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江蘇工人報積極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和全省工會工作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豐富和深化辦報內涵,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專欄,改革副刊形式、增強文化吸引力,打造新媒體矩陣,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發揮好工運主流媒體的“頭雁效應”,為推進新時代江蘇工運事業貢獻力量。
【關鍵詞】報紙改版;品牌欄目;副刊改革;新媒體矩陣
江蘇工人報是江蘇省工運事業主流媒體,承擔著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解讀傳達省總工會的決策部署精神,宣傳報道各級各類工會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展現基層一線職工群眾的精神風貌和江蘇工會工作改革發展成就的重大任務。需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以職工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積極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深入推進融媒體建設,講好職工故事,傳播工會聲音,真正把報紙辦成工會工作的宣傳員、引導員、服務員,成為全省各級工會的工作指南、典型窗口、經驗平臺,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與職工、工會、企業同頻共振。
一、洞察趨勢,創新辦報理念
在傳媒發展深刻變革趨勢下,依著慣性往前走顯然已越來越艱難,不確定性越來越大,很難走得更遠。原有的傳播方式,乃至傳媒作為新聞現場記錄者、報道者的姿態也已經很難吸引關注的目光。必須讓媒介由單向轉為多向,由扁平向立體,由宣傳向分享,由旁觀向參與,由被動向主動轉換。而這種轉換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最大化極優化地占有資源,包括傳播手段的鍛造、受眾對象的鎖定等,特別是在碎片化、去中心化、主流與非主流媒介激烈對撞的傳播環境下,搶占、凝聚、分割更多資源,占據更主動位置,深化辦報內涵,讓江蘇工人報由“平躺著”到“立起來”,變得立體生動,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新時代行業傳媒矩陣。
提升服務意識。作為行業報,工會和職工是報社立足、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如何服務好全省各級工會工作大局,如何滿足全省職工的所思所求,是報社永恒不變的追求。而在不變中求變,則蘊含著社會發展的時代命題,真正考驗著報社作為傳媒的時代擔當。
新時代的工會工作有了新變化,新時代的職工有了新需求,作為工會、職工的傳播者、發言人,需要深化對工會、職工內涵與外延的理解,精準把握新時代工運主題,做出及時反映。工會就像導演,職工是主角,報社是配角,一方面導演就是導演,主角就是主角;另一方面配角也可以“加戲”“搶戲”豐富劇情、成為主角,這個“加戲”“搶戲”就是真正適應和滿足新時代條件下工會工作要求和職工需求,開展創新性引領服務。
強化品牌意識。傳媒不僅要宣傳別人,也需要宣傳自己,特別是在新媒體形勢下,如何宣傳自身、樹立形象,是傳媒的重大課題。江蘇工人報作為工會的傳播者、發言人有責任首先走上前臺,吸引社會更多關注信賴的目光,積極廣泛開展合作,聚焦主責主業、創辦品牌欄目,回應社會關切,以行業影響力樹立行業品牌形象,并在社會和行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凸顯社會影響力和價值。
抓實平臺建設。平臺即舞臺,有什么樣的平臺,就會有什么樣的精彩。傳媒本身即是平臺,但傳媒平臺的打造已經不能再僅僅局限于自身資源和條件,而必須學會借勢,凝聚盡可能多的優勢資源,形成形式多樣的參與式、融合式、嵌入式、抱團式且具長效機制的共享互助平臺,開辟新媒體陣地,開拓更多的宣傳渠道,廣泛深入延伸觸角,將“江蘇工人報元素”最大限度融入到各級工會和職工群眾工作生活的日常,壯大全省工運主流傳媒的聲勢。
二、創辦品牌專欄,拓展輿論陣地
講好工會故事、傳播工會好聲音,當好全省工運事業發展的宣傳員、引導員、服務員,是江蘇工人報義不容辭的職責使命。為更好地履行“三工”服務職能,2021年5月,江蘇工人報開設《主席論壇》欄目,為全省各級工會主席謀劃工作、交流經驗、暢談體會開辟園地,圍繞工會重點工作,宣傳報道各級各類工會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展示工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特色亮點,定期設置議題,邀請各級工會主席“打擂”,打造新時代工會人的“思想盛宴”和“深度匯談”,在思想碰撞中啟迪高質量推進工會工作的新思路,開創服務職工新境界。
設置《主席之聲》《基層辦公室》《履職手記》《他山之石》《群言》等欄目。《主席之聲》欄目每期設置一個核心話題,邀請各級工會主席圍繞核心議題發議論、談體會、說心得;《基層辦公室》欄目每期“曬一曬”幾位工會主席推進工作的絕招竅門、秘籍寶典,引導工會主席互相點贊,增強欄目吸引力;《履職手記》欄目每期則以簡短篇幅簡明分享各級工會主席最關心的工作、亟需破解的課題等,引導形成互動,彼此啟發借鑒,增加欄目熱度。《他山之石》欄目主要分享省外各級各地工會推進工作好的做法和典型經驗,以資借鑒。
自2021年5月《主席論壇》專欄開辦以來,堅持辦欄宗旨,廣泛聯系全省各地各級工會主席、工會干部,圍繞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深化工會改革、縱深推進產改工作以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宣傳計劃和工會重點工作,精心做好每期專欄的組稿和編輯工作,已經高質量完成《主席論壇》專欄40多期,全省各地已有100多位各級工會主席、工會干部發聲建言、暢談體會、展示工作,專欄質量穩中有升、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深受廣大工會干部和職工群眾喜愛,已經成為全省各級工會高質量推進工會工作的“參謀助手”和比學趕幫超的“大課堂”。
與此同時,江蘇工人報還在深度報道、特色報道、原創報道上彰顯優勢,將原來每周一期半版的《維權課堂》專版擴為每周一期整版,加強與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省法律援助中心、省總工會法工部的合作,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對勞動關系領域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的關注,法院、人社部門與“三工”相關政策舉措的解讀以及各級工會法律工作部門為職工維權的經驗做法、典型人物報道等。
升級原來半月一期的《第一線》專版,改為每周一期的《小“工”走一線》,精心設計江蘇工人報專屬卡通形象,講述勞動故事,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每期推出不同的主題,如勞模工匠、職工科創、班組天地、最美的“她”等,進一步強化固定的常設欄目,突出標識化傳播;進一步優化版面設計,突出可視化、鮮活性、時代感,使形式與內容有機統一,滿足“讀圖時代”的讀者需求。
改版后的江蘇工人報實現全彩印刷,觸角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全省各級工會組織,最大化極優化地占有工會輿論資源,收復“失地”、拓展“版籍”,著力打造精品文章,樹立報紙品牌形象,顯著提升了報紙在全省工會系統的存在感、影響力和美譽度,成為全省各級工會組織傳播工會好聲音的首選傳媒和全省工運宣傳強勢媒體,主流媒體的“頭雁效應”更加明顯,日益成為全省職工群眾思想引領的強大輿論陣地。
三、深化副刊改革,增強文化吸引力
江蘇工人報加強與各級工會網絡與宣傳教育部門、各地工人文化宮以及企業工會的聯動互動,將原來周六刊發的副刊《慢生活》創新改版為《秀·周刊》,重新調整欄目,創新表達方式,專注職工文化,打造成新時代職工文化的“秀”場,全面反映職工文化建設成效,讓職工群眾愛讀愛看,不斷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全省職工的文藝學校和精神家園。
《秀·周刊》一版聚焦職工文化熱點,積極創新版式,展開深度報道。我們發揮江蘇作為文化大省,文化資源豐厚的特色優勢特點,推出“走近你身邊的‘非遺”系列,先后呈現了宜興紫砂陶、南通仿真繡、南京白局、東臺發繡、惠山泥人、南京雨花茶、蘇州金屬鑿刻等江蘇省內一系列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的動人故事,發掘了紫砂大師吳奇敏、仿真繡代表性傳承人周占賢、白局“癡人”黃玲玲、烹茶大師陳盛峰等一大批弘揚非遺技藝、傳承民族文化的勞模工匠和工藝大師,既為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文化產業發展宣傳鼓勁,同時也有力弘揚了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我們深入挖掘全省各地各級工會開展的豐富多彩的職工文藝活動,發掘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職工文化現象,精彩呈現了鹽城“軍歌嘹亮藝術團”,無錫職工合唱團,興澄特鋼合唱團等著名職工文藝團體的精彩故事;培育了像南京職工文化金牌主持人李冰和谷蘭,農民工詩人許仲,以工匠精神寫工匠的工人作家梅靜,“職工歌唱家”任勇等一大批“職工文藝明星”,助力打造更多新時代職工文化特色亮點,在更高水平上更加精彩地展現江蘇職工群眾創造美好生活、謳歌新時代,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與此同時,《秀·周刊》一版還精彩呈現了金陵“梅”韻——南京與梅花獎的淵源,揚州城事——揚州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密碼,徐州漢韻——品味千年文脈領略漢韻之美等城事系列,娓娓講述了“小城”史官姜云路的詩與遠方,李海珉守望古鎮文化、留住江南最美鄉愁,陳瀟瀟:以夢為馬走上“星光大道”, 顧銀華:從打工妹蛻變為簽約編劇等一系列精美職工文化故事。深度聚焦北京冬奧會、中國戲曲梅花獎、電影金雞獎、卡塔爾世界杯等重大文體活動,以生動詳實有趣的報道,給讀者帶去了全新的閱讀體驗,深受廣大職工群眾歡迎和好評。
《秀·周刊》二版“悅讀”專欄,用生動的文字和圖片反映書香企業、書香家庭、最美讀書人、最美職工書屋等人物、故事、場景,為職工推薦好書;“隨園”專欄刊登職工群眾創作的散文、詩歌,舉辦全省職工詩歌大賽,為廣大職工群眾打造心靈棲息的港灣;三版“科技”“食記”“漫畫”欄目,既有名家精細地觀察研究生活推出的令人著迷的美食文化,也有漫畫達人“我手寫我心”的精彩創作,還能滿足科技發燒友對“黑科技”產品的探索愿望。移動時代,人人都有手機,隨時可以用鏡頭記錄生活。《秀·周刊》四版開設 “攝影”欄目,廣泛深入地挖掘職工中的攝影愛好者,發動他們用自己的手機、相機,記錄下身邊令人動容的光影故事,既保證一線新聞圖片的新鮮,豐富版面內容,又與職工形成黏連,持續增強報紙的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
四、加快融合發展,打造新媒體矩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這個重要論述指明了優秀新聞人才的內涵和標準,深刻闡述了人才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為積極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2020年初,江蘇工人報成立新媒體項目組,大力推動報媒融合發展,更新改版江蘇工人報官網,開通官方微信、微博、抖音號、視頻號等新媒體陣地,引進“中央廚房”式的智能媒體融合平臺,建立直播機制,全力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
報社打破業務部門界限,組建青年編輯團隊,以新媒體項目帶動,在實踐中練兵促融合,組織開展立體培訓,快速提高采編人員新媒體素養。編印“江蘇工人報社報媒一體化學習資料”,邀請新媒體運營資深人士,開展新媒體業務培訓,經常性組織開展線上新媒體業務培訓,學習新華社、《新華日報》等權威媒體新媒體運營經驗和技巧,積極培育全媒體人才隊伍。
新媒體項目組緊跟江蘇工會數字化建設步伐,積極融入江蘇工會服務“一張網”計劃,在江蘇工會APP開辟“工會頭條”板塊,每天第一時間上傳“頭條新聞”“基層亮點”“蘇工時評”等,將宣傳觸角延伸覆蓋到全省各級工會。在新江蘇·中國江蘇網開辟頻道,及時推介富有工會特色的重要信息。與此同時,新媒體項目組每天還將當天數字報紙、頭條新聞、品牌欄目等上傳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推送給更多的職工群眾。
聚焦江蘇省總工會和各地各級工會階段性工作重點,新媒體項目組抓住“三八婦女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針對性地制定新媒體宣傳計劃,推出“職裝秀”“工間操”“定格最美勞動者笑臉”“十年·十人話變革”“致謝奔跑的小哥”等一系列全媒體宣傳活動,有效吸引了全省各地各級工會和職工群眾踴躍參與,顯著提升了江蘇工人報的吸引力、影響力,進一步樹立了全省工運事業新型主流媒體的良好形象。
打造富有江蘇特色的新時代行業傳媒矩陣任重而道遠,江蘇工人報將進一步創新欄目形態和宣傳方式,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持續提升辦報質量,進一步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在變革中推進創新發展,以深化改革推進深度融合,以融合力壯大主流媒體陣地影響力,不斷展現新氣象,不負期待,破浪前行。
參考文獻:
[1]哈思挺.堅持守正創新,發揮主流媒體“頭雁”效應[J].新聞戰線,2022(09上).
(作者單位:江蘇工人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