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印度的國際秩序觀

2023-07-23 09:51:47李紅梅
國際展望 2023年4期

【內容摘要】??大國地緣政治競爭加速國際體系演變,國際秩序面臨調整。印度已逐步崛起為國際體系中的關鍵力量之一,正更加積極、主動地塑造國際秩序。印度國際秩序觀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發展性。繼承性體現在大國意識持續影響印度對國際秩序的看法,莫迪政府利用“全球南方”概念重塑印度作為第三世界“利益代表”的形象。發展性體現在印度對國際地位的追求經歷了從“邊緣領導”—對國際體系“有限改良”—“全球協同領導”的過程,亦即從“改制”到“創制”的過程,從致力于建立和平與合作的理想國際秩序到建立以印度為一極的多極化國際秩序的過程。影響印度國際秩序觀變化的因素包括物質性力量的增長、塑造國際機制能力的提升、領導人個性與能力以及國際戰略環境等。印度全球領導力的提升對中國的影響是雙重的。中國既要擴大兩國合作共識,又要保持戰略定力并堅持戰略底線。

【關鍵詞】??印度外交 ?邊緣領導 ?全球協同領導 ?國際秩序觀 ?中印關系

【作者簡介】??李紅梅,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上海 ?郵編:200233)

【中圖分類號】?D835.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3)04-0020-17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304002

2022年以來,全球局勢復雜動蕩,國際秩序變遷議題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廣泛討論。有觀點認為,當前國際秩序面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正走向去全球化且變得功能失調。?隨著國際權力格局的加速演變,以西方為中心的視角已無法滿足多樣化的國際權力關系,未來的國際秩序需要容納非西方國家,允許國際機制的安排和實踐更加多元化。?作為持續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印度的綜合實力已躋身全球前列,國家發展迎來機會窗口,其參與和領導地區秩序、國際秩序的意愿越來越強烈,成為當前不同區域、不同國際合作機制的積極創建者和參與者,在國際秩序中的作用日益上升。當前,莫迪政府致力于提升印度的世界領導力。2023年是印度的主場外交年,印度同時成為上合組織、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這將為印度在國際體系中發揮影響力提供機遇。

基辛格曾評論,無論形勢如何演變,印度都將是21世紀國際秩序的一個支點。?隨著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印度與國際秩序的互動成為新的研究議題,國內外學界對印度國際秩序觀的研究也日漸興起。目前,國內一些學者對該議題進行了積極討論,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從時間、地理空間維度描述了印度國際秩序觀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但主要側重于靜態分析。從國外研究來看,目前已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印度的國際秩序觀議題,多聚焦于對印度國際秩序觀的成因分析以及國際秩序對印度對外行為的影響等。?但這些研究尚缺乏系統性,也缺乏對印度國際秩序觀演變過程的動態比較研究。對印度國際秩序觀的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國際秩序觀的概念。何謂國際秩序觀,國內學者已進行了系列研究。?從學界已有的共識來看,國際秩序觀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行為主體,即誰的國際秩序觀;二是對國際秩序的基本態度和看法;三是對建構理想國際秩序的基本主張以及建構方式的設想。關于印度的國際秩序觀,可以理解為印度對國際秩序的基本態度、對建構理想國際秩序的看法以及建構方式的設想。一國的國際秩序觀會影響其外交政策思維和外交話語,秩序理念中的規范性觀念被嵌入制度后也會對國家的行為產生影響。?國際秩序觀影響著印度的對外行動。對印度國際秩序觀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把握印度的對外行動規律,判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政策傾向。本文聚焦于對印度國際秩序觀演變的時空考察以及原因分析,關于印度的國際秩序觀如何作用于其對外政策的問題雖不在討論范圍內,但也值得進一步關注。

一、印度國際秩序觀的時空演變

印度的國際秩序觀演變總體分為冷戰時期、后冷戰時期與莫迪政府時期三個階段。劃分依據主要是印度與國際體系的互動在這三個階段發生了深刻變化,印度的對外戰略也經歷了從不結盟到戰略自主再到多向結盟(Multi-alignment)的調整。總體上,印度國際秩序觀的演變具有一定繼承性和發展性。

(一)冷戰時期追求美蘇體系之外的“邊緣領導”

“邊緣領導”是指從1947年印度獨立到1991年冷戰結束,印度在多數情況下拒絕參與美、蘇主導的兩大陣營體系,追求在第三世界的領導地位。

第一,從提升國際地位來看,印度致力于追求在第三世界的領導地位。二戰結束后,擺脫了殖民統治的印度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主權獨立,避免卷入美、蘇兩大陣營的戰略對抗,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在國際上,印度積極反帝、反殖、反種族主義,構建以國際體系邊緣地帶的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的獨立體系,領導不結盟運動,發揮了第三世界的“領頭羊”作用。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說,印度是代表發展中國家塑造聯合國議程的最重要參與者之一,是代表第三世界的一股道德力量。?不過,印度將自身塑造為第三世界的領導者身份本質上是其根深蒂固的大國意識的體現。印度前外交秘書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Krishnan Srinivasan)就認為,不結盟運動的核心是讓印度承擔起團結亞洲的使命,印度是天然的亞洲中心。

第二,利用聯合國塑造印度的“和平”聲譽。印度充分利用聯合國在緩和國際沖突、促進世界和平中的平臺作用,積極參與聯合國相關行動,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例如,1953年,印度成為朝鮮半島中立國遣返委員會主席國,負責監督戰俘交換事宜;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后,印度是聯合國緊急救援部隊派出國之一;1960年,印度參與了聯合國在剛果的維和行動等。?應該說,印度在聯合國中所傳遞的“和平”信號為其在第三世界國家積累了良好的聲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第三世界國家對印度的信任和期待。例如,1956年印度與南斯拉夫、埃及共同提出了不結盟主張;1961年印度聯合其他國家發起不結盟運動;1964年,印度又成為七十七國集團創始成員。這些機制的建立逐漸確立了印度在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地位。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道義化身”,1968年10月,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在聯合國發表演說時堅決反對西方國家在援助發展中國家時附加政治條件。

第三,就建立國際秩序的基本目標來看,印度希望打造和平而沒有沖突的理想國際秩序。在國際上,印度積極呼吁國家間合作而不是沖突,并以世界和平與正義力量自居。1956年,尼赫魯在聯合國宣揚“圣雄”甘地的和平思想,提出創造國際和平的“印度方案”,一是堅持國家獨立,二是堅決反對在外國領土駐軍。?尼赫魯支持道德政治的世界觀,反對權力政治以及冷戰時期的政治聯盟。?但是在南亞地區事務上,印度又奉行另一套標準,追求實力政治和單極主導。與其對國際秩序的訴求相比,這具有明顯的雙重標準特征。在南亞地區,印度以建立南亞次大陸霸權秩序為主要目標。1971年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后,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印度利用實力優勢在20世紀80年代先后武裝干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周邊國家內部事務。印度的地區霸權行徑與其追求的理想國際秩序目標背道而馳。

(二)后冷戰時期對美國主導的秩序的“有限改良”

1991—2014年,是印度國際秩序觀的“有限改良”階段。這一時期印度改變了之前拒絕加入美、蘇主導的體系的戰略,而是選擇積極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同時尋求改良這一秩序中不利于印度的制度和規則,但不尋求推翻整個國際秩序。

第一,推動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改良,成為國際體系的改良者。冷戰的結束改變了印度對整個國際形勢的看法。?在對內方面,印度積極進行經濟改革,融入全球化發展進程。在對外方面,印度全面調整外交政策,發展與所有國家的友好關系。印度開始向國際政治中心靠近,積極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開展全方位經濟外交,防止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在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的同時,印度積極尋求改革國際秩序的不合理成分,以體現印度的國家利益。

第二,尋求對現行國際秩序的改革是印度的主要策略。這一階段,印度在接受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框架的同時,尋求變革其中未充分體現印度利益及其大國身份的內容,?但不尋求推翻現行體系。?印度要求改革聯合國安理會和加入核供應國集團(NSG)就是典型例子。1994年,印度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訴求;其獨自申請受挫后,2005年又聯合日本、德國和巴西嘗試“組團入常”。在印度看來,無論是人口總量、國土面積、經濟體量、軍事實力,還是對聯合國的貢獻,印度都有資格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一席之地,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核供應國集團問題上,印度認為這是一個“精英俱樂部”。盡管印度未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缺乏成為該集團成員的基礎條件,但依然非常積極并希望“破格”加入。?2005年美印民用核能合作達成框架協議后,2008年印度尋求加入由48國組成的核供應國集團。但是由于條件不成熟,其至今未能如愿。

此外,印度還積極聯合中、俄來推動國際秩序的改革。這一時期也是中印兩國在推動國際秩序改革方面相向而行、互動頻繁的階段,兩國在推動國際政治秩序、國際經濟秩序向更公平、合理方向發展上的合作富有成效。印度曾歡迎由俄羅斯首先提出的“中俄印戰略三角”,借此平衡美國主導的單極國際秩序。?2012年,印度還與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討論成立新開發銀行(NDB),2015年NDB正式開業。印度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總體來看,中印兩國在上述領域的合作有利于對沖美國的金融霸權。此外,印度還提倡在全球治理領域加強多邊主義,并積極加入了上合組織以及G20等多邊機制。

第三,印度將改革國際秩序的目標轉向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不再是構建和平、沒有沖突的國際秩序。印度認為,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無法使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受益,反而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了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加劇了南北貧富差距。印度反對單極格局,主張建立多極化的世界。印度領導人認為多極化的世界才是均衡與合作的世界,呼吁在亞洲地區建立新的經濟、安全合作框架。?印度將國際社會理解為多元統一體,認為多元主義和多中心主義是國際秩序的基礎,這種認知受到了印度多元統一國家身份的影響。

(三)莫迪時期追求“全球協同領導”

從2014年莫迪政府執政至今,印度的目標是追求“全球協同領導”,即積極追求在全球政治、經濟、安全、外交等領域與大國共享權力,致力于扮演國際秩序中的領導者角色,從尋求“改制”到積極“創制”和“建制”。

第一,致力于提升印度的全球領導力,追求對國際秩序的“全球協同領導”。莫迪執政以來,印度積極追求在國際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對內積極進行經濟、軍事、安全等改革;對外開展活躍的全方位外交,不僅積極向西方靠攏,而且通過“全球南方”概念重塑印度的發展中國家利益代言人形象。2015年,時任印度外交秘書的蘇杰生在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表演講時向世界傳達了莫迪政府對國際秩序的期待,即印度的外交政策是立志于成為一個領導大國,而不是一個平衡大國,因此印度有意愿承擔更大的全球責任。?為此,莫迪政府執政下的印度積極參與全球性議題的治理,這在印度看來也是大國責任的體現。印度外交部表示,在莫迪領導下,印度已經演變為全球舞臺上的領導角色。

第二,從“改制”轉向“創制”,通過機制主導與規則治理打造印度的領導形象。一方面,印度積極創建各種多邊機制以發揮制度引領作用。例如,2014年莫迪執政伊始便推出“季風計劃”,旨在為加強與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文化交往和經濟聯系提供多邊平臺。2015年3月,莫迪在訪問毛里求斯期間又提出了印度的印度洋戰略愿景——“薩迦愿景”(SAGAR),旨在促進區域內所有國家的發展與安全。該愿景成為印度參與印度洋治理的行動指南。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行動上,2015年印度與法國聯合發起成立國際太陽能聯盟,目前該聯盟已有106個成員。2018年,印度又創建了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IFC-IOR),為地區國家的海域信息共享提供了合作平臺。2019年,在印度的倡議下國際抗災基礎設施聯盟建立。2021年,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印度又推出綠色電網倡議和韌性島國基礎設施建設倡議。在全球醫療衛生方面,印度推出疫苗慈善倡議(Vaccine Maitri initiative),積極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公共衛生產品。

另一方面,印度積極擁抱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框架,通過共同組建各種議題伙伴,參與全球規則治理,試圖與美國“協同領導”國際秩序,成為國際社會的“管理員”。莫迪執政后積極改變了印度精英長期以來的反美情緒,促使美印關系快速發展。在莫迪看來,與西方國家發展伙伴關系對印度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至關重要。?美印關系在各領域取得積極進展,這既源于美印關系發展的內生動力,又得益于美國對華戰略競爭。與上一階段不同的是,這一階段印度與西方國家聯合“創制”或“建制”的特征更為明顯。特別是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中,當事國已建立了不同層級、不同領域的對話機制和伙伴關系機制。在美國的戰略誘導下,印度與美、日、澳聯合重建各領域的技術標準與“游戲規則”,在“印太”地區重新“建章立制”。例如,在2023年5月舉行的線下峰會上,QUAD四國領導人進一步強化了在關鍵和新興技術標準、網絡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海域感知、海洋安全、投資與供應鏈等領域的政策協調及合作治理原則。?以QUAD機制為核心,印度還積極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其他三邊或多邊機制。例如,2021年10月,印度與美國、以色列、阿聯酋發起了聚焦技術合作的“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被稱為“西亞四方”機制,這體現了莫迪執政以來印度的“西聯”戰略取得了新進展。

印度通過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攜手建立新的治理規則,參與問題領域治理、區域治理以及全球治理,以追求全球協同領導地位。為突出印度有別于西方國家的地位優勢,莫迪政府重拾尼赫魯時期印度所扮演的第三世界代言人身份,將印度重塑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2023年1月,印度舉辦了“全球南方之聲”峰會,邀集全球125個國家的領導人和代表參加,承諾致力于為發展中國家謀福利。?通過引領發展中國家的議程設置,印度提升了其在西方世界的戰略地位,塑造了作為東西方、南北方橋梁的角色。印度還借2023年擔任G20輪值主席國之機,不僅將其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國際秩序理念“世界是一家”融入G20主題中,倡導“一個地球,一個家庭,一個未來”,而且還積極主導議程設置,突出氣候變化、數字互聯互通、能源、債務、供應鏈等議題的重要性,發揮議題領導作用。

第三,構建以印度為一極的多極國際秩序。在對外敘事中,印度的政治與戰略精英頻頻表達了對建立多極化國際秩序的訴求,并強調以亞洲的多極化為前提,?實際上是謀求印度在國際體系中的一席之地,分享全球領導權。印度無論是自發創建地區或全球性機制,還是加入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下的系列多邊機制,抑或借助“全球南方”概念重塑自身在發展中國家中的領導地位,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印度期待的多極化國際秩序,使自己成為全球領導者之一。

總體來看,印度國際秩序觀的演變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和發展性。其中,當前印度以“全球南方”國家的利益代言人自居,推動議程設置;另外,大國意識成為印度的國家“基因”,始終影響著其對國際秩序的態度。但是,印度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訴求、主要手段以及秩序目標都發生了變化。印度從冷戰時期追求國際體系的“邊緣領導”轉變為莫迪政府時期尋求對國際體系的“協同領導”;從對國際秩序的“改制”轉變為對國際秩序的“創制”;從致力于建立和平與合作的理想國際秩序轉變為追求以權力為基礎、以印度為一極的多極化國際秩序。

二、印度國際秩序觀的內生邏輯

在過去七十余年中,印度的國際秩序觀整體上經歷了上述三個階段的演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背景下,國際格局呈現陣營化發展的趨勢,這一現象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尚有待觀察。國際秩序是國際體系權力分配的結果,一旦國際體系中權力結構發生變化,崛起國通常會通過改制或創制來重新進行利益分配,在此基礎上國際秩序也會相應改變。

作為一個崛起大國,印度如何看待國際秩序對國際體系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把握印度的對外行事規律。本文在分析印度國際秩序觀演進的基礎上,嘗試提出影響其演變的四個主要因素:物質性力量、塑造國際機制的能力、領導人因素、國際戰略環境。這四個因素共同影響著印度國際秩序觀的變遷。為了便于對變量進行操作,本文將設定具體的測量指標。其中,物質性力量主要以經濟與軍事實力為指標;塑造國際機制的能力主要以參與或創建國際機制的數量為依據;領導人因素以領導人個性、能力為指標;國際戰略環境則以其他國家對印度的態度來判斷,并可區分為友好、競爭、敵對三種狀態。

(一)物質性力量的增長

以經濟和軍事實力為代表的物質性力量的增長是印度國際秩序觀變化的重要動因。物質性力量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權力排序,國際秩序則是國際體系中權力排序的結果。印度在脫離英國近二百年的殖民統治后,經濟發展落后。因此,第一階段印度主要聚焦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從印度獨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經濟增長率多數年份都在5%以下,被稱為“印度教徒式”增長模式。1980—1981年,印度的進口額只占世界貿易總額的0.42%。?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加之實行進口替代的內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時期印度處于世界經濟的邊緣地帶。經濟是軍事發展的物質保障,在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印度的軍力發展也受到限制,因此這一時期印度主要聚焦陸地安全和南亞次大陸,以塑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周邊環境,構建和維持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霸權秩序,并以發展非對稱雙邊關系為主要特征。

冷戰結束以后,經濟與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改變了印度對國際秩序的看法,其開始積極尋求變革國際秩序中不合理的規則和機制。自實施經濟自由化改革之后,印度開展了全方位經濟外交,經濟迅速發展。1991年印度的GDP為2 785億美元,2009年增長到1.2萬億美元,?2013年為1.86萬億美元;在2003—2013年的多數年份,印度的GDP增長率都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這一階段也被稱為印度經濟增長的黃金十年。在軍事上,1998年印度成功跨越核門檻,成為亞洲首個同時擁有航母和核武器的國家。2000年以來,印度的軍費開支迅速增長,打破了過去幾十年的低增長局面。印度的安全目標也從南亞次大陸延伸到了印度洋地區,并先后發布了相關海洋戰略文件和“海洋學說”,積極將海軍從“褐水海軍”打造為“藍水海軍”。經濟、軍事實力的同步增長無疑強化了印度對國際秩序的改革訴求。

2014年莫迪執政后,對經濟與軍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發起“廢鈔令”(Banknote Demonetisation)運動,實施印度自獨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商品與服務稅(GST)改革,推出“印度制造”“數字印度”“自力更生的印度”計劃等。在軍事領域,2019年印度獨立紀念日當天,莫迪宣布設立國防參謀長這一職位。此外,莫迪政府還對軍隊實行戰區化改革,并實施國防裝備本土化政策等。這些措施多數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印度后續經濟與軍事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9月公布的數據,印度已經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疫情結束之后,印度的經濟復蘇整體強勁,據世界銀行預測,2023—2024財政年度,印度的GDP增速將達到6.3%,?可能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就軍事實力而言,根據“全球火力指數”排名,印度的軍事實力位居全球第四,僅次于美、俄、中三國。?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數據,2021年印度的軍費開支在全球位居第三,為766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了0.9%,比2012年增長了33%。?2022年獨立紀念日前夕,印度宣布其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交付海軍,這被視為印度軍力發展的里程碑。在這一階段,印度快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從根本上推動了莫迪政府對全球領導地位的追求。

(二)塑造國際機制的能力上升

物質性權力并非穩定與秩序的決定因素,物質性權力的影響需經由制度和規范的合法化才會產生作用。?冷戰時期,印度塑造國際機制的能力和意愿整體偏弱,主要局限在南亞和第三世界國家。1985年,在印度支持下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得以創建,促進了南亞地區的合作機制建設,然而由于印巴關系不睦,導致這一機制或暫停或淪為“清談館”。在國際舞臺上,印度領導不結盟運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發揮了引領作用,但對國際體系的影響力有限。冷戰結束后,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出現,多邊合作成為時代潮流。在此背景下,印度一方面積極參與創建地區機制,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國際機構如聯合國、核供應國集團以及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1995年和1997年,印度先后參與創建了環印度洋聯盟(IORA)和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2008年,印度主導成立了區域性海洋安全合作多邊機制——印度洋海軍論壇(INOS)。由此可見,印度塑造區域機制的意愿和能力上升。

莫迪執政后,努力提升印度的全球領導力,使印度塑造國際機制的能力和政治意愿得以強化。在國際上,印度對多邊主義、多極化的主張進一步強化,對參與全球治理更加積極。2022年9月,在聯大一般性辯論會上,印度外長蘇杰生重申了印度的“百年目標”,即到2047年要兌現五大承諾,其中包括改革后的多邊主義與更加現代化的全球治理。為提升在國際秩序中的領導力,印度創建了系列國際合作機制,如倡導建立了國際太陽能聯盟、抗災基礎設施聯盟,2021年與其他國家聯合提出綠色電網倡議。?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印度積極展現其全球負責任大國形象。2022年8月,印度內閣批準了新的國家自主貢獻報告,承諾到2030年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45%,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到50%,到2070年實現零排放。?印度還與西方國家聯合創建了一系列涉及不同議題、不同規模的區域或國際機制。整體來看,印度塑造國際機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三)領導人因素

領導人的個性與能力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國際秩序觀,這在印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印度的內政、外交的決策權高度集中于政治精英小團體,尤其是強勢的領導人,歷史上不同時期印度的內政、外交都充滿了個人主義色彩。就印度的國際秩序觀來看,在冷戰時期和當前階段領導人因素尤為突出。在冷戰時期,印度的家族政治色彩濃厚,其對外政策打上了深刻的尼赫魯烙印。在國際舞臺上,尼赫魯極其注重彰顯印度在道德權威中的形象,確立了在國際秩序中的獨特角色。?尼赫魯常常被指缺乏對國際秩序的現實主義態度。而從1989年至莫迪執政前,印度擺脫了家族統治,進入了近20年的“懸浮議會”和聯合政府階段。這一階段印度的領導人更替頻繁,且時常受制于政黨之爭與黨內分歧,相對弱勢,在國際秩序上的進取心不如強勢領導人顯著。

2014年莫迪執政后,印度重回“強人政治”時代。莫迪在國內具有較高的政治聲譽和較強的執政魄力。莫迪對內積極利用印度教特性強化民眾的國家認同,推進“國族再造”,并為其領導的人民黨贏得民意支持。2019年莫迪開始第二任期后,6個月內推動立法,相繼廢除了憲法第370條給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支持最高法院通過阿約迪亞“寺廟之爭”判決,修改了《2019公民身份法》,完成了往屆政府都竭力回避的相關法律修改行動。從印度國內來看,這些舉動進一步提升了莫迪的政治權威和社會凝聚力,有利于為莫迪的對外政策爭取民意支持。在國際上,莫迪活躍于國際舞臺,熱衷于全球性事務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積極參與和創建不同類型的地區或全球性機制,致力于提升印度的國際領導力。2022年11月,莫迪公開表示,2023年印度可以利用主辦G20峰會的機會,向世界展示印度促進全球福祉的努力。

(四)國際戰略環境

如果從國家間關系來看,印度當前的國際戰略環境對其發展空前有利。多數大國都在積極拉攏印度,印度迎來了國際“戰略機遇期”。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對華戰略競爭和美印關系的全面升級。與冷戰時期將南亞次大陸作為美國的戰略邊緣相比,當前美國高度重視南亞以及整個印度洋地區,并將其作為“印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崛起中的印度自然成為美國制衡中國的重要地緣戰略國家,因此美國積極支持印度的崛起,并鼓勵其參與全球治理。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就明確表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和美國主要的防務伙伴,美印兩國將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支持共享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愿景。?在美國的支持下,其西方盟友也積極支持印度崛起,尋求擴大與印度的合作,鼓勵印度在國際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其他發展中國家與印度深化合作就免于面對體系壓力。而國際社會對印度的期待不僅刺激了印度的大國雄心,也為印度的對外行動營造了積極的戰略環境。2022年11月,莫迪表示,在這個“全球危機”時刻,世界對印度寄予厚望。?印度的戰略價值得以提升,國際社會希望印度更多參與區域與全球治理,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三、印度的國際秩序觀及其實踐對中國的影響

當前,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縱橫捭闔,全球影響力和領導力呈現上升趨勢。作為兩個發展中大國,中印兩國擁有很多共同利益,也曾在推動國際秩序更加公平合理的目標上取得了一些合作成果。然而,自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以來,中印關系陷入低谷,兩國整體關系受制于邊境問題,雙邊關系短期內全面恢復至邊境沖突前的可能性比較小。在此背景下,分析印度在國際秩序中領導力的提升對中國的影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客觀來看,這種影響具有復雜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一)積極影響

中國與印度同為發展中國家,而且是人口規模接近、比鄰而居的亞洲大國,兩國在全球事務中擁有諸多共同利益。因此,客觀上印度在國際秩序中領導力的提升對中國也存在積極的一面。

第一,有助于推動國際體系的多極化。在推動國際體系多極化方面,印度與中國存在共同利益。實際上,兩國也曾攜手致力于改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如兩國在金磚合作機制、上合組織中的合作,以及共建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體系長期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推動國際體系多極化,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其中的地位,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印度自我標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致力于為“全球南方”國家謀福利。因此,印度國際領導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動國際體系的多極化,有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第二,有助于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隨著國際地位的上升,印度也樂于通過提供國際公共產品來獲得國際社會對其負責任大國形象的認可和國際領導地位的承認。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發展赤字、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這對處于經濟發展邊緣和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極其不利。為此,中國領導人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在這一點上,中印兩國殊途同歸。盡管印度是為了提升國際形象和追求國際社會對其地位的承認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但客觀上可以促進落后、脆弱地區與國家的發展和穩定,緩解國際政治極化、陣營化、民粹化等帶來的治理赤字問題,因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

(二)消極影響

盡管印度在國際體系中領導力的提升對中國具有積極影響,但消極影響更為顯著,這是由于中印關系已發生質的變化。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后,印度對華態度消極,全面調整對華戰略,對中國推行“泛安全化”政策,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來源,利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之機聯美制華,借機向中國施壓。因此,印度國際領導力的提升,可能在多個方面給中國帶來不利影響。

第一,印度制衡中國的能力上升。鑒于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勢頭愈演愈烈、印度在國際體系中的權力地位提升,美國與印度相互借力、深化戰略合作以聯合制衡中國的趨勢愈發明顯。對印度而言,利用當下的有利國際環境,加強與美國及其盟友的合作力度,可以對中國形成戰略制衡,加大中國所面臨的體系壓力,增加印度對華談判的戰略資本。同時,印度國際地位的提升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其大國意識和民族主義情緒,導致印度在中印邊境問題上的立場更加強硬,從而增加這一問題的解決難度。

第二,中印制度競爭可能趨于激烈。盡管實用主義才是印度外交的本質,但是當前印度對外政策的一個明顯特征是,突出其在政治制度上與西方的共同屬性,宣揚價值觀外交,尋求制度和身份認同。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的提升進一步強化了印度的制度自信,這為印度與中國競爭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影響力提供了機遇。中印兩國同為崛起的亞洲國家,而且都是發展中國家,兩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制度競爭、發展模式競爭可能會上升。

第三,在多邊主義問題上兩國分歧加劇。過去,中印兩國在多邊主義問題上擁有共識;當前,兩國對多邊主義的界定存在分歧。印度堅持“改革的多邊主義”,而中國主張真正的多邊主義。所謂“改革的多邊主義”,是服務于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核供應國集團成員國的需要。印度一直要求對相關機構和機制進行改革,以便將自己納入其中。因此,印度提倡的“改革的多邊主義”,純屬服務于印度自身利益需要,是偽多邊主義。相反,中國主張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偽多邊主義,堅持無論國家大小、強弱都一律平等的原則,致力于維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利益。

結束語

總體來看,中國需要思考如何引導印度在國際體系中發揮對華更有利的作用,而不是成為中國崛起的障礙。為此,中國需要有所作為。首先,加強在共識性問題領域與印度的合作。例如,在全球氣候變化、反恐、跨境犯罪、糧食與能源安全、災害預防與救助等領域,中印可以加強合作,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其次,適度支持印度發揮大國作用。在國際體系中,印度從未放棄過對大國地位的追求。因此,在擁有共同利益的全球性問題領域,中國可以積極支持印度發揮“協同領導”的作用,鼓勵印度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讓印度成為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者,而不是地緣政治競爭的麻煩制造者。再次,在核心利益與重大利益問題上,針對印度對華實施聯合制衡和施壓的政策,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戰略底線。同時,中國要增強自身對外敘事能力,積極占領國際道義高地。

[責任編輯:石晨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门事件在线|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在线八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久久www视频| 黄网站欧美内射|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久久九九热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啪啪网址|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制服丝袜 91视频|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国产亚洲第一页|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久一在线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午夜啪啪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日韩毛片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91丝袜乱伦| 国产精品护士|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欧美色视频日本|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免费亚洲成人| a在线观看免费|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狠狠干欧美|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人妻21p大胆|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7色在线|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亚洲三级a|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91九色国产porny| 3344在线观看无码|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