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秀
摘要:通過對2020年中考數學綜合題評析,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中考數學復習要立足教材、夯實基礎,培養用數學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語言表達和交流問題的習慣,進而切實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考數學;命題;課堂教學
二次函數的綜合題是中考的重點和難點,在知識網絡交匯處命題,有利于深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兼顧基礎、循序漸進、拾級而上. “基礎性、綜合性”是歷年中考的一個命題熱點,因此,教師要吃透學情、掌握考情,學會立足教材,拾級而上,逐步引導學生達到中考能力要求的制高點,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勝.如何幫助學生分析、解決這類問題,是初中數學教師應著重關心的問題.
1試題呈現
縱觀全國各地中考數學試題,最后一道大題都是與二次函數相關的綜合題,知識容量大、思維方法靈活,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高,具備一定的選拔和區分功能.
0例1(2020年甘肅省定西市中考數學試卷第28題)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bx-2交x軸于A,B兩點,交y軸于點C,且OA=2OC=8OB.點P是第三象限內拋物線上的一動點.
(1) 求此拋物線的表達式;
(2) 若PC∥AB求點P的坐標;
(3) 連接AC,求△PAC面積的最大值及此時點P的坐標.0
2導問結合,分析探究
2.1回歸教材,發揮源題的基礎效力
立足教材是中考命題的一個原則,所以第(1)問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相對穩定.教學中教師要追根溯源,回歸教材,尋找豐富的源題,給學生一個“鮮活”事例,教學中先讓學生翻開《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39頁探究題、第40頁練習第2題、第41頁習題22.1第10(1)—(4)題、第11題等等,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對學生解答本題有了著力點,然后對照本中考題引導學生再探究.
教師:如何求出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學生解答信心倍增,爭先恐后,報出答案.
學生1:題目給出二次函數的解析式y=ax2+bx-2,現用待定系數法求解.
教師:是的,但注意解析式有幾個未知字母,就需要幾個獨立的點代入,才能求解,函數解析式的確定,往往需要根據已知條件列方程(組)解決.運算時力求準確無誤,確保后繼問題解答的正確性.
教學中夯實基礎,建立一個牢固的知識網絡、靈活的思維方法,面對較復雜的綜合題,能發揮克難攻堅效力.
2.2認清載體和“鑲嵌”三角形,抓住關鍵
在教材內容基礎上與平面幾何知識交匯融合,選材上以拋物線為載體,鑲嵌具有一定幾何條件“內接三角形”,然后求點的坐標,考查坐標法,滲透一些解析幾何思想.
教師:若PC∥AB,如何確定點P的坐標?
學生2:因為拋物線恒過點C(0,-2),又因為PC∥AB,所以直線PC的表達式為y=-2.
學生3:點P的坐標就是直線PC與拋物線y=x2+72x-2的交點.
學生4:只需將y=-2代入拋物線的表達式,即-2=x2+72x-2,求解即可.
教師:三位同學回答得很好!解題思路自然,運算也正確,銜接無縫.請同學們繼續思考:如何求這種情況下△PAC的面積?
學生5:因為△PAC一邊的長為PC=0--72=72,其高OC=2,所以S△=12PC·OC=72.
教師:這位同學對幾何圖形觀察得很對,能夠感知三角形組成元素,找到了三角形的底邊和高.
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中考壓軸題,不出例外的話,一方面可將幾何圖形的性質運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另一方面解答某些代數問題又可借助幾何直觀.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從題干中抓住要素,從直觀圖形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化難為易不在是遙不可及的事.
2.3拾級而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教師:如果P是第三象限內拋物線上的一動點,那么△PAC是一般的三角形,現在如何求△PAC的面積?
學生6:沒有直接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條件時,可以采用分割法.
教師:太好了,曲徑通幽,實現了解題目標.請問:如何分割?
學生7:過點P作x軸的垂線,垂足為D,交線段AC于點E;過C作CM⊥PE,M為垂足.
教師:是這樣,這個過程結合求解目標,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8:把一個三角分割為兩個三角形△APE和△CPE,它們有同底PE和不同的高.
學生9:S△PAC=S△APE+S△PEC=12PE·AD+12PE·MC=12PE·AO.
教師:棒極了!求解三角形的面積設法把它分割為兩個三角形,發現同底不同高的三角形的高竟然可以轉化AD+CM=AD+DO=AO.想一想:如何求線段PE的長?
學生10:由于P、E分別是直線PA與拋物線、直線AC和直線PE的交點,又PD⊥x軸,所以將x=m分別代入y=x2+72x-2和AC的表達式中就得到P,E兩點的直角坐標.
教師:直線AC的表達式如何求?
學生11:設直線AC的表達式為y=kx-2(k≠0).把A(-4,0)代入可得k=-12,所以直線AC的表達式為y=-12x-2.
學生12:設點P(m,m2+72m-2)(-4 學生13:點Em,-12m-2. 教師:緊緊抓住學生9給出的面積公式中,布列面積S關于變量m的二次函數. 學生15:S△PAC=12×(-m2-4m)×4=-2m2-8m=-2(m+2)2+8. 教師:很好!數形結合,求解三角形面積,化歸轉化是關鍵.思維受阻是因為化歸轉化方向不對或方法不當,考查目標最終落在對二次函數的最值上. 3真題解析 0解析:(1) 由y=ax2+bx-2可得點C(0,-2). 因為OA=2OC=8OB,所以A(-4,0),B12,0,把A,B兩點的坐標代入y=ax2+bx-2得a=1,b=7/2,所以拋物線的表達式為y=x2+7/2x-2. (2) 因為PC∥AB,C(0,-2),所以點P的縱坐標為-2,則-2=x2+72x-2,解得x1=-7/2,x2=0(舍),故P-72,-2. (3) 設直線AC的表達式為y=kx-2(k≠0),把A(-4,0)代入可得k=-12,所以直線AC的表達式為y=-12x-2. 如圖2,過點P作x軸的垂線,垂足為D,交線段AC于點E;過C作CM⊥PE,M為垂足. 設點P(m,m2+7/2m-2)(-4 于是,PE=PD-ED=-m2-4m, 所以,S△PAC=S△APE+S△PEC=12PE·AD+12PE·MC=12PE·AO=12×(-m2-4m)×4=-2m2-8m=-2(m+2)2+8, 所以當m=-2時,(S△PAC)max=8. 此時m2+7/2m-2=(-2)2+7/2×(-2)-2=-5,故點P(-2,-5). 0評注:本題第(1)利用待定系數法可求,其實質是利用已知點A,B布列關于系數a,b的方程組,求解方程組即可.第(2)問當PC∥AB,暗含點P的縱坐標是-2,列方程-2=x2+7/2x-2求解即可;第(3)問是二次函數與幾何最值、動態問題.用分割方法列出面積是點P的橫坐標m函數是關鍵,其次才是熟練掌握二次函數和一次函數的性質,注意利用數形結合思想進行解題. 另外還可以C作CD∥AB,交AP于G,再過P,G作y軸的平行線,交CD于H,GN⊥x軸,垂足為N.這樣同樣將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分割為兩個三角形面積之和,思路通暢,但運算繁瑣,不作介紹. 4反思體悟 在知識網絡的交匯處精心設計考題,將知識、能力與素質融為一體.中考命題必須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命題理念及依據,充分落實課程目標,確保復習方向.命題要有利于“教與學”的規律,所以回歸教材,在教材原題上精心設計;同時突出了升學考試的選拔甄別功能,命題要體現出探究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因此,教學中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吃透學情、考情,設計合理問題梯度,深入剖析,澄清概念,保證絕大多數學生受益;要學會運用知識之間的交叉、滲透和組合.如上述考題,講完后不再就題論題,進行一題多變,我們可以再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在解決復雜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可遷移的正確方法、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現認知結構的再攀升. 解答這樣綜合題時,要善于將較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子問題,各個擊破,注重通性通法;激發興趣,在打開學生“邏輯通道”上換位思考,緩慢經歷思維的縝密性,有足夠的時間消化,才能消除學生對壓軸題的畏懼感,攻難克艱,最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