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飛
〔摘? ? 要〕? 幼兒總是在各式各樣的探究活動中觀察、發現事物的變化,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經驗與生活體驗,由此促進自己的身心發展。科學活動不是靜態化的直接傳授,而是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讓他們不斷深入地進行創造性的探究活動,使原本枯燥的活動變得豐富有趣,令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探究能力得到逐步積累和提升。對幼兒探究內動力的激發,有利于他們進入小學后的科學課學習。
〔關鍵詞〕? 幼小銜接;飼養活動;科學活動;探究內動力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5-0091-03
飼養活動是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活動之一,也是幼兒生活化活動中接觸生命、探索生命科學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培養幼兒的探究內動力,就是培養他們能夠驅動自己主動地完成某件事情并一直堅持下去。這也是幼小銜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幫助幼兒養成進入小學后所需擁有的學習內動力。這個內動力的形成,會讓幼兒在學習中找到興趣,找到快樂,自己能夠持續地為了這個興趣、為了這個快樂堅持下去,為其今后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的認知能力、探究能力還比較弱,探究持續性也不高。如何讓幼兒在喂食、打掃等一系列飼養活動中,激發探究內動力,逐步深入地進行探究活動,從而發展并提高其探究內動力,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
一、在飼養活動中以新奇激發幼兒的探究內動力
(一)培養幼兒的好奇心
科學始于好奇,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就是科學家。幼兒是天生的科學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地探究周圍世界,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科學探究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提升經驗、體驗樂趣、滿足自身內在成長需要的重要途徑。教師帶領幼兒散步看小羊,是由于他們無意間發現小羊“云朵”白白的身體變得臟兮兮的,肚子也變小了,屁股上還沾著黑色的便便。于是,幼兒紛紛想著小羊是不是受傷了或者生病了,他們由此產生了問題和困惑,并想通過探究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整個起源充滿了自主性與探究性。好奇是幼兒的天性,探究欲強是他們的本能,他們總是想了解自己不認識的事物。在活動中教師激活幼兒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提出問題,探討問題,是本次活動開展的前提和必備要素。發展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十分重要,因為這也是他們進入小學學習科學的起點。
(二)激發幼兒的自主性
科學活動的目標強調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目的在于讓幼兒能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師不能簡單地告訴幼兒怎么做,而應該多讓他們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允許幼兒犯錯。例如在活動中,幼兒們要給小羊“云朵”喂藥,教師就讓幼兒自己討論喂藥的形式,怎么喂,誰去喂,這些都讓他們自己解決。幼兒們通過自己討論與思考,雖然前兩次失敗了,但是在教師的鼓勵下繼續尋找辦法,最后成功地給“云朵”喂了藥。在三次喂藥的活動中,教師都沒有干預幼兒的想法和實踐,讓他們自己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中,發現真正的原因,獲得成功。這讓幼兒的自主性在活動中不斷地激發,同時發展了幼兒的探究能力。幼兒如果能在科學活動中主動探究,并在簡單的探究活動過后繼續對科學感興趣,那么對其進入小學階段時學習科學、深化研究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他們進入小學后就會嘗試更多的科學探索和挑戰。
(三)樹立幼兒的科學態度
在以往的探究活動中,主要是教師帶著幼兒學,幼兒所學都是從教師那兒聽來的、看來的。他們沒有自主探究的意識,有問題馬上問教師成了一種習慣。在新的教育觀念指引下,教師不再充當書本,而是讓幼兒直面問題、接觸問題,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和解決方法,逐漸懂得教師不是萬能的,只要自己想問題、敢嘗試,就一定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例如在此次飼養活動中,我們治好了小羊之后,幼兒們又開始提出為什么小羊會拉肚子的問題,有的幼兒說因為小羊沒有衣服和被子,有的說因為地上濕濕的食物很臟。他們根據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原有經驗進行討論和分析,盡可能考慮到導致小羊拉肚子的所有可能性,幫助小羊解決問題。因此,探究能力與幼兒的科學態度是相輔相成的,教師通過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活動,一方面將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活動變為自主、自由、愉悅、創造的探究活動,另一方面也做到依靠生活化科學活動有效地提升幼兒的探究意識,激發其內動力,提升其探究能力。
二、在飼養活動中以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究內動力
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在教學的時候必須將游戲法、活動法和討論、談話等充分結合在一起。要根據幼兒特點,創設適宜的環境,使他們能夠真正體驗研究、實驗和發現的過程,深化其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學習。
(一)以幼兒方式布置環境
陳鶴琴說過:“用兒童的雙手和思想布置的環境,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環境中的事物,也會使他們更加愛護環境。”環境不是擺設,更不能以成人的要求讓幼兒看待周圍環境。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參與環境的規劃,如幼兒在打掃羊圈之前,以集體和小組的方式商量各自的打掃任務和需要的工具,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下來。在活動中,他們根據自己的任務,用自己的方式打掃羊圈、整理羊圈,最后給“云朵”一個干凈、溫馨的家。幼兒一看到羊圈就知道這是誰鋪的稻草、那是誰掛的牌子。因此,以幼兒化的方式布置環境不僅可大大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也能讓環境變“活”,讓環境跟幼兒產生聯系,幼兒有了主人翁的成就感也懂得了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家園合作優化環境
環境創設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教師、幼兒、家庭三者之間的通力合作。要充分發揮各類人員的作用,不斷對環境進行優化,改變家長的固有思維,讓家長意識到參加此類活動對幼兒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可激發幼兒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家長的配合讓幼兒有了充分的生活體驗,讓幼兒獲得有益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這也有助于幼兒探究性能力的培養。比如他們在打掃羊圈的時候,就可讓家里有飼養家禽的爺爺奶奶一起來打掃,在打掃羊圈的過程中,幼兒會利用前期打掃的經驗告訴爺爺奶奶需要注意的地方,增強自己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時,爺爺奶奶也會指出幼兒在打掃中的不足,指導他們正確又便捷的方法,幼兒接受指導后會更加激發熱情,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下次打掃活動中去。因此,環境的創設不僅僅是教師或幼兒單方面的責任,幼兒園、教師、家庭三者缺一不可:幼兒園負責場地、環境的提供;教師負責統籌、引導;幼兒負責發揮、創造;家長負責配合、支持,讓幼兒成為真正的主人,激發幼兒的探究內動力。
(三)積累經驗改造環境
幼兒對事物的認知受其固有經驗的影響,他們在探究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看似不合邏輯的想法在幼兒身上是合理的,因此我們要讓幼兒不斷積累新經驗,促進幼兒新經驗的發展和認知的提高。還是以打掃羊圈為例,幼兒一開始沒有規劃,不知道運用什么工具去合理地打掃,他們在一次次的探究和實踐操作中,不斷積累新的經驗,一次次地完善打掃的計劃和安排,最后形成了有益的打掃羊圈的新經驗,讓羊圈的環境越來越干凈整潔。因此,營造環境要從幼兒活動的實際需求出發,讓幼兒充分地進入環境、觸摸環境、改造環境。環境中的一切事物都能被幼兒利用,讓他們充分體驗環境帶來的感受,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不斷用各種方法加以解決,以此激發幼兒新的探究欲望。
三、在飼養活動中以“銜接”激發幼兒的探究內動力
在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科學活動中,為了保障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幼小銜接。在實踐中開展科學探索活動,不僅要考慮到幼兒的認知特征,而且要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發育規律。
(一)親身體驗,實際操作
《六位教育家》這本書中描述了陳鶴琴先生的“17條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其中的一條教學原則就是: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就讓他自己想,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就讓他自己做。幼兒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才能逐步培養并且提升,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活動最重要的便是使幼兒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積累重要的經驗,爭取在一次次失敗與總結失敗的原因中切實提升自己的探究內動力。在飼養小羊“云朵”的活動中,給小羊稱體重、喂藥、打掃羊圈等活動,幼兒都是在親身體驗著與小羊的關系,用自己的方式身體力行地進行實踐。因此,教師不要盲目地替代幼兒,而要真誠地詢問、耐心地傾聽和觀察,了解幼兒的真實意圖,恰到好處地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究、發現和實踐,進而使幼兒產生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想法和做法,切實通過實踐提升探究能力。
(二)大膽提問,動手驗證
科學活動不再是專門上一節科學活動課或者是做一個科學小實驗,而是一種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探究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學探究活動應該著力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觀察并發現其中的變化,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探究的契機,讓他們知道科學就在身邊,通過重視和豐富探究的內在需求,獲得有益經驗,為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在討論如何給小羊“云朵”喂藥的時候,幼兒們就大膽地提出設想,有的認為直接把藥塞進小羊嘴里,有的認為需要融化在水里喂,有的則覺得應該包裹在菜葉里喂。于是他們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由此便將實際生活與科學探究活動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一方面,幼兒進行科學探究與實踐需要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以自己先前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為指導;另一方面,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獲得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也可以指導其在實踐生活中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的科學探究思維與能力,由此真正做到依靠生活化的科學游戲與活動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多元記錄,積累經驗
每個年齡段幼兒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小班是具體形象思維,大班則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思維,這決定了教師要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提供不同結構的操作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與探究。因此,教師也要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提供不同的記錄工具、材料與方法。此次飼養活動發生的年齡段是中班,中班幼兒的特點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能逐漸認識和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簡單關系。比如在統計需要的打掃工具的記錄上,幼兒在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可以不要看著實物就能畫出工具的大概樣子。所以,教師在引導幼兒認識科學、表達科學的過程中,在符合相應年齡段的前提下,應選擇從繪畫記錄入手,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自己的繪畫作品、符號記錄自己觀察到的事物與現象。
基于以上這些思考,筆者認為,在帶領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把直接灌輸的方式變成讓幼兒依靠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習得知識。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園教師還應為幼兒創設具有科學氣息的自主探究的環境氛圍,提供易于激發幼兒探究興趣的材料,制定合理的科學教育內容和銜接目標,在開展教育活動的時候必須使用科學的教育方式。為了保障幼小銜接的有效性,還必須提升家長的重視程度,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激發幼兒自主探究內動力,為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和發展打造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姚曉真.科學教育活動中促進幼兒自主探究策略研究[J].南北橋,2019(21).
[2]虞永平.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利用的問題和思路[J].早期教育,2021(3):4-7.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