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楹
【摘? ?要】5G時代,信息傳播有更快的傳輸速度、更廣的信息范圍和更強的傳播能力,充分促進了人們的個性化表達,模糊表情包則以網絡文化發展初期的表征,掀起了一場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復古潮。本文通過文本分析、網絡民族志、深度訪談等方法,從技術、心理、社會等方面探索模糊表情包的建構機制,分析這種亞文化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及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并提出針對性建議,旨在增強主流文化的生命力、促進主流價值觀引導下多元文化間的互動共生。
【關鍵詞】模糊表情包;亞文化;文本分析;社會動因;建構機制
早在20世紀40年代,通過另類符號挑戰主流文化的“亞文化”便受到學界關注,而后芝加哥學派的“越軌亞文化”和伯明翰學派的“儀式抵抗”基于主流文化視角,探討主流文化與亞文化間的“抵抗”“風格”與“收編”。至20世紀90年代,從后現代語境觀察的學者們,認為亞文化的“階級”“種族”色彩弱化,后亞文化實踐空間趨于短暫、流動、碎片狀態。
隨著21世紀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線上互動逐漸普及且成為現代社交的重要方式,根植于互聯網的青年亞文化現象也不斷涌現,如“喪文化”“佛系文化”“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等,表情包作為線上社交的代表性工具元素,也經歷了“抽象表情符號——emoji——表情包”的階梯式亞文化審美演變。在清晰表情包逐漸被主流文化“收編”的同時,社交媒體中不時出現“結塊”或變色的“模糊”表情包,這種模糊畫質一般是由于多次壓縮或轉存所致,反倒成為了該表情包受歡迎且經受了歲月考驗的標志。
一、“電子包漿”中重構的技術邏輯
“包漿”本是文玩界的專有詞,是指文玩表面的氧化層,隨著保存時間變長或人體油脂經年累月的撫摩浸潤,質感變厚,呈現特殊光澤。“電子包漿”借用此概念,指經互聯網多次傳播后質感變得模糊的圖片,主要有色彩失真、低像素兩種表現形式。前者主要是囿于早期安卓手機系統的技術限制,在保證壓縮圖片的執行速度時只能犧牲精度,圖片經反復壓縮后便會發綠、發暗。此時,表情包文化興起,百度貼吧中“斗圖”成為潮流,“綠到發糊”是表情包受歡迎程度的直觀體現。另一種是受平臺的壓縮算法影響,圖片的清晰度隨轉存次數增多而下降,再加上密密麻麻的水印,圖片的畫質自然變差。
2016年安卓7.0系統推出后,表情包發綠、發暗的技術轉換問題得到解決,畫質壓縮問題也得到極大改善,但時至今日,仍有一眾網友對模糊表情包樂此不疲。還出現了“文玩包漿液”般的電子包漿工具,如“賽博包漿虛擬器”,通過圖片綠化、虛擬水印、噪點、對比度與亮度調整、波普重復、像素不對齊等加工處理,能夠滿足網友自行制作模糊表情包的需求。
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認為,當社會中技術進化的速度超越了文化進化的速度,便會發生“文化與技術的分離”,個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技術不適與焦慮情緒。在高速變遷的當代環境下,信息以各種形式對人進行沖擊,線下隨處可見的廣告牌、琳瑯滿目的書籍、更新迭代越來越快的電子產品……這個時代用“信息爆炸”來形容毫不為過,但冗余的信息并不能使人增益,可能還會干擾人們判斷與決策,碎片化的內容供給模式更是反向侵蝕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因此,模糊的表情包,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去信息化”,證明表情包在信息洪流中經受住了時間考驗,使用表情包模糊化工具,則是人為給表情包蓋上年份象征戳印,成為一種人們緩解由技術帶來的不確定性、應對技術增量挑戰的有效舉措。
二、模糊表情包的使用心理
為探究模糊表情包使用者的心理動因,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網絡民族志、深度訪談等方法,深入百度貼吧、微博、知乎、豆瓣等網絡社群,對模糊表情包相關的討論與評論進行解讀分析,同時選取10名模糊表情包的“資深”使用者、5名接觸但不用或不常用的用戶進行深度訪談,進一步歸納模糊表情包使用群體的主要動機。
(一)讓表達更隱晦輕松
線上文字交流與面對面交流相比,缺乏表情、肢體動作、語音語調等線索,為制造更合適的語境,使用表情包無疑是一種重要補充。但在實際使用情況中,因表情包產生的誤解并不少見。如“微笑”表情包可以表達友好,也可以解釋使用者不耐煩、努力維持禮貌的心情;“揮手”的表情包可以是文字“再見”的替代,也可以詮釋潛臺詞“你得了吧”。此外,由于表情包在網絡使用群體中迅速普及,表情包的正式與非正式特性的界限也逐漸模糊。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模糊的表情包能一定程度降低可解釋性,隱晦而不失生動,同時表明自己在本次線上溝通的基調是輕松、調侃、友好的,避免他人進行負面解讀。
(二)讓情緒表現力更強
早在膠片電影時期,有些藝術家會對有拍攝質量問題或過期的膠片進行二度創作,通過刮擦、涂鴉、拼粘甚至化學反應等方法,使這些膠片集結更多錯誤,從而呈現出全新面貌。有的錄像藝術家則會利用金屬對電磁波的干擾,故意制造畫面的抖動、色差效果。這種始于意外,卻被持續吸納為另類美學的表現形式,逐漸發展成為“錯誤美學”,從當時的媒介發展水平來看,這雖是個不完美的產物,但由于是人為設定的真實呈現,就被額外賦予了情緒表現。
模糊表情包也可被視為5G時代的另類美學。有部分模糊表情包熱衷者認為,高清的表情包與照片、圖畫類似,是相對寫實的,模糊表情包則更夸張、更“接地氣”。在像素能以億為計量單位的當下,“纖毫畢現”的表情包傳輸并非不可實現,包含更豐富信息的動圖表情包也已成為線上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而模糊表情包通常尺寸較小,注重交流意境而非讓互動雙方聚焦于表情包某處細節,能更好地實現情緒表達與敘事功能。
(三)尋求個體歸屬與群體認同
在被問到“您一般在哪些場景中使用模糊表情包?您最常見或常用的模糊表情包是什么?”時,許多人回答自己使用模糊表情包的場景大多是:與好友線上聊天,在經常瀏覽的貼吧、興趣小組、超話發言或跟帖,極少用戶提到會在和長輩、領導聊天時使用模糊表情包,可見模糊表情包的社交流通價值較局限于以興趣、私密為導向的圈層。
關于常用或常見的模糊表情包,“熊貓頭”被頻繁提及。喜歡此系列表情包的人會用正面偏向的詞匯評價:可愛的、詼諧的、搞怪的;不喜歡“熊貓頭”表情包的人則認為該系列表情包的用戶是不正經、賣萌甚至猥瑣的。因此,在模糊表情包作為有流通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社交貨幣出現時,這層模糊的“包漿”或許自帶群體認同的勛章,有“不光我一個人這么想、這么用”的潛臺詞,以至于用戶在使用風評兩極分化的表情包時不會產生太多心理負擔。
三、模糊表情包興起的社會動因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曾言,在數字時代下生活的數字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思想。現代社會學家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社會里,消費成為人們建構自我身份的方式。流行文化漲落迅速的風潮,帶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淺薄意義符號,個體很容易被裹挾其中,從而陷入對自身價值的迷惘。于是,曾被時代淘汰的黑膠唱片、CCD相機、機械表等也都被貼上“有品位”“懷舊”的標簽,人們開始更關注故事感而非清晰度,在新舊之間,優先選擇更熟悉、確定的敘事方式。
對比經濟發展斜率高的互聯網興盛初期,如今的社會經濟發展曲線相對放緩。尤其在疊加疫情等因素影響的2020-2021年,我國居民消費平均實際增長率僅為4.4%。2022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中也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帶來的影響加深。
模糊質感的表情包作為互聯網興盛初期的“代表作”之一,重現于像素以億為單位的互聯網時代,這種更貼近互聯網網民早期記憶的表達,則是帶有懷舊色彩的“個性簽名”,嵌入著過去時代中希望與可能性的主題詞。而且,在當今易復制、易擴散的互聯網空間內,帶有“代代相傳”戳印的模糊表情包,蘊含著過去與當下生活的對比反思,也許更能幫助人們尋求微觀層面的平衡,作為自身在社會變遷中的個體痕跡確認。
四、模糊表情包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引導策略
模糊表情包創造意義的同時,也消解著意義,不可避免會伴隨一些負面效應。為引導模糊表情包朝著健康方向發展,需要在應用上進行一定的規制。
(一)模糊表情包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在互聯網流量效應的助推下,表情包傳播過程中不時出現打“擦邊球”的價值失范現象。一邊是信息密度增大,僅靠人力難以滿足審核需求,一邊是當前對圖片尤其是模糊表情包的機器審核技術,仍缺乏精準度,因此給低俗化、過度娛樂化、侵權的模糊表情包留下了滋生空間。
1.不乏網絡社群以“污”為趣,拉低交流的品位格調
有網民在網絡社群傳播性暗示畫面時,為回避審核處分而以“模糊”為遮羞布,自以為是活躍了網絡社群氣氛,彰顯個人幽默屬性,實則滿是庸俗。還有從事色情服務的人員,將聯系方式加在經模糊化處理的表情包上,制作成“宣傳冊”,散發于各個網絡平臺,用模糊表情包行罔顧法規法紀之事。
2.存在嚴肅議題娛樂化處理傾向,影響公眾的判斷
輕松、娛樂是模糊表情包的特質,但在嚴肅議題上的娛樂化則是失度。在某些嚴肅畫面的多次傳播與再創作的過程中,情感表達與其實際指向可能發生沖突。而在媒體宣傳任何內容時,網友都可能對其進行抵抗與解構,經過不同的解讀擴散,更可能引發截然不同的傳播效果。因此當模糊表情包將惡搞色彩注入到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可能會造成嚴肅政治的娛樂化、政治人物的刻板化以及政治價值的扭曲化。同時,經過多節點的網絡傳播,這種娛樂化的議題會搶占本應靠前的公眾議程,現實社會中值得關注的議題反而遭到忽視。
3.隱含侵權認定難題,不利于良好氛圍的營造
許多網站、微信小程序都有模糊表情包制作生成器,并以表情包適用的格式提供在線下載、在線改圖等服務,模糊表情包的制作與修改門檻大大降低。而自帶“惡搞”屬性的模糊表情包由于容易制造惡意丑化他人形象、貶低他人人格的效果,常會侵犯他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還有許多熱門的模糊表情包,使用的畫面來源于影視特寫、動漫畫師作品,實則侵犯了著作權。從有關法律實踐來看,在有限傳播范圍內的日常交流或“斗圖”,一般不會被認定為侵權,但若模糊表情包的使用與傳播的范圍較廣,以致影響到原權利人,則涉及侵權。但我國無論是從立法抑或司法角度,都沒有針對其適用范圍作出明確規定,這方面監管的缺位同樣也不利于我國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樹立。
(二)模糊表情包傳播的引導策略
近年來,互聯網治理逐漸從籠統的理念規訓到施行精準的條例規范,這網絡青年亞文化一隅也應被納入國家治理范疇,以培育夯實社會良好心態的沃土。
1.明確界定使用范圍,完善監督舉報機制
在網絡環境中,公民的著作權、名譽權、肖像權等都需要保護,所以模糊表情包的使用限制合理為宜。有關法律有必要對一般使用、特殊使用、模糊處理程度、辨識程度、版權保護方法等做出解釋,借鑒他國規范模糊表情包使用的法律法規,同時拓寬普法渠道、豐富普法形式,讓模糊表情包的創作者、使用者更加重視版權問題,尊重他人的創作成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其次,模糊表情包的制作平臺應有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從根源上避免價值失范。還可以引入第三方監管的模式,在傳播平臺上設置快捷舉報鍵,保障原權利人及時獲知侵權的相關信息。
2.從“抵抗”到“對話”,建立與青年一代的新型關系
從網絡亞文化的視角來看模糊表情包使用的心理動因,這種反叛色彩似乎和媒介社會的劇烈變動有密切關系。因此要始終關注年輕群體的需求、群體文化背景,尋求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邏輯,采取溝通而非規訓的方式。年輕群體在使用模糊表情包參與政治生活時,也應注意限度,不能濫用。
3.擴大主流文化輻射力度,推動多元文化同生共長
模糊表情包在開放的互聯網空間,往往更具親和力,在積極、健康的限度內使用模糊表情包進行交流,能夠幫助用戶發泄內心焦慮、展現群體心理訴求、促進社會文化整合、完善社會文化體系等。而在某些場域,模糊表情包聲勢浩大,潛移默化影響著使用群體對主流文化的接受與認同,對社會的共同價值造成一定沖擊,因此適度的引導、吸納確有必要。多元文化的共同生長能帶來更多物質與精神財富,主流文化在應對模糊表情包等亞文化沖擊時,應當關注這類表情包使用群體的深層訴求并主動尋求融合,包容其差異性的同時賦予更多的文化共識,實現在包容中轉化、在共享中引導。
結語
技術賦權促進群體個性化表達,模糊表情包在追求高清像素的時代看似格格不入,實際卻恰好契合了年輕一代彰顯個性的表達需求,這種審美反差與視覺沖擊,某種意義上是青年群體對抗社會嚴肅性、躲避身體規訓的工具。個體的反抗其實一直存在,霍爾認為個體可以通過“解碼”和“編碼”創造屬于自己的意義,菲斯克認為個體可以通過解構文化工業來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在社會化媒體群體傳播中,還存在著“捅窗戶紙效應”,平日大家都認可的內容,一經微博、微信等申明,便能立刻傳播開來,個體的反抗更容易得到群體認同,于是這些“弱者抵抗”最終能夠成為介入干擾輿論的聲音。因此,主流文化在堅守主流價值的同時,需要關注模糊表情包使用群體的現實困境與訴求,從中汲取資源并進行積極疏導;主流媒體也應打破刻板的話語模式,共促多元文化的互動共生。
參考文獻:
[1]姚文苑.“萌”的審美與文化表達:青年對動物表情包的使用及其視覺文化實踐[J]. 新聞與寫作,2023(02):96-105.
[2]杜璇,劉于思. 念往昔以慰孤獨:媒介技術懷舊對青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5):51-60.
[3]戴海波,楊惠.政治宣傳中“萌化傳播”的問題及反思[J].青年記者,2021(20):38-39.
[4]吳世文,何羽瀟. 媒介、情感與社交關系:網友的QQ記憶與技術懷舊[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9):144-150.
[5]梁園.網絡表情包的版權問題及法律規制[J].青年記者,2021(16):92-93.
[6]劉于思.從“記憶的技術”到“技術的記憶”:技術懷舊的文化實踐、情感方式與關系進路[J].南京社會科學,2018(05):121-127+135.
[7]郭光華,胡雪松.冷熱媒介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2).
[8]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0.
[9]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10]讓·鮑德里亞. 消費社會(第4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吳彥瑾.“差圖像”的公共再現[D].中央美術學院,2016.
(作者: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