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娟娟 劉雪強
〔摘? ? 要〕? 減負是當前國家的重要政策,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及課程改革的推進,數學教學理念不斷更新,作業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能力的培養。而分層評價作業則有助于實現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基于此,本文以“雙減”政策為背景,深入分析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和分層評價策略。
〔關鍵詞〕? “雙減”政策;作業設計;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5-0028-03
在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都在努力推動政策的落實。然而,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和有效的評價措施,部分地區和學校仍存在“雙減”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因此,如何通過合理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成為當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出現的問題
(一)作業量失衡
小學數學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學可以與其他學科連接,數學的學習也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一般都會注重作業量,并以作業量為參考標準,認為作業量大,學生的數學水平就會提高。這使小學生數學的作業量失衡。學生在巨大的作業壓力下,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在開始做作業時,學生的字跡還比較工整,但寫作業時間越長,不僅字跡越發潦草,作業的準確度也越來越低。學生不僅會產生倦怠,甚至會出現負面情緒。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會影響其身心健康。
(二)作業形式單一
目前小學數學作業大多是以課后練習題或者練習冊為主。雖然練習冊中的習題多,但練習冊中的知識點相對來說較為固定,形式也比較單一。這也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熱情低,興趣也低。學生完成作業只是一種機械化的過程,缺少主動探索,作業質量的差別也比較大。這樣不僅會削減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限制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作業難度失衡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大多是籠統地布置,沒有考慮到學生能力、家庭環境等因素,忽略了學生在認知和理解上存在的差異性。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吸收和理解。完成作業對學生來說就是完成任務,而不是鞏固知識。“一刀切”地布置作業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
(四)作業評價形式單一
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的過程中,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作業的正確率,往往認為,正確率高就是作業完成得好,相反,就是作業完成得差。這樣的評價模式過于單一化和形式化,無法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閃光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使學生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優化作業設計和分層評價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布置的題目過難,不僅會打擊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他們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學習成績。相反,如果布置一些較容易的問題,則能調動起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由于每個學生在知識掌握上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以促進全體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發展創新意識和能力,進而提高整個班級乃至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二、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
(一)優化設計作業量
繁重的家庭作業,不僅會對學生形成嚴重的學習壓力,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身體疲勞并且心理壓力大。控制好作業量是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設計的首要目標。在實際的設計中,教師要嚴格控制好數學作業的數量,使作業可以達到鞏固和復習的目的。而控制作業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分層設計作業的方式。實施分層布置作業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測試,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有一定的掌握,并初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態度。然后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能力較差、基礎能力一般以及基礎能力牢固。將學生分好學習小組之后,對于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設計要有不同的設計思想。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設計作業的思想主要是對其進行鼓勵,以推動學生學習;對于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設計思想主要是多練習,以穩固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思想主要是綜合提升,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例如,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作業設計中,十道課后練習題,層次低的學生可以做十道題目,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可以做八道題目,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可以做五道。這樣合理控制作業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少量作業的刺激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也會得以提升。同時在設計作業時,不僅可以減少作業量,也可以對作業難度進行分層。例如,基礎差的學生,作業可以設計為完成10以內的退位減法;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完成20以內的退位減法;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嘗試更大數目的退位減法。低層次的學生也可以嘗試中等層次的作業,中等層次的學生也可嘗試高層次的作業。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使學生不再產生畏難心理。
(二)優化設計實踐作業
傳統的作業設計中,教師主要強調書面作業,而忽略了實踐作業。開展實踐作業可以使學生學會運用基礎知識,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實踐作業可以帶動學生將知識從書本延伸到課外,將抽象的知識內容具體化。在具體的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基于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實踐操作類的作業,使學生可以在切身的動手體驗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跟著家長到超市購物,用現金付款,并將購物的內容和找回的零錢記錄下來。這樣學生可以在實際的購物體驗中,通過用現金付款并計算應找回多少錢,進而掌握小數的加減法運算。這樣的作業設計方式,相比于刻板的書面作業,更加靈活,也可以在實踐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實際,并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三)優化設計生活作業
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是科學這一學科的核心,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也要從生活出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內容,使作業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符,同時也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通過這樣的作業形式,可以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學生也可以在數學中學會認識生活。例如,在《認識鐘表》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自己的一天,如,七時起床,七時半吃早飯,等等。通過具體的記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鐘表的概念,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時間概念的認識。在記錄完成后,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一天。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也可以在展示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作業任務中去,同時也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
三、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評價
(一)確定分層評價標準
在以往固有的作業評價中,教師評價的標準是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也就是對與錯的情況。在這樣的評價方式中,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只將結果作為評價標準,而忽略了學生在過程中的發展。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就抹殺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能有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很認真,但因為自身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較低,就被判定作業完成得不好。這樣過于片面的評價會限制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以對錯為評價標準,而否定學生的努力。學生在認真努力地完成作業之后,得到的評價內容是批評性和否定性的,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會受到嚴重打擊。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而且在性格態度的養成中,也會缺少自信心。對此,在評價學生的課后作業時,教師應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設置評價標準。例如,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教師的評價要側重于學生的進步以及認真程度,以此為標準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自信,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設置分層評價模式
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也是教師教學質量的反饋。在綜合評價學生作業的過程中,也要對評價模式進行分層設置。教師有效的評價也可以正確地指導學生進步,以更積極的熱情參與到學習中。但在評價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存在的差異,不能“一刀切”地進行評價,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評價活動,進而形成一個全面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教師也可以準確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將評價的作用和意義充分發揮出來,而不是將評價停留在對與錯的表面內容上。教師可以將評價的模式分為兩個方面,即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前者主要是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后者主要是對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進而幫助學生改善學習中的不足,使其在日后的學習中有更好的表現。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既可以對學生的階段性進步進行肯定,又可以使學生的綜合性得到肯定。分層評價的模式在評價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三)開展鼓勵性評價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沒有重視評價的意義。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優化設計作業,相應地,在評價中也要改變固有的觀念和思維,用鼓勵性的評價代替批評教育式的評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鼓勵性的詞語綜合評價學生的表現,并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小學生的心理處于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更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因此,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作業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有更大進步。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對于學生在作業中的進步和努力,教師要給予重視,對學生各方面的進步都不能輕視。例如,對于低層次的學生,即使是這次和上次相比,只多做對了一道題目,教師也要對其進行鼓勵和贊賞。同時,在評價中,教師要將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相結合,不僅以作業結果作為評價的基礎,也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等各方面素質進行綜合評價。這樣有助于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綜上所述,基于“雙減”政策的標準和要求,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設計,以分層評價策略為基礎,構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數學作業體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基于雙減政策下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優化設計和評價策略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號GS〔2021〕GHBZX231】
參考文獻
[1]唐妮.“雙減”政策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96-98.
[2]吳純.試論“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2):85-87.
[3]季文娟.落實減負增效科學開展小學數學分層評價教學[J].小學生(中旬刊),2022(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