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杰
【摘? ?要】時政新聞報道是地市黨報傳播主流輿論聲音的主要途徑,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要更好地鞏固新聞輿論主陣地,發出輿論最強音,做好時政報道是地市黨報必須擔起的責任。面對復雜的輿論場,時政報道突出“親”“情”“活”,從而把權威聲音說得出、說得好、說得有人聽,也是地市黨報必須修煉好的“基本功”。
【關鍵詞】地市黨報;媒體融合;時政新聞;傳播力
時政新聞報道是媒體傳達黨和政府聲音的宣傳主渠道,是地方黨報宣傳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媒體獲得公信力的一個關鍵途徑,重要性可想而知。對于地市黨報來說,時政新聞報道涉及的范圍,既有各種領導活動或相關會議報道,也有官方政策信息發布,還包含各政府部門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對民生的關注報道等。
目前,從時政新聞傳播成效來看,此類報道曾一度陷入公文化、枯燥化、材料化的尷尬境地,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大眾傳播方式。部分時政新聞報道由于存在語言偏向說教、內容較為刻板以及缺乏創新等問題,使得其傳播效果大打折扣。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格局、輿論生態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時政新聞報道來說,傳統的報道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如何借力互聯網等新媒體創新時政報道,進一步鞏固主流媒體地位,是擺在每一個黨媒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一、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重傳達輕傳播。長期以來時政新聞偏向于形式化、程序化的報道,關注點不是領導講話,就是各種調研或指示,“一二三四”“指出、強調”……長期存在的程式化的報道形式,對受眾很難產生閱讀吸引力,再加上傳播形式、傳播渠道的單一,缺乏讀者思維,缺少互動意識,報道大部分情況下只能起到上傳下達的傳達效果,新聞里存在的大眾關注的有價值的內容常被忽略了,而一旦失去了受眾的“注意力”,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重傳統輕更新。對于地市黨報來說,時政新聞報道客觀存在著創新難度較大,創新限制較多的問題。地市黨報工作人員囿于機制不靈活及作者的慣性思維,對這類新聞報道的創新有一定的顧慮,習慣于采用傳統做法,缺少創新思維,不重視融媒時代帶來的表達方式的改變,不關心受眾的閱讀或觀看感受,也不在意時政報道最終產生的傳播效果,限制了其傳播力的提升。
重形式輕內容。如今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互聯網推動用戶閱讀習慣不斷變化,從被動獲取到主動篩選,輿論場中受眾在“做選擇”,時政新聞報道也在嘗試用新渠道、新形式走近受眾,但難免存在“花架子”現象,關注表面化、形式化的內容,缺乏深度挖掘,難以有效體現新聞價值。有些時政新聞報道讓受眾難以把握重點和關鍵點,報道的角度單一,空話套話多,受眾只能接受一些淺表性的信息,浮于會議或調研本身。時政新聞報道必須要打破固有思維有形式的創新,更要堅持“內容為王”,用高質量的內容“安身立命”;要對報道內容進行深度挖掘,以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二、突出“親”“情”“活”,改進時政新聞報道
在媒體融合深入推進的時代,地市黨報作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層主陣地,需要不斷從內容建設、話語體系等方面推動時政新聞報道的革新。為了讓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更暢通,滁州日報社拓展多元化傳播途徑,將傳統媒體的“深厚內力”與新媒體的“豐富招式”融為一體,用“親”“情”“活”三字“秘訣”錘煉傳播力,直面存在的問題點、難題點,亮出自身優勢,創新語態、內容、形式,讓會議報道、領導活動報道“軟”下去,“暖”起來,實現了時政新聞報道較好的傳播效果。
(一)創新語言表達,突出“親”
滁州日報社堅持“內容為王”,從新聞內容的生產環節到編輯環節,對新聞文本進行深度挖掘。從標題到內容,創新語言表達,語言風格從嚴肅到平民化、化累贅為簡潔、轉晦澀為生動,貼近群眾需求,通過遣詞造句傳遞新聞細節、深化主題,讓時政新聞的語言表達更親和、更溫暖、更接地氣。
策劃更“精”一點。滁州日報社注重報道流程的改革,增強議題設置能力,把握宣傳的主動權,將策劃融入生產流程中,從過去的“采、編、發”擴展為 “策、采、編、發”,加大對重大時政新聞報道的策劃力度,在報道主基調上摒棄簡單的上傳下達,注入整體設計思維,精心策劃,從報社頂層設計開始革新話語體系,轉變報道文風,提升親和力,從版面語言到新媒體語言,突出與讀者的“近距離”。例如,滁州兩會期間,緊扣兩會日程,滁州日報提前謀劃了視頻采訪、新媒體創意產品制作等,每天一調度,靈活調整各項策劃的執行,創新表達形式,有效實現互動賦能,探索可視化呈現、輕量化傳播,契合當下視頻化、移動化、碎片化閱讀趨勢。推出了開閉幕、熱議反響、十件實事等短視頻,《一圖讀懂滁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字”讀報告!從6個字讀懂滁州2022年成績亮點》等海報圖解作品,以及《2023,滁州這樣干》動畫作品,這些可視化的表達,直觀簡潔、形式新穎。
采訪更“進”一點。滁州日報社利用媒體融合的契機,用機制倒逼記者改變理念,讓記者走進新聞現場、鍛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創新時政新聞報道。首先,明確黨報定位,站穩黨媒姓黨立場,權威發聲,形成特色風格。其次,切實提升“四力”,深入一線,采擷生動素材。最后,成立融媒體工作室,探索全媒體跨平臺合作,為報道內容注入融合特色。為迅速打開局面、凝聚共識,開展了召開一次動員會、獻出一個金點子、學會一項新技能、創作一件新產品、進行一輪大培訓、舉辦一場大討論的“六個一”活動,引導編輯記者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技能,為深入一線打下思想基礎。同時,選調采編人員積極參與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以及長三角媒體組織的集中調研采訪活動,提高實戰能力和水平。鼓勵記者在報道領導活動的時候,要讓作品多一些親和力,多從側面反映領導有特點、有感性的地方。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記者跟隨市委書記暗訪防疫工作,記者充分挖掘其中的“新聞點”,讓其在新聞標題呈現:《市委書記暗訪防疫工作!現場勸導市民戴口罩》;在內容方面,注重挖掘細節,“市委書記現場勸導市民戴口罩”,“人情味”凸顯,使得這條時政新聞變得親和可感。又如,防汛抗洪時期,滁州日報社弄潮兒融媒體工作室出品的《拍下了!這群滁州人總愛玩命兒向前沖!》,作品聚焦防汛抗洪一線黨員干部行動,融入新媒體的語言表達,細節豐富,語言生動,內涵深刻。
編輯更“近”一點。編輯要在內容選擇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精選新穎豐富的內容為讀者服務,通過語言、標題的創新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體驗,確保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價值。滁州日報新媒體在報道會議及領導活動等時政新聞時,在標題上多用接地氣的語言,內容多以配圖、視頻等元素呈現,主題更清晰,也增強了新聞的趣味性。例如,在脫貧攻堅報道中的《“畢業考”在即!市委書記來到這里掰著指頭算起賬……》,標題的口語化表達等,都是編輯走近讀者的生動體現。
(二)創新報道視角,突出“情”
滁州日報社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緊扣時代主題,回應社會民生,將報道視角放在“公仆”而不是“領導”身份上,取材立足為民服務、為民辦實事的“做法”上,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讓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清新、更有人情味。
大題材,小細節。滁州日報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視角,鼓勵報道不能“就會說會、就會寫會”,要挖掘時政新聞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和意義,減少會議報道的程式化,做到報道接地氣,有人情味。尤其是要將時政新聞中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體現執政為民的方面體現出來,讓其與一般的時政消息區別開來,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效。報道實踐中,體現在以具體事例、微小的細節去展現,達到舉旗幟、聚民心的宣傳效果。
大主題,小切口。滁州日報在報道的“大主題”中尋求“小切口”,將報道的深度融入報道的技巧中,用真實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飽滿的細節、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用見微知著的“小”講出時政新聞的深度和情感。例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村周年報道,面對這樣重大的時政報道,滁州日報從民生角度、地方角度切入,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做到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例如,立足新媒體特點策劃推出回訪式報道,走進小崗村,以總書記的幾句“囑托”為切入點,回訪呈現四年后小崗村的大變化。
(三)創新呈現形式,突出“活”
滁州日報摒棄以往長篇累牘的報道形式,通過H5、視頻、評論等鮮活的形式增強與受眾的互動,讓時政新聞傳播得更快、更廣、更深入人心,營造時政新聞傳播新生態。
做出“家常味”。滁州日報堅持移動優先,注重創新形式,把時政新聞通過靈活的形式送到尋常百姓家。不僅注重內容本身的傳達,還注重發揮形式的“提味”之效,以傳播熱點為切入點,借熱點進入公眾視野,再以內容占領輿論制高點。滁州兩會期間,為了呈現兩會熱點,滁州日報創新形式,曾推出《市委書記、市長邀你進群聊》,用微信群聊互動形式,引導受眾點擊查看,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做出“特色味”。在宣傳報道中,注重因地制宜,靈活結合地方實際,融入人物、故事和地方話語體系,結合新媒體形式創新表達,使其更具親和力和針對性。例如在防汛抗洪期間,采訪書記、市長一線指揮抗洪搶險,滁州日報新媒體摒棄大段文字表述,創新使用手繪漫畫的形式,直觀展現抗洪一線人物群像,特色明顯,效果顯著。
三、改進時政新聞報道的幾點體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主流輿論的新格局需要新作為,傳播好新聞,講好新故事。滁州日報充分發揮聚合效應,在時政新聞報道這樣的關鍵處下功夫,既是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客觀要求,也是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的迫切需求。
體會一:融合思維,進行流程再造。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上指出“要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而媒體融合正是提高新聞傳播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滁州日報社近年來一直把媒體融合作為報社的“一號工程”來抓,建立和完善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架構、工作流程和業務模式,推動信息內容、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管理服務共享融通。目前滁州日報社已經完成四大中心的重組,打破部門界限,組建“策劃中心、采訪中心、編輯中心、保障中心”,從頂層設計上圍繞媒體融合進行體制機制的變革,進行生產流程的再造。探索成立的融媒體報道指揮中心,統攬策劃、采訪、編輯、保障四大板塊,將所有部室納入其中,時而化零為整、時而化整為零,融媒先融人、沒有旁觀者。
體會二:圈際傳播,主動更新產品。圈際傳播是網絡傳播中一種新的擴散形式,主要依靠人際圈進行傳播,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尤其是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滁州日報把握傳播規律,主動更新產品,打造重點平臺,開拓短視頻、移動直播等平臺,做優做大新媒體的“兩微一端”“現場云”、抖音號等,突出移動優先、多出精品,推出了視頻、云直播、短視頻、H5、動漫等融媒體產品,組建了“星辰”“弄潮兒”“世說心話”等融媒體工作室,突出差異化、體現多樣性、避免同質化,催化了融合質變,放大了一體效能,構建具有強大傳播力影響力的立體化傳播矩陣。
體會三:人才保障,加快能力培養。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新故事,關鍵要有人才保障。尤其是能適應新形勢的全媒體人才,不僅需要具有互聯網思維,具備全媒體生產、傳播技能的人才,還需要能夠勝任全媒體流程與平臺發展要求的運營、管理等相關能力的專門人才。滁州日報社探索做好人才“存量”和“增量”工作,一是挖掘“存量”人才潛力,通過報社內部培訓和外部學習的方式,進行全媒體人才培養;二是擴大人才“增量”,今年啟動人才招聘計劃,不僅招聘采編人才,也招聘計算機人才,為報社補充新鮮力量。同時,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等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不斷整合新聞資源、強化內容生產,規范了程序、優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體會四:技術賦能,推動縱深發展。媒體的發展,尤其是媒體融合離不開技術支撐,5G、大數據、云計算……各種新技術為媒體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滁州日報社緊抓技術風口,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加大資金投入,建設了全媒體采編平臺、新媒體大數據平臺、全媒體資源系統等,進一步推進媒體轉型升級,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作者單位:滁州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