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龍,袁靜雯,金喆洙
(韓國國立釜慶大學 海洋融合設計工學學科 設計工學,韓國 釜山 48513)
船舶是通過導航系統進行任務執行以及實時航行路線的確定[1]。船舶導航系統提供船舶位置、航向、航速、水平以及方位基準等相關數據,主要由導航系統、定位設備等多個部分組成[2],通過各個部分之間的協作和運行,實現船舶的航行計劃。由于海上環境多變且復雜程度較高[3],海上船舶數量較多,對船舶實時導航效果造成一定影響,導致其航行情況發生不同程度的偏差[4],導航結果的可視化效果不理想。此外,海上交通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對于智慧導航的需求也不斷提升。羅春艷等[5]為實現船舶自主導航,以水面環境信息為基礎,以獲取最優路徑為核心,完成船舶航行導航路徑規劃。該方法在應用過程中,能夠精準完成導航路徑的規劃,但是無法實現導航結果的可視化交互。張莉等[6]為實現船舶精準導航,通過仿真模型對船舶的航行位姿和位置進行仿真模擬,實現導航系統的建模,保證船舶導航的可靠性。但是該系統在應用過程中,對于海量導航信息的處理效率較低。
人機交互技術是以計算機等輸入和輸出設備為依據,完成計算機和人之間的交互,該交互結果可以是二維圖形交互或者三維圖形交互等,并且該交互結果具有較好的視覺渲染效果,可全面呈現交互內容[7]。本文結合船舶導航存在的問題以及實時導航的需求,設計基于人機交互技術的船舶實時導航系統。
為實現船舶智慧實時導航,降低環境或者天氣等因素對于導航效果的影響,并全面、可靠呈現船舶導航結果,設計基于人機交互技術的船舶實時導航系統,通過該系統完成船舶智慧導航,并生成海上地圖,呈現導航結果。系統整體分為3 個模塊,分別為信息集成模塊、導航管理模塊以及人機交互模塊。信息集成模塊依據衛星、GPS 接收器、傳感器以及紙質海圖導入等,獲取船舶的實時航行狀態以及海圖信息等,通過工業控制總線PC104 的嵌入式計算機完成上述信息的綜合處理后,經由網絡接口將信息傳送至導航管理模塊中。該模塊主要依據GPS 和捷聯慣導系統(SINS)系統完成船舶智慧導航,并且可完成船舶航行相關信息的查詢;查詢結果通過人機交互模塊進行可視化交互。人機交互模塊主要通過Web 構建交互模塊,并且進行交互結果的渲染。此外,該模塊在進行人機交互時,可控制可視化的視圖角度,通過色彩顯示屏呈現交互可視化結果。系統的整體架構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人機交互技術的船舶實時導航系統架構Fig. 1 Architecture of a real-time navigation system for ships based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信息集成模塊:主要以PC104 的嵌入式計算機為核心支撐,包含衛星、GPS 接收器、多源傳感器,紙質海圖、PC104 總線協議以及可擴展無線網卡等部分,主要作用是獲取船舶航行的相關信息,并實現信息的集成。通過協議總線將信息傳送至導航管理模塊,為船舶實時導航提供信息依據。
導航管理模塊:接收信息集成模塊傳送信息后并將其存儲在數據庫中,實現船舶導航以及船舶航行相關信息的查詢,包含船舶方位、運動軌跡、航行速度、當前實時位置以及規劃航行線路等。其中,船舶的導航是通過INS/GPS 組合導航模型完成。
人機交互模塊:主要包含視圖控制、圖層控制、彩色顯示器、Web頁面以及Node.js 技術等部分,完成船舶智慧導航結果的可視化渲染,并通過顯示屏完成人機交互。
船舶綜合導航信息的管理是實現船舶實時導航的重要依據,因此,為保證船舶實時導航效果,以PC104 的嵌入式計算機為核心構建信息集成模塊,實現綜合導航信息的集成管理,該模塊的整體結構如圖2所示。在進行船舶綜合信息管理過程中,為保證信息的安全傳輸,以PC140 總線協議作為傳輸協議,保證信息的傳輸安全性,并且設有2 個EMERALD-MM 八串口卡、串口接口協議、CAN 卡、以太網接口等,以此滿足綜合船舶導航的管理需求。

圖2 信息集成模塊結構Fig. 2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odule structure
1.3.1 導航管理模塊結構
實現船舶的實時智慧導航是系統的核心目標,因此,導航管理模塊是系統的核心功能模塊,該模塊的整體結構如圖3 所示。該模塊以S3C2440 作為微處理器,實現電子地圖的管理以及視圖控制。同時,通過該處理器控制并調用導航管理模塊中的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內部存儲器中的信息,并將信息傳送INS/GPS 組合導航模型中,進行船舶的實時導航。

圖3 導航管理模塊結構Fig. 3 Navigation Management Module Structure
1.3.2 基于INS/GPS 的船舶導航模型
導航管理模塊為精準、有效完成船舶的實時導航,將INS 和GPS 相結合,構成INS/GPS 船舶導航模型,能夠充分利用存儲的船舶導航相關信息,有效避免導航結果發生發散現象。如果船舶的狀態變量和狀態方程分別用和x表示,兩者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F表示船舶狀態轉移矩陣;w表示導航誤差;φ表示偏航姿態角誤差; δv表示速度誤差; δp表示經緯高位置誤差;ba和bg表示位置漂移和陀螺常值漂移。
量測方程用z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式 中: δPGPS和 δVGPS均 表示 誤 差,前 者 對 應GPS 測 量位置,后者對應GPS 測量速度; δPIMU和 δVIMU均表示誤差,前者對應慣性器件積分位置,后者對應管型器件速度;v表示GPS 系統誤差,H表示GPS 系統的量測矩陣,其表達式為:
依據GPS 測量數據即可獲取狀態變量的估計結果。在此基礎上,引入Kalman 濾波算法,Kalman 濾波狀態模型公式為:
該模塊的主要作用是實現導航結果和用戶之間的可視化交互,并且在交互過程中,為保證交互效果,通過Node.js 技術進行信息渲染,最后通過 Web頁面的形式展示給用戶。該模塊整體分為:用戶交互設計功能、信息渲染功能、交互頁面加載功能。通過3 個部分的結合,實現船舶導航結果的人機交互。該模塊的整體結構如圖4 所示。

圖4 人機交互可視化技術結構Fig. 4 Structure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1)用戶交互設計功能
該功能主要完成交互界面的設計,對于交互頁面結構而言,采用分布加載的方式完成前端加載過程的設計,優化加載性能,同時設有信息容災備份功能,一旦在交互過程中,交互界面加載失敗,則可馬上進行回滾操作,保證頁面交互時的流暢性,并較少頁面加載時間。
2)信息渲染功能
信息渲染是人機交互時的重要部分,渲染主要分為2 個部分,一是前端加載渲染,另一個是局部渲染,兩者均利用Node.js 技術完成。該功能在應用過程中,可在不依賴用戶屬性的前提下,完成前端交互平臺所有信息的分流化處理,使其形成用戶操作的相關信息以及顯示信息,同時通過MongoDB 數據庫完成交互信息的維護。
3)交互頁面加載功能
該功能的主要作用是提升Web 交互頁面的加載效率、降低用戶的操作以及等待時間,實現船舶導航結果的高效展示。在該功能中引入信息緩存技術,保證網絡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的交互效果。
為驗證本文系統的應用效果,將某救援船舶作為目標,進行相關測試。該船排水量為5 564 t,功率為8500 kW,長為95 m,型寬為14.7 m,型深為7.5 m,續航能力1 500 nmile。該救援船主要用于深海救援,海域搜索范圍268 nmile。其搜索海域內存在多條海洋暗流、并且小型島嶼和暗礁數量較多,同時該海域位于多個航線的公共航信經過區域,船舶經航數量相對較多。因此,該船在作業過程中對于導航的要求較高。
使用的導航系統和傳感器相關參數如表1 所示。

表1 導航系統和傳感器相關參數Tab. 1 Navigation system and sensor related parameters
應用本文系統后,船舶在運行過程中能夠及時查詢實時導航結果,呈現船舶所在位置的經度和緯度,并且可查看船舶的實時航行速度。因此,本文系統應用效果較好,能夠完成船舶導航結果的實時查詢。
為驗證本文系統對于船舶的導航效果,獲取船舶在不同的航行距離下,偏航角、航行速度的導航誤差結果,如表2 所示。其中偏航角和航行速度的允許偏差結果分別為5.2°和0.5 m/s。依據表2 測試結果可知,隨著船舶航行距離的逐漸增加,偏航角、航行速度的導航誤差結果均在允許的標準范圍內,兩者的最大誤差分別為4.6°和0.44 m/s。

表2 偏航角、航行速度的導航誤差結果Tab. 2 Navigation error results of yaw angle and navigation speed
為進一步驗證本文系統的導航效果,獲取船舶在作業過程中的航跡導航結果,將該結果和設定航線結果進行對比,如圖5 所示??芍罕疚南到y能夠精準完成船舶作業航跡導航,并且導航結果和設定航線之間吻合程度較高,能夠保證船舶的安全航行。

圖5 船舶在作業過程中的航跡導航結果Fig. 5 Navigation results of ship's track during operation
為驗證本文系統的船舶導航人機交互效果,獲取船舶導航結果的交互結果。本文系統,能夠有效完成船舶導航結果的可視化,并呈現航向海域內的詳細情況,具有較好的人機交互效果,能夠全面呈現船舶的導航結果。
為提升船舶導航的智慧水平以及實時性,全面掌握船舶航行狀態,并實現導航結果的可視化交互,設計基于人機交互技術的船舶實時導航系統,并對該系統的應用效果展開相關測試。結果表明,該系統能夠精準掌握船舶的實時航行情況,并且能夠按照設定的航行線路精準完成船舶航行導航,全面呈現導航結果的可視化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