種子未來發展的最大閾值。核心素養目標導向下的幼兒發展評價,應是追求幼兒發展由內而外的實然狀態,核心素養是在學習經驗持續結構化的過程中實現的。反推至幼兒的發展評價,就可以看出,針對集體活動或大型主題活動的評價,形式十分正式,基本上是以群體或小組為單位的總結性評價,評價范圍廣卻不精,真正能反映幼兒個體發展的實質性內容很少。
核心素養目標導向下的幼兒發展評價則以幼兒的行動為軌跡,經驗建構為軸心,重視語言、行為、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非正式評價,梳理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精彩瞬間,以“分述+總述”的形式總結幼兒的每一次困惑、每一點收獲以及每一次發展,將對幼兒的每一次發展評價反作用于幼兒接下來的每一次發展上。
評價內容——從三維“知情行”的考查到“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培養
幼兒園教育的對象是3~6歲的學齡前兒童,教育對象年齡的特殊性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結構的特殊性。與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幼兒園階段的課程主要是綜合性課程,包含五大領域,即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幼兒的評價分為領域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其中領域性評價在每學期的期中開展,每次選定五大領域中的一個領域,因此,領域性評價又名期中評價;綜合性評價包含五大領域的評價,在學期末開展,故綜合性評價又稱期末評價。無論是單領域的期中評價還是全領域的期末評價,從評價的內容來看,都包含認知、技能和情感,且評價的重點在于考查幼兒對本學期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多以再認或者再現的形式完成。
核心素養理念從多元能力出發,著眼于主體學習方式的培育,引導兒童修得普適的、超境脈的學習方式,借以形成能夠主動地應對國際化與信息化的社會變化的新型能力。核心素養理念不僅注重知識的重要性,而且注重境脈的重要性;不僅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且注重高階思維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養成。由此可見,核心素養目標導向下的幼兒教育應是知識、境脈雙管齊下的教育,獲取知識只是為教育打基礎,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以及獲得運用知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質追求。細化到幼兒園階段,我們便會發現,考量幼兒知識量的評價無論是對于幼兒或是對于課程本身,都無任何實質價值。
因此,幼兒發展評價應是動態的、富有創造性的行為。對每一名幼兒的評價一定是隨著幼兒自身發展逐步形成的,評價的時間、空間都是自由的,不被限制的。幼兒發展得好或者不好,也不是由幼兒具體能講幾個故事、數出不同物體的數量來決定的,而是由幼兒與身邊的人和事物互動交往的過程中能否主動發現問題,并在遇到問題后能否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實現經驗提升等決定的。
評價主體——從教師“稱霸”到四方合力的“評價共同體”
雖然在開展幼兒發展評價的過程中,我們一直鼓勵幼兒家長和幼兒參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家長和幼兒占比較小。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幼兒發展評價對于評價主體有一定的專業要求,家長雖然熟悉幼兒的成長點滴,但大部分家長缺乏專業的評價知識,不知道評價什么,怎么評價,以及為什么要評價。其次,教師自身雖然具備一定的評價專業知識,但不知道如何教授家長了解甚至掌握相關知識。最后,雖然強調幼兒是學習發展的主體,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仍未落實。
核心素養理念強調人與社會的關系。將評價的主體由教師變更為教師、家長、幼兒以及同伴,為家長、幼兒以及幼兒同伴提供了良好的循環交往機會,提升了四者的合作參與能力。四方合力的評價共同體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評價壓力,更重要的是使幼兒發展評價更多元、更客觀,讓評價能真正地促進幼兒發展。除此之外,評價共同體的建立和有效維持也可以增進幼兒與同伴之間的親密關系,提升家園合作的效率,增強教師教育評價的專業能力。
評價手段——幼兒成長檔案冊的制作從材料堆集到“證據”收集
目前幼兒園開展幼兒發展評價的載體主要是幼兒成長檔案冊和幼兒發展觀察評價表。從幼兒成長檔案冊的制作過程可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幼兒成長檔案冊多以照片的形式記錄幼兒的成長軌跡,缺乏實質的內容分析,檔案冊的作用僅限于紀念;其次,教師依舊是幼兒成長檔案冊制作的主力軍,幼兒和家長、同伴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檔案冊中的記錄素材多是幼兒的在園生活,缺少家長、同伴以及幼兒自身的相關素材表達;最后,幼兒檔案冊中收集的記錄也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表達,缺少家長、同伴以及幼兒的想法,內容沒有連續性、多樣性、典型性,未發揮幼兒成長檔案冊的評價作用。
核心素養的價值定位之一便是“促進自我認同”。因此,無論是幼兒成長檔案冊還是幼兒發展觀察評價表,都應秉承“看見每一名幼兒,支持每一次發展”的理念,一人一檔,讓評價落實到個體。此外,還應注重過程,突出幼兒發展的連續性。收集并投入個人成長檔案中的材料,一定是來源于幼兒一日生活各個方面的發展“證據”,是動態且持續的。建檔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對話的主體可以是教師與幼兒、家長與教師、幼兒與家長、幼兒與同伴、幼兒與自己,等等。在不同主體、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對話中,幼兒不斷認識自我、欣賞自我、認同自我。教師也會在此過程中不斷優化教育理念,優化課程,優化幼兒的發展評價。
核心素養目標導向下的幼兒發展評價,其核心是從實踐和反思層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習得必備的品格與習慣,具備適應小學乃至往后生活的關鍵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將軍山幼兒園)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