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芬
摘要:課標是教材的指南,教材是課標的具體呈現,課堂是教材的劇場,教師就是教材的導演.能否把教材知識簡約地傳遞給學生,使之通俗易懂,融會貫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材知識的要點之處、在學生的疑難之處、在學生的迷津之處、在知識的延伸之處下功夫,去掉教材的“包裝”,呈現其精華,使教材知識傳遞更簡約.
關鍵詞:課標;研讀教材;核心素養
課標是數學教材編寫的依據,更是我們教師傳授、拓寬知識的依據.課本不可能把課標內容面面俱到、細致入微地表達出來,它只是為教師提供基本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數學教師認真閱讀教材,獨立思考,不僅要把教材知識簡約地傳授給學生,還要把課本沒有表達盡的意思簡約地表達出來.筆者最近有幸拜讀了吳建東、楊昌義、平璇瑩、王忠等老師的文章,普遍重視對教材的簡約使用,讓人受益匪淺.現以初中數學教材為例,談談自己是如何簡約地使用教材的.
1用數形結合法,抓關鍵點
學生學習過正比例函數后,了解了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畫法及其性質,接著學習一次函數,對于一次函數的認識就可以用類比的方法研究其圖象及性質,學生通過描點畫圖,對一次函數的圖象的形狀獲得了感性認識.通過觀察與比較,再讓學生體驗到k、b對圖象位置的影響.下文分圖象和性質兩部分來進行討論.
課標要求:對于一次函數圖象,初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正確規范地畫出圖象.
教材呈現:先取兩坐標軸上特殊兩點作圖法作出函數y=2x+4和y=-3/2x-3的圖象,然后讓學生比較兩個一次函數的圖象,問學生有什么發現.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從左向右看,函數y=2x+4的圖象是上升的,而函數y=-3/2x-3的圖象是下降的.在此基礎上呈現了一次函數的性質.
函數是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刻畫數量關系的,這就注定了它要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解決,才能使知識點呈現更簡約.在有關函數的傳統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手工繪圖“列表一描點一連線”,但手工繪圖不精確、速度慢.我充分利用“幾何畫板”快速直觀地顯示一次函數的形成和變化過程,克服手工繪圖的弊端.教師或者學生任意拖動圖形、觀察圖形、猜測和驗證結論,學生對一次函數圖象和性質,就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幾何圖形印象,從而有助于他們對數學的學習和理解.
學生在觀察圖象變化過程中,發現畫一次函數的關鍵要素就是解決好k、b符號的問題,只要這兩個要素解決了,圖象就出來了.課上先讓學生注意觀察兩個圖象中的k、b的符號,看它們的圖象所經過的象限,再把觀察得到的結論進行比較.這樣重點引導學生認識k、b對圖象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系,了解到圖象中的k、b的符號就能解決圖象經過的象限問題.讓學生體驗“兩點法”的簡約畫圖方法的道理.
課標要求:對于一次函數性質,《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這樣要求的:能根據一次函數的圖象和表達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時,圖象的變化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從它的圖象上和解析式上能夠看懂的性質.
教材呈現:教材在用“五點法”“兩點法”作圖后,直接從它的圖象上看出一次函數的性質:一次函數y=kx+b中,如果k>0,那么函數值y隨自變量x增大而增大;如果k<0,那么函數值y隨自變量x增大而減小.
應當從坐標的數量上研究一次函數的性質.
當k>0時,在x軸上任取兩點x1、x2,過x1作x軸的垂線交直線于一點,過該點再作y軸的垂線,交y軸于y1;過x2作x軸的垂線交直線于一點,過該點再作y軸的垂線,交y軸于y2;然后利用幾何畫板,拖動鼠標,學生很容易從動態圖象上直觀看出x1<x2,y1<y2;x2>x1,y2>y1.
從而讓學生說出結論:如果k>0,那么函數值y隨自變量x增大而增大,y隨自變量x減小而減小;這樣就補充了課本中一次函數的性質沒有說完的話,這樣處理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用平移測量法,突破難點
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課.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上安排,是對類比的學習方法的進一步加強與鞏固,是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互相交流、 自主探索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本節課我采用了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同伴互助和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歸納抽象出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
課標要求:對于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對數學課本中閱讀材料的閱讀和理解.”有怎樣的閱讀就會有怎樣的理解,所以教學時不僅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把教材中沒表達出來或沒表達好的話表達出來.
教材呈現:出示5種圓與圓之間的位置關系圖例,讓學生觀察,就直接得出5種數量關系.但這種呈現很不好,太粗放了,圓與圓相交時圓心距與兩圓半徑數量關系,絕不是觀察所能得出的,這是學生的疑難之處,怎么能一言帶過?所以有必要在學生的難點之處下功夫.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平移測量法.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透明塑料圓片,兩枚大頭針,刻度尺等.讓同桌同學互相配合,把兩個塑料片由遠及近平移,觀察有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并用刻度尺測量兩圓不同位置時的半徑和、差與它們的圓心距之間的大小關系,把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讓學生先用語言描述兩圓位置關系,然后集體訂正,直至概念清晰,教師再把準確的結論展示出來.
3用歸納總結法,揭示規律
在《對稱圖形——圓》這章中,很多學生對關于切線的證明題感到迷茫,不知道哪個輔助線是連接,哪個輔助線是作垂線,所以教學時在學生理解問題的迷津之處、知識點需要延伸之處下功夫.
教材呈現:在研究過切線定義長和切線性質后,例2沒有出現輔助線,直接讓學生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例3只反映“連接”這樣的輔助線,沒有反映
過圓心作垂線這樣的輔助線,而教材中的兩個習題就能很好地反映這兩條輔助線的應用.
(1) 如圖,AB是⊙O的直徑,AC是⊙O的弦,過點C的切線交AB的延長線于點D,若∠D=30°,求∠A的度數.
(2) 如圖,P是∠BAC的平分線上一點,PD⊥AC,垂足為D,AB與以點P為圓心,PD為半徑的圓相切嗎?為什么?
講完這兩題,再讓學生進行對比,總結出關于證圓切線輔助線兩種常見作法:
(1) 已知切線和切點,連接圓心和切點,可以得到垂直.
(2) 要證直線是切線,過圓心作垂線,再證垂線是半徑.
在圓部分練習中,這類題很多,教師只有把這兩種輔助線作法明確告訴學生,學生才能再遇到這種題目時,不會混淆,才能明明白白地正確解題.
4結束語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標,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靈活地使用教材,思考如何去繁就簡、簡約到什么程度,才能降低學生新認知的門檻,才能把最簡約的新知識呈現給學生,讓中差生都能聽得懂、學得會,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宗信. 利用《幾何畫板》探究一次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的實驗設計與思考[J].中國數學教育,2012(5),44-48.
[2] 楊昌義.精心研究教材,穩步提升教學[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刊, 2015(10):61-63.
[3] 劉岳.初中數學簡約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5(9):41-44.
[4] 余闖,段存仙,王源昌.義務教育數學新舊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數學之友,2022,36(20):2-4.
[5] 曹芝雯,湯強.高中數學教材中同一數學史料呈現方式研究[J].數學之友,2022,36(20):5-6.
[6] 劉姣.重視新舊教材對比,深挖章首語設計內涵[J].數學之友,2022,36(19):8-10.
[7] 盧香竹.中學 生數學教科書使用傾向研究[J].數學之友,2022,36(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