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昌
【摘? ?要】新聞報道中“低級紅”“高級黑”是比較特殊的現象,常會帶來負面效應。本文對新聞報道中“低級紅”“高級黑”現象進行了探究,在解析具體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提出了開展輿論引導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旨在促進新聞報道的高效發展。
【關鍵詞】新聞報道;“低級紅”;“高級黑”;輿論引導
“低級紅”“高級黑”現象是新聞報道中比較特殊的現象,對新聞輿論引導產生了負面影響。創新優化新聞報道,應首先明確“低級紅”“高級黑”的主要表現形式,解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并結合時代背景,從輿論引導的視角,積極探索新聞報道模式的創新設計,確保突出新聞報道的時代特色。
一、新聞報道中“低級紅”“高級黑”的主要表現形式
“低級紅”“高級黑”是新聞報道中比較特殊的現象,其中“低級紅”指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對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思想等進行庸俗化處理,以比較低級的手段表現所謂的“政治正確”,會形成對受眾的錯誤價值導向。“高級黑”則是在新聞宣傳工作中采用明褒暗貶、指東打西的方式對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抹黑,并且這種抹黑方式不易察覺。“低級紅”“高級黑”現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在被人炒作利用的情況下,會對黨和政府的形象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威脅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對最近幾年出現這一問題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后,發現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低級紅”的表現形式
其一,浮夸類 “低級紅”報道。有些媒體、宣傳平臺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以浮夸的文風無腦吹捧事跡,甚至采用傳統模板進行編寫,因新聞報道脫離實際引發負面效應。某媒體在宣傳中央八項規定帶來的變化時寫道:“規定之前,公款吃喝很嚴重,規定之后,這種風氣得到了很大遏制”。并舉了一個案例:一個廳級干部,快到中秋了,回鄉下老家看望老人,開著私家車回去,自己掏錢給老人買月餅、請人吃飯等。該媒體將廳級干部開私家車及自掏腰包吃飯這一本屬正常的事情進行刻意報道,意在吹捧領導廉潔奉公,結果引發負面聯想。
其二,違反常識類“低級紅”報道。部分媒體為了宣傳正能量的新聞、突出典型,在報道中采用過度美化典型人物的方式,不僅難以形成打動群眾的效果,還會引發不良輿論。2021年11月,某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宣傳優秀員工的文章,其中提到這位員工在一年內蓋了7億多個章,“零出錯,用印登記率100%”。有網友計算,如果一年內不眠不休,想要蓋完7億個章,要每分鐘蓋1331個章。這種明顯與事實不符的宣傳,引發了受眾的抵觸心理,甚至引起不良言論,產生了負面宣傳效應。類似用力過猛的臉譜化報道還有“夫妻新婚之夜抄黨章”“干部大白天點馬燈學黨史”等,這種形式主義的宣傳報道,會引發群眾的不認同心理。
其三,亂唱高調類“低級紅”報道。在部分新聞報道中,會一廂情愿地歌頌美好生活,自以為能形成正面的鼓舞作用,但實際上弄巧成拙,激發群眾的不滿情緒。例如,2022年3月,某市在疫情“封控”期間,在群眾買菜難吃菜難的情況下,竟然在黨員干部中開展“曬曬我家蔬菜包”活動,一下登上熱搜,惹怒了部分物資匱乏的群眾,引發了群眾的不滿。
(二)“高級黑”的表現形式
其一,明褒實貶的“高級黑”報道。部分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讓主流價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損害。如一些報紙在新聞報道中將“體制內穿搭美學”作為新聞報道主題,看似贊美實際上卻是對干部生活的嘲諷。
其二,公私混淆的“高級黑”報道。這種“高級黑”特別容易出現在典型塑造中,把一個人的私人生活與公職行為混淆起來,或把兩者對立起來,或者把公職凌駕于私生活私人情感之上。
比如2020年1月,某報刊發的《流產10天后,武漢90后女護士重回一線:總有人要拿起刀槍上戰場》一文中寫道:90后女護士在自然流產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她拒絕了護士長提出的休息建議,不顧小產對身體的影響,堅持回到科室和同事一起“戰斗”。再比如某地一警察“放棄婚禮而去參加比武,讓新娘一個人拜堂”“某護士離開2014年就臥床在家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線,而丈夫則好像知道妻子在做著一件偉大的事情,只要一有人提起她,就會露出笑容。”等。
其三,小題大做的“高級黑”報道。如某報報道基層干部生活,以“基層干部晚上洗澡沒接到電話被處分”作為素材,并且選擇作風浮夸、四個意識不足、工作不嚴謹等作為報道主題,這種報道模式偏離制度規范,也會影響黨的群眾基礎。
總的來說,無論“低級紅”還是“高級黑”報道,都會給黨的新聞事業帶來危害。《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級紅”、“高級黑”。2020年2月4日,中央網信辦應對處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在召開專題會議時同樣強調,那種高高在上、以自我為中心的說教式灌輸的宣傳方式,表面上是傳遞正能量,實際上是“低級紅”或者“高級黑”。“低級紅”“高級黑”是宣傳中的負能量。
二、新聞報道中“低級紅”“高級黑”現象的形成原因
從“低級紅”“高級黑”角度解析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能深化對新聞報道的認識,為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媒體新聞采編報道失范
新聞媒體承擔著發布和報道新聞信息的重要任務,但是當前部分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存在報道失范的情況,對新聞報道“時、度、效”的把握缺乏準確性,報道內容與實際出現沖突,甚至部分媒體的選材不夠合理、所使用的語言也缺乏規范性,引發“低級紅”“高級黑”方面的問題。如某報關于“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的報道就是選材不恰當的例子,不僅沒有形成預期宣傳效果,還給我國公安工作抹黑。
(二)傳播方式變革提供便利
“低級紅”“高級黑”是新媒體傳播和輿情引導中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與互聯網的崛起、傳播方式的變革有著一定的關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3年3月份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10.6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8%。
互聯網的崛起深刻改變了傳播環境,人們可以利用手機隨時隨地發布與獲取信息,“人人都有麥克風”,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渠道多樣化。面對媒體的報道,公眾在糾錯、質疑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特別是對于發現的錯誤,更多通過傳播、改編一系列無厘頭式、搞笑的視頻、圖片或文字,以段子的方式消解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以“看熱鬧不嫌事大”甚至幸災樂禍的心態來解讀和傳播。[1]對一些惡意的評論、帶節奏的解讀如果沒有及時管控、處理,隨著在新媒體網絡平臺的不斷傳播、發酵,最終可能引發“低級紅”“高級黑”現象。
(三)把關人功能弱化
把關人能對信息加以甄別,但是在當前信息平臺監管不完善、傳統媒體新聞傳播被弱化的情況下,互聯網海量信息增加了新聞把關的難度,為“低級紅”“高級黑”信息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加上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信息的傳播機制出現了變化,受眾習慣于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這就造成一些“低級紅”“高級黑”信息通過網友的轉發和評論,進一步擴散和傳播,產生了不良社會影響。
三、新聞報道中“低級紅”“高級黑”現象的防范措施
對于新聞工作而言,規避“低級紅”“高級黑”現象,就要從多角度改進新聞報道方式,促進輿論引導工作的高效開展。
(一)強化政治意識,把握好新聞報道動機和時機
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報紙等新聞媒體,承擔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重要任務,新聞媒體要規避新聞報道中出現的不良價值導向,產生積極的輿論引導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就要強化從業人員的政治意識,提高媒體新聞采編和策劃人員的政治敏銳性,確保他們堅持正確的價值理念,把握好新聞報道的動機和時機,從而使新聞報道工作能形成積極的輿論引導,促進正能量新聞信息的高效傳播。
(二)解析傳播規律,滿足受眾心理需求
在新聞報道工作中,新聞工作者應清醒地認識到新聞素材能否得到認可,主要是受到傳播規律和受眾心理的影響。因此,若想突出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導向,就應該重視對新聞傳播規律的分析,緊密結合受眾心理對新聞報道內容進行系統解讀。掌握優秀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發布時機以及取得的傳播效果,在此基礎上創新報道模式,使新聞工作的開展與受眾心理保持高度契合,以此增強報道的整體質量。
(三)完善輿情預警機制,及時做好輿情研判
高品質的新聞報道具有輿論引導和輿情預警的作用,能對輿情監控工作的開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新聞機構要完善輿情預警機制,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低級紅”“高級黑”現象帶來的不良效應,以及相關輿情信息在網絡平臺上發酵和傳播引發的不良后果。例如,重慶日報重視輿情監控工作,在采編和發布新聞的過程中,積極監控網絡輿情走向,一旦發現輿情就會生成輿情預警報告,方便報紙端及時應對“低級紅”“高級黑”方面的問題,并對相關問題作出積極的輿論引導,避免錯誤價值觀和錯誤新聞信息的廣泛傳播[2]。
(四)強化媒體行業自律,不斷推進制度建設
“低級紅”“高級黑”問題的規避與行業自律存在一定關系,尤其在信息傳播實時化的新媒體環境下,要避免“低級紅”“高級黑”現象,就要強化媒體行業自律,在行業內部制定比較完善的規章制度。
這要求傳統媒體一方面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掌握好新聞報道的角度,保障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綜合成效[3]。另一方面,傳統媒體需在完善現有制度的基礎上,適應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規律,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不斷推進內部制度建設工作。制度建設中應遵循激勵與約束、自律與他律、內部管理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增強新型主流媒體的社會公信力。[4]
(五)創新宣傳引導方式,發揮受眾監督作用
在新聞報道中,“低級紅”“高級黑”現象的科學治理需要受眾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發揮受眾的監督作用,既能改善互聯網新聞傳播格局,也能使輿論引導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因此在新聞報道中,應通過適當的宣傳引導,強化社會大眾的政治意識和辨別能力,使他們能準確識別“低級紅”“高級黑”信息,從而主動參與到新聞監督工作中。
例如,人民日報的網絡端就曾經開展關于如何識別“低級紅”“高級黑”信息方面的宣傳引導活動,在宣傳中列舉了“低級紅”“高級黑”現象的特點,讓受眾能結合日常接觸的新聞信息進行識別,以此提升受眾的新聞媒介素養,優化受眾監督作用。在此基礎上,為了能暢通受眾監督渠道,可以開發多元化的受眾監督系統,組建受眾監督委員會,提供線上、線下舉報等多種渠道,方便受眾對媒體新聞中的不良信息進行舉報,從而實現對互聯網時代媒體新聞傳播生態環境的凈化,促進新聞宣傳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和輿論引導工作的科學落實[5]。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新聞報道工作而言,探索“低級紅”“高級黑”現象的規避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也可以對新聞傳播工作的開展形成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新時期要系統解析“低級紅”“高級黑”現象,對引導模式的構建進行科學定位,進一步深化對新聞報道工作的認識,確保在精心策劃和合理化監督規范的基礎上,強化新聞報道價值導向功能,彰顯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注釋:
[1]司麗.淺談新聞報道中“低級紅”“高級黑”的輿論引導[J].新聞戰線,2019(06):24-26.
[2]晉雯.國際新聞報道中微博輿論引導研究——以《環球時報》微博、《新京報》微博對比分析為例[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20.
[3]董宏書.論新媒體形勢下社會新聞報道中的輿論引導[J].商,2015(46):233.
[4]盧丙武.淺談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過程中的行業自律[J].新聞傳播,2020(06):75-76.
[5]馬超.論國際新聞報道中輿論引導能力——以《環球時報》社評為例[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5,33(05):117-121.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