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強 曾明莉 駱康
摘? 要: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是經濟學新文科建設的關鍵,如何變革培養模式來順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是新文科建設中經濟學學科的責任和使命。該文以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構建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傳授與闡釋的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育人新機制,打造順應時代發展和國際化潮流需求的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綜合體,形成“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理實融合”等多交叉融合的新文科經濟學交叉育人新模式。結合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要求,孕育經濟學新文科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經濟學人才;育人機制;培養模式;多交叉融合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0-0028-04
Abstract: Training of new liberal arts talents in economics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of economics. How to change the training mode to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era i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alents in econom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ining of new liberal arts tal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nstruct a new tal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 a complex of new liberal arts talents in economics that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m a new cross-education mode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reality", which is to combine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o breed new liberal arts of economic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economics talent; education mechanism; cultivation mode; multiple cross-over fusion
基金項目:2021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需求牽引的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XJG-21-1-13);南昌大學2021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需求牽引的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NCUJGLX-2021-167-47)
第一作者簡介:李建強(1972-),男,漢族,江西進賢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與金融。
*通信作者:駱康(1993-),男,漢族,湖北黃岡人,博士。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與產業經濟。
新文科建設,是指人文社會科學在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與產業生產方式變革中以交叉學科、交叉產業、有機融合為主要內容的“新文科”學科建設的過程[1]。2017年美國著名學者Hiram College首次提出了“新文科”概念,旨在強調將傳統各種文科學科進行交叉融合[2],同時要求新文科與新型技術、理論哲學、文學及語言學等學科體系相結合,實現學科之間的多途徑、多方面、多層次交流學習。隨后,2019 年中國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個政府部門牽頭,聯合啟動實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3],該計劃的宗旨是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4]。由此,“新文科”的概念逐漸在中國應用,并成為了廣大科研學者們研究和探索的話題。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山東大學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該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進而對中國新文科建設進行了全面規劃與部署。由此可見,新文科建設是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可持續式發展以及全面變革的重要舉措[5]。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轉變,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及物聯網等眾多新興互聯網科技與傳統經濟類行業緊密結合,這勢必改變了社會發展對經濟學文科人才的需求導向,進而也催生了新要求。因此,探索和實踐需求牽引的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對于踐行新時代創新發展內涵十分緊迫且重要,同時也是中國高等院校育人的應有之義。本文以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通過把握經濟學新文科人才的要義、面臨的挑戰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對我國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嘗試性探索,并討論其實踐性。
一? 經濟學新文科人才的要義
(一)? 時代性
一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所謂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各種資源要素,一般包括資本、人才、科學技術、生產管理經驗及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6],從而形成了產業鏈全球化、供應鏈全球化、價值鏈全球化,進而將人類經濟利益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始終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經濟全球化,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并積極參加國際專業化分工,充分利用各國之間貿易的比較優勢,深入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交流和互通有無[7]。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還展現了大國風范和擔當,為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貢獻一份中國力量和智慧。例如,中國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舉辦國際重大賽事等方式不斷深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從而有了中國迅速,成長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為自身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依靠人口紅利、規模經濟以及中國億萬勞動人民辛勤勞作達成的,中國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也為全球產業鏈和全球供應鏈的形成貢獻了中國力量[8]。因此,中國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應當順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積極融于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當中。相關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學新文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9],揭示中國經濟發展規律,推動經濟學科國際化發展,具有典型的時代性特征。
二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巨大。近年來,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利益沖突以及中美地緣政治沖突愈演愈烈。美國開始采取各種手段全面圍堵中國,如打壓高新技術,限制投資,破壞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全球供應鏈核心之一的地位等,目的是阻延中國崛起。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是資本積累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其中,“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就是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產優化重組的重要體現,但這些西方跨國公司的傳統勢力范圍現在開始被中國企業進入并與其競爭世界市場與世界資源,導致新的利益沖突產生,而經濟學新文科人才正是有效破解中美利益沖突的主體。
(二)? 應用性
一是新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當前中國高等院校經濟學文科人才培養注重理論知識而輕社會實踐,注重課堂教學而缺課外鍛煉,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價值塑造。然后,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及物聯網等眾多新興互聯網科技技術的興起,傳統經濟類行業已經難以適應信息技術時代的需要。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生產要素,已經成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發展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發展對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能夠通過知識密集型勞動資料代替傳統的生產要素,從而實現產業生產活動信息化和數字化[10]。因此,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需要考慮到如何培養實踐能力。
二是知識迭代的加快。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廣泛應用,要求勞動者要快速、全面、高效地適應產業生產要求。因此,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要緊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能夠提升勞動者有機銜接“產”跟“學”的能力。同時,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需要為勞動者提供成長空間和條件,拓展勞動者學習范圍和廣度,進而可以有效提高勞動者適應多元化發展要求和不斷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
(三)? 融合性
一是涉及領域更加多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化、區域化的到來,傳統模式所培養的經濟學文科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經濟多元化發展趨勢。經濟多元化發展與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共享化致使經濟學文科建設所涉及的領域范圍更大、更廣、更深,經濟學文科人才的邊界愈加廣闊。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雙循環格局戰略的不斷形成,促使地方高等院校的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更需要做到專業化、區域化、國際化及地方化,真正做到地方高校服務于地方發展的需要。另外,融合性強調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多學科交叉模式,還包括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全面手”的培訓體系的相適應。
二是與其他學科聯系更加緊密。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需要其縱深發展,還需要加寬其橫向寬度,這就要求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多元化,更要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充分汲取其他學科的優點與優勢,綜合培養一批批集知識、技術及實踐經驗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11]。與此同時,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還需要兼顧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并駕齊驅,而應用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又涉及了數學、社會學及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但目前經濟學文科人才培養與其他學科交叉聯系并不多。因此,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亟需與其他學科融合,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 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新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也對高校經濟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培養帶來巨大挑戰。例如,每一次的工業革命浪潮中,都伴隨機器取代低技能勞動力的現象。在新的技術革命和變革的產業浪潮下,電腦代替人腦的現象也比比皆是。機器學習軟件替代人工同聲傳譯、機器會計、機器人記者等這些例子大多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培養。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才能應對新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挑戰。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 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也是具備理論性和應用性雙重屬性的學科,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全國高校經濟學專業應以此為契機,面向國家重大戰略與區域發展需求,主動適應時代技術變革的需要,推動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然而,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人才培養與新文科建設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 學科之間相互隔離、互不往來
傳統文科學科職能界定清晰和專業劃分明顯,各個學科都有各自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但傳統文科學科之間容易形成專業壁壘和溝壑,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相互貫通難度大,進而制約了文科人才的全面發展。當前我國傳統文科建設存在學科多而不精,專業廣而不細,原創能力薄弱,重理論教學而輕動手實踐,雖有數量但缺質量,雖有專家但缺大師,以至于在一些學科領域內,傳統文科并沒有實現創新和超越。
(二)? 技術挑戰,加深技術與專業之間的鴻溝
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社會整體越發依賴技術工具而不是研究人員作出合規判斷,這樣就會丟失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化意義,進而導致了文學學者對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偏見與抗拒,這也導致了一部分文科學者們的不安和擔憂。與此同時,由于文科專業之間的壁壘,文科學者往往缺乏對相關最新信息技術工具的了解,無法高效地選擇與運用合適的技術工具到文科領域,使之產生更高的效率。而信息技術系統的開發人員常常又缺乏相關文科領域的專業知識,無法深入捕捉文科學者的真實需求,從而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對研究的輔助作用。
(三)? 培養模式缺乏變革,新文科沉淀薄弱
受制于目前專業過細的培養體制,以及高校內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高校普遍缺少新文科師資力量的積累。文科教師論文發表數量等硬性指標要求,科研制度管理行政化的禁錮等都在制約新文科培養的變革。部分高校只是單純地變化文科學科內的組織形式,對其教育內容并不進行相應的變革,使得整個新文科沉淀越發趨于單薄。
(四)? 一味趨新,遮蔽“文”的本質
與新工科相比,新文科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對廣大文科學者來說,還屬于一種新興事物,大規模和實質性的建設還需要廣大文科學者們實踐與探索。當前人們對新文科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隨著時代賦予的新使命要求,由于傳統文科不足之處導致新文科的出現。從跨專業、跨學科、跨技術等角度入手,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強調其內容的“融通性”,但是,在文理融通的過程中,尚且存在過度遮蔽“文”的本質;文理交匯后,“文”的特質并沒有得到重視和凸顯。
四? 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是社會運行的根基和血脈,經濟活則社會活,經濟穩則社會穩。當前經濟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立足新時代使命和民族振興擔當。換句話說,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經濟理論和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需要。如何通過經濟學新文科建設來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從而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培育、時代需要、多學科交叉要求以及國際化發展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概括,以期為中國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提供理論支撐。
(一)? 注重中國特色理論的傳授與闡釋
在新文科時代背景下,中國新文科建設的“新”首要體現在學科理論的創新[12]。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揭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規律是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中國經濟學已有70多年的發展史,從其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經濟學歷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為基礎的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13]。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后,中國經濟學理論始終與中國社會經濟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旨在始終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道路和理論依據。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理論,旨在揭示出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和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成功原因[14]。這種新的發展規律和成就在交叉知識融通的基礎上,可以體現為以理為基,以文為表,進而凸顯出文科的特性和新穎。
(二)? 人才培養順應時代發展
新文科背景下中國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理論內涵是關于數字經濟的理論創新。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資本與數字技術的結合,涌現出一批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高科技公司,進而形成了新的經濟形態,如無人辦公、共享經濟、線上交易平臺及遠程辦公等。當大數據成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時,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收入分配以及社會生產力關系等都會發生改變,這意味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此時,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賦予了時代的特性,具體來說,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適應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既要重視技術經濟學習,也要重視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傳授數字經濟思想,尤其是思想需要與時俱進,重視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現代化和數字經濟內涵與要義。
(三)? 培養多學科交叉人才
長期以來,經濟學、自然科學、理工科學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在新文科建設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除了學習相關文科專業知識,還需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能力和素養。經濟學研究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等也同樣重要,因為經濟只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歷史發展來看,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擁有豐富的科學元素和人文元素,其中實現經濟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可以最大化發揮經濟學研究的作用。
(四)? 人才適應國際化發展
新時代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是中國經濟學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體現[15]。4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成果舉世公認,如何從理論上進行闡述與說明,得到國際同行的接受與認可,這是經濟學新文科建設乃至經濟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只有采用國際公認的學術評價標準,加強國際溝通與交流,開展國際辦學,使用國際語言進行經濟學研究,多方位引入與培養新文科師資人才,才能在中國經濟學科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對比中,發現我們的優勢與特色、差距與不足。而后在理論體系化與原創性、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國際化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著手解決。
五? 討論與展望
在此世界經濟格局百年未有之變化之際,新的經濟學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亟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引領,充分吸收現代經濟學理論前沿成果及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技術,構建理論與實踐、現實與歷史、科學與人文多維融合的系統性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課程、教材、教學基地以及新文科主題實驗室的建設,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培養扎根中國大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人才[16]。基于以上對于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對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和意義非凡。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全球的經濟中心逐漸由西向東轉移[17]。眾所周知,經濟基礎直接決定著上層建筑,這勢必也會導致世界學術中心的改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曾經說過:“在過去,經濟學曾是英國主導的一個學科,現在美國成為了經濟學的主導。如果中國的經濟學家能有正確的態度,那么經濟學就會成為中國主導的一個學科[18]。”為了早日實現這一遠大宏偉愿景,需要全體中國經濟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奮斗。經濟學新文科作為一門綜合性文科學科,其使命與擔當就是要服務于時代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在當前來看,新文科建設就是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19],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適應型、復合型、多功能型人才。憧憬未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要敢于直視一切外來風險與挑戰,勇于承擔歷史潮流賦予我們的使命與擔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和特色理論闡釋作出更大的努力,直至取得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郭向宇.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回歸與創新”——基于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的實踐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20,37(2):91-96.
[2] 張希君,葉敏,季國民.從培養跨學科應用型人才趨勢看“新文科”建設——以經管類專業為例[J].遼寧經濟,2019(10):49-51.
[3] 斯麗娟.研究型教學在經濟學本科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20(3):101-106,112.
[4] 趙瑩.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學科革新與發展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17):25-26.
[5] 李夢瑩.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政治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創新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3):38-40.
[6] 王曉妍.論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經濟的影響[J].管理觀察,2010(12):15-16.
[7] 楊帆.“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8] 戴翔,張二震.我國外貿增速下降:機理分析及對策思考[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3):48-55.
[9] 黃泰巖,王琨,張仲.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新進展(2018)[J].經濟研究參考,2019(23):5-23.
[10] 陳永平.數字化制造車間管理系統的集成研究[D].沈陽:沈陽理工大學,2015.
[11] 吳霏霏.新建本科轉型院校課程設置優化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6.
[12] 顏冰,鄭克嶺.“新文科”內涵探析及建設思考[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9,25(3):115-119.
[13] 楊繼國,袁仁書.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難題”新解——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2-20.
[14] 陳文澤.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資源比較優勢、面臨的挑戰及拓展路徑[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4):13-21.
[15]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組編.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 張景斌,藍維.學校教育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7] 楊談晶.全球經濟中長期趨勢、結構與變局[J].商情,2018(43):66-67.
[18] 文江.科斯與科斯的經濟學思想[J].財會學習,2011(6):81.
[19] 袁凱,姜兆亮,劉傳勇.新時代 新需求 新文科——山東大學新文科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7):67-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