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徐海龍 白東清 郭永軍
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有助于促進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與現代職教體系構建,推動技術人才結構優化與高校發展方式創新,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滿足人才市場需求。該文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課程安排缺乏合理性,師資隊伍結構缺乏科學性,雙師型教師不足,人才培養評價主體單一。這就需要對其進行優化,明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安排人才培養課程結構,優化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結構,增加雙師型教師,鼓勵多元主體參與人才評價,注重實踐環節考核。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目標;課程結構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0-0146-05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ake contributions to a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 better structure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an innovated development mode for universities, as we seek to reliev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for college graduates, as well as meet the demand of the talent marke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onfronting problems i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he objectives of talent training are unclear;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is unreasonabl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faculty are unscientific, the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are insufficient;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subject of talent training is single. Therefore, by leveraging clear objectives and rational curriculum arrang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w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faculty. They actively boost more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Meanwhile, we should encourage multi-subject in talent evaluation, and lay emphasis on the assessment of practice.
Keywords: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ies; training objectiv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關于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融合的研究——以天津農學院為例”(2019SK017);天津農學院教學成果獎重點培育項目“社會需求導向下水產類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互動機制研究”(農院教〔2019〕22號)
第一作者簡介:李麗(1981-),女,漢族,天津人,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
*通信作者:郭永軍(1969-),男,漢族,天津人,碩士,研究員,院長。研究方向為水產養殖,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
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因此,提升現代職業教育水平,為國家建設與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肩負的現實使命和歷史責任。2015年有相關文件指出,“地方高校要轉型,人才培養由原來的理論型或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培養大批社會所需的高規格、高層次應用型人才”。2017年《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成為我國教育理論界與實踐界開展研究與探索的熱點話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和對高校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許多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嘗試探索轉型發展之路。從當前來看,雖然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經進行了大量嘗試與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理論指導不足,實踐經驗缺乏等,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困境。本文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一?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的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也要相應地轉變辦學方向,培養社會急需的高層次、高質量、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來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有助于促進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與現代職教體系構建,促進高職與本科、中職與本科間的銜接;還有利于推動技術人才結構優化與高校發展方式創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更有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滿足人才市場需求。
(一)? 有助于促進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與現代職教體系構建
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構建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其中重要的一環便是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來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有助于為職業教育學生提供上升渠道,促進高職與本科、中職與本科間的銜接,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所需的教育和培訓,推進繼續教育發展。從我國現狀來看,學術型人才主要由地方普通院校培養,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主要由中、高職院校培養,而中、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之間缺乏溝通渠道,不能形成有效聯結,接受中、高職教育的學生缺乏上升通道。所以,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有助于推進中職與本科、高職與本科間進行聯合培養,創新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所需人才,增強應用型本科的服務能力與針對性,培養多類型、多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院校,打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通道,拓寬職業教育招生范圍,鼓勵更多高考生報考職業教育,按人才需求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另外,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高等教育體系都具有開放性,有助于促進更多社會人士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事業,進一步推動繼續教育快速發展。
(二)? 有利于推動技術人才結構優化與高校發展方式創新
首先,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發展“以生為本”,教育不僅要開發學生的天賦與潛能,還要尊重學生的多層次、多元化發展需求,而當前許多地方本科院校重點強調學術型人才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適應這種多樣化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與高度分化的社會現狀。再加上經濟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時期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在雙重驅動之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為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在新的發展視角下培養新型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創新高校人才發展方式,增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渠道,擴大其規模總量,優化技術技能人才結構[2]。其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院校有助于推進高校發展方式創新,培養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提升社會應用型人才比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層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除了系統的知識學習之外,更多的是在社會實踐中練就出來的,但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文化素養層次不齊、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是難免的,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有助于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緩解,優化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在知識、能力、素養等方面并重,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可以為社會發展創造更多空間。
(三)? 有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滿足人才市場需求
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發展需要高層次、高質量人才來支撐,而傳統職業教育很難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再加上本科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更多偏向于學術性。因此,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來看,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培養能夠滿足高端市場需求的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不僅有助于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還可以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合理匹配三大產業比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市場發展情況來看,未來發展的重難點是高端市場,低端市場發展已趨于飽和,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是高端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必然選擇。高等教育多層次、多元化的發展是由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決定的,而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與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途徑[3]。另外,當前我國“人口紅利”趨于消失,為給傳統產業輸送新的活力,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需要重點培養高層次、高質量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隨著高校的擴招,大量學子有機會進入高等學校進行學習,但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大量增加,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轉型發展,重新定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辦學方向,培養社會緊缺的應用型人才。
二?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從現實實踐來看,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培養方案以知識為導向,人才培養課程安排缺乏合理性,實踐課程比例偏低,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結構缺乏科學性,雙師型教師不足,人才培養評價主體單一,缺少對實踐環節的考查。
(一)?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培養方案以知識為導向
明確的辦學定位是學校健康發展的基石,關系著學校的發展方向與人才培養路徑。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我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很多院校仍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缺少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注,部分院校即使對培養目標進行了調整,即調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仍采用原來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方案,主要體現為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缺少對專業能力的培養。即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以學科專業知識講授、考試、評價和反饋等為手段,注重知識傳授,缺乏對專業能力的培養。這樣在以知識為導向的培養方案下培養的人才并不是能夠全面掌握學科專業技術與能力、靈活應用學科專業知識的應用型人才,而是擁有扎實學科專業知識的學者[4]。這種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培養方案脫離現實實際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容易導致大學生在求學期間不能對自我進行合理定位,尤其是強調學科知識的學習,使許多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很難感受到自身專業技術與能力的提升和發展,致使部分學生缺乏對學科專業學習的動力。大學生已經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他們具有選擇和創造未來發展的權利與無限可能,知識導向型的人才培養只適合那些有能力且有意愿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缺乏對大多數學生職業發展訴求、市場就業需要的考慮。
(二)? 人才培養課程安排缺乏合理性,實踐課程比例偏低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人才培養課程缺乏合理性,未能考慮人才市場發展需求。人才培養與課程內容安排緊密相關,課程內容不同,培養出的人才也不同。應用型人才培養不能依據學術型或理論型人才培養模式來進行,它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才市場發展的需求與對實踐的訓練。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深度融合來促進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對技術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即通過實踐訓練,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方法靈活應用到現實實踐中。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公共課程、實踐課程的比例,注重實踐課程落實效果,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但從現實實踐來看,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中,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方面與學術型人才培養大概一致,課程內容安排與教學內容等基本相同,甚至存在實踐課程比例失調、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問題,在課程結構設置中總體呈現出實踐課程偏少、專業課程與公共課程偏多的問題。
(三)? 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結構缺乏科學性,雙師型教師不足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和理論型的不同,它要求培養出的學生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與扎實的理論功底,還擁有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這意味著兩者對師資力量的需求也不同。理論型人才培養更多注重理論型教師對理論的教授,應用型人才培養則在注重教師講授理論的同時,更加關注教師的實踐教學,即需要雙師型教師,不僅能夠講授專業理論知識,還具備較強的實踐工作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熟悉相應的具體崗位操作。但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來看,當前我國許多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存在師資隊伍結構缺乏科學性的問題,主要體現為雙師型教師不足、理論型教師偏多、校外指導教師缺乏,這樣的師資力量構成嚴重制約著地方本科院校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5]。也就是說目前許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師資力量主要還是“學術型”的理論研究教師。學術型教師在高校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為高校履行科學研究職能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智力及成果資源,但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來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所需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與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與豐富的實踐指導經歷。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許多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缺乏實踐指導經歷,教學仍然以知識傳授為主,缺乏實踐訓練。
(四)? 人才培養評價主體單一,缺少對實踐環節的考查
人才評價作為經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普遍存在人才評價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現象,主要體現為評價主體單一,實踐環節評價流于形式。首先,從考核主體與考核方式來看,二者是人才評價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影響著人才評價的效果和質量。經調研發現,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人才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家長、學校領導及社會很少參與評價,這種由單一主體進行的考核,很難全面反映所培養人才的綜合表現。考核方式包括平時考核與畢業考核兩種形式,平時考核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不足,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6]。畢業考核以修滿學分與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不足。其次,實踐環節評價流于形式,考核指標不明確。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評價學生實習或實踐效果的主要依據是學生自己填寫的實習報告或實踐活動記錄表、實習單位開具的實習證明,這種評價流于形式,既不能得知學生是否參與實習,也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很難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把握。
三?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優化路徑
針對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來看,須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優化路徑。明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定位,堅持以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方案;合理構建人才培養課程結構,增加實踐課程比例,注重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協同發展;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強雙師型師資力量;構建多元化人才評價參與主體,注重實踐環節考核,確保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升。
(一)? 明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以能力為導向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要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轉變以知識為導向的培養方案為以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方案。從影響因素來看,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關鍵因素是市場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過程中,地方本科院校應以應用型為重要發展方向,重點培養高技術高技能型應用人才。轉型后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是高等教育和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特色發展與分類發展的要求,它將主要承擔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4]。因此,對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必須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定位,既要培養學科專業知識理論功底扎實的學者,還要培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掌握扎實學科專業技術與能力、靈活運用學科專業知識的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必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使人才培養與市場發展的現實需求緊密相聯。首先,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尤其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培訓的深度融合,使學生能夠運用自身掌握的知識、方法及經驗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有可能是具備知識、技能、實踐和創新等多方面能力的優秀人才。其次,以市場為導向,加強與企業、行業的對接,培養能夠滿足市場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 合理安排人才培養課程結構,增加實踐課程比例
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課程安排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要合理安排課程結構,以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為主線。首先,在理論課程設置上,要注重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協同發展,課程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及市場需求緊密相連,確保所培養人才的能力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符合,以此來提高大學生對未來生活及工作的適應能力。在具體的課程安排中,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技能體系來重新整合課程結構,即在正確把握社會實際對學生能力目標的前提下,對原來的組織形式、課程結構、內容安排等進行結構性整合,重新建構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其次,實踐課程設置方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實踐性、多元化、多層次等特征,這就要求實踐性課程安排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其教學要通過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多分層次、細分類別地進行,并增加在校外實踐基地實習的課時比例,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7]。最后,綜合素質課程安排方面,要注重對大學生自我拓展與自我提升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層面的培養,還要培養其自我能力提升與拓展等綜合素質。
(三)? 優化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結構,增加雙師型教師
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需要理論型教師隊伍,還需要實踐型師資力量,這就需要不斷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確保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力量。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理念、要求與方案,有計劃地引進一批學校轉型發展急需的高質量、高層次技術技能型應用師資力量,不斷推進教師隊伍結構變革與優化,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構建[8]。同時,要加強對本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實踐能力培訓,構建完善的教師能力培訓體系,改變之前以理論研究為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與能力培訓狀況,切實提升教師實踐操作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以適應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具體來說,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要根據學校的具體需求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具體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綜合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實踐活動,或讓其在行業組織、機構、企業中開展兼職工作,通過教師對企業工作、生產實踐等實踐活動的親自參與,使教師將知識轉化為真實的技術技能,從而在真實的實踐情境中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及對學生的實踐指導力。
(四)? 鼓勵多元主體參與人才評價,注重實踐環節考核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針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存在的人才培養評價主體單一、缺少實踐環節考查等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鼓勵多元主體參與人才評價,注重實踐環節考查,豐富考核方式。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學生評價不僅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更重要的還要考核學生對技術技能的掌握與應用情況和自我拓展與自我提升能力等綜合素質情況[9]。這就要求多元化的主體參與到人才評價考核之中,即考核主體除了教師,還需要學生、校外指導教師、專家學者、社會人員及學校領導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同時要豐富人才評價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20世紀90年代,就有高等院校的有志之士呼吁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科學類的教師應與基礎教育中教師聯合起來,共同培養基礎教育的后備力量、共同促進基礎教育中的教育教學理論、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教育教學研究的實踐應用的可持續性發展。現代學徒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項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啟動《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強師計劃”明確提出“師范人才培養和基礎教育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現代學徒制正是高校與地方學校合作的支撐點,作為擔負著培養教育師資重任的高等院校中的師范教育,更應該充分應用好現代學徒制來對未來教師(在校師范教育專業學生)進行職前(崗前)培訓。師范院校在師范專業類學生中所開設的教學法系列課程,正是培養訓練在校師范生的教師基本理論與基本素養、教學基本技能與教學基本技巧的。其中開設了大量培養訓練學生教學能力的實踐活動課程,其內容大致包括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等內容。對于未來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高師院校師范生,如何盡快成長,熟悉、了解、掌握未來工作的基本技能與技巧,能夠挑起新課改背景下的現代教學教育重擔,是每個高師院校師范生所面臨的難題,所以師范生在畢業前夕進行的教育教學實習,成為了高師院校聯手師范專業學生一起對即將成為教師的師范生進行上崗前培訓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高師院校師范學生和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怎樣高效率地合作才能盡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呢?其培訓方式首選就是“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面就這種模式下如何訓練徒弟師范技能中“聽課”能力培養談點見解。
聽課往往是高師院校師范生成為一名成熟教師的第一步。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聽課和分析課是校長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其實聽課和對聽的課進行精細分析更是教師成長中的重要環節,那么,高師院校師范生在在職前跟班“師傅授課”中的聽課到底應該“聽”些什么呢?結合筆者十多年指導教育專業實習生和同基礎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一致認為:高師院校師范生,在職前教育實習中的聽課應該注意“聽、看、記、思、評”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和諧統一。
一? 徒弟在跟班“師傅授課”中聽課策略中的“聽”
(一)? 徒弟在聽課前做好各種資料的充分準備
徒弟聽師傅的課是有目的且不同于一般的聽課,其具有特殊性,所以聽課前的各種準備就猶為重要。首先是心態上的準備,要先預判師傅的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等課堂教學實踐的基本環節,學生聽課時的實際狀態假定;其次應是實物上的準備,要準備好課標、所用教材、聽課筆記本及課堂需臨時攝錄儀器等。此外,徒弟在聽課前還應先與授課師傅聯系,應得到師傅同意。
(二)? 徒弟在聽課中注重聽師傅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結構”
眾所周知,一堂課的好壞首先取決于教學設計的優劣,教學設計的優劣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設計的構思巧妙、層次精細、講解的精準上。因此,徒弟聽課時,要注重聽和看師傅是怎樣設計、安排課堂結構的,對于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結構中的位置是如何安排的,師傅在課堂設計中重點、難點之處是如何設計解決方案的。
(三)? 徒弟在聽課中關注師傅如何貫徹、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新課程標準開放而富有創新力,標準要求教師轉換角色、更新教學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教育的綜合素養,以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掌握創新思維方式、靈活運用多種現代教學策略。徒弟在聽課中就應有意識、有目標性地重點關注師傅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應用好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斗志;如何培養學生探索學習的創新意識,又是如何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探索創新意識情境;如何尊重學生的個體思維差異,鼓勵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如何有效利用有限時間充分發揮師生互動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徒弟在聽課中還應關注師傅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用到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是否按新課程標準在要求、培養學生。
(四)? 徒弟在聽課中深入領悟師傅對重點、難點的處理思維
眾所周知,重點是指在教材中或因講述詳細所占篇幅大或是歸納的結論、規律所占地位突出。難點是指大部分學生難于理解、掌握、運用的部分。一節課如何“化解難點、突破難點”是在職教師最難破解的問題之一,教者特別重視一節課的重點是否講清楚、講透徹,難點是否突破、分解成功,因為其是這節課講授成功與否的標志。徒弟在聽課中與聽課后都應深入回憶和領悟師傅在教學實踐之中是怎樣對新舊知識縱橫聯系進行講授的;是怎樣借用學生已有知識與思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是怎樣巧妙通過舉例分柃說明化難為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這些往往是師傅多年教學經驗所得,是書本上沒有的,也是徒弟想自學都無法從教材及教輔資料上找到的,因此徒弟在聽課中必須認真深入領悟師傅對重點、難點的處理思維。
(五)? 徒弟在聽課中用心傾聽領會師傅的教學語言
所謂教師語言指教師課堂講授中說的所有的話,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尤其是教師用來組織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過渡)語言決定著本堂課教學的成效。對于徒弟在聽師傅授課時,就要用心傾聽師傅在講授環節中是怎樣通過簡單、準確、生動有趣的“文字語言”同巧優美妙“體態語言”相配合的,借助學生以前所學的舊知識、思維與方法的復習,引出學生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新思維、新方法;師傅在教學之中是怎樣用語言來感染學生、啟發學生、激勵學生探索創新;特別是教學各個環節之間師傅所用的過渡語言實乃精華中的“精華”,徒弟必須重點關注學習。
(六)? 徒弟在聽課中認真思考與領悟師傅的提問技巧和點撥學生的方式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實踐活動,是師生之間思維碰撞與互動探究的過程,是教師的啟發、引導、點撥、講解的呈現并引起學生共鳴的過程,是學生的思維活動緊跟老師脈絡而動的過程。因而徒弟在聽課時就必須聽清師傅對學生啟發、提問、引導學生時的字字句句,思考師傅為什么會這樣組織語言及為什么會以這樣方式呈現;師傅在教授之中給學生點撥、引導、講解所用的文字語言表達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時的“抑揚頓挫”、體態語言表達形式都是聽和學的重點、思考與領悟的重點,都是課后需要好好領悟的“教材”。
二? 徒弟在跟班“師傅授課”中聽課策略中的“看”
課堂教學的整個完成過程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設計的一種綜合實踐過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學科知識,引導與培養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的知識與方法,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具有有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場所,從而徒弟在跟班“師傅授課”中聽課策略中的“看”就有了目標。
(一)? 徒弟在聽課中看師傅主導作用的發揮效果
傳授知識的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合作是實踐交流互動的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決定著這堂課教學的效果,因而在徒弟在聽師傅授課中應著重看的地方。看什么?師傅在課堂教學中對課標理念是如何體現的、在對知識講解過程中是如何發揮其主導引領作用的,可以看師傅講授時教態是否親切自然、層次是否分明,板書是否規范合理,教具(包括多媒體等)運用是否得當熟練,指導學生學習是否得法,處理課堂偶發問題是否靈活巧妙,等等。
(二)? 徒弟在聽課中看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效果
在傳授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決定著這堂課的效果,同樣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的好壞決定著這堂課的成敗;因而徒弟在聽課中看的另一重點是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如何?怎么看?第一看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學生是靜坐呆聽、死記硬背,還是情緒飽滿、精神振奮等)如何。第二看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練習、板演、作業、舉手和思考是否主動積極等)的程度如何。第三看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得到調動,是否注意正確培養學生的優良學習習慣(學生自學習慣、閱讀習慣、合作交流習慣、善于傾聽習慣、養成評價習慣和合理化書寫習慣等)。第四看師傅在講授中的引導、點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得當、是否讓學生獲得真正的訓練等。
(三)? 徒弟在聽課中看師傅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與評價情況
教學的目的是“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應用”,那么一節課講授后學生究競掌握的情況如何?作為教授者必須要心中有數,所以每上一節課幾乎都有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與評價”環節,這也是徒弟在聽課中應重點“看”的地方。怎么看?看師傅是如何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測(檢查的形式、檢查的方法、檢查的時間和檢查的內容等);看師傅是如何進行檢查后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掌握效果中的對與錯是如何處理的)等。這諸多方面徒弟們都必須認真看、仔細思、牢牢掌握才行。
(四)? 徒弟在聽課中看師傅優雅教態與風格獨特的板書設計
所謂教態是指教師在課堂授課時的心情、表情、動作、神態及姿態等體態的表現,是伴隨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對舊知識與方法的復習,新知識與方法的學習、掌握與靈活應用,不僅要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要通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才能得以完全實現。因此,教態對教學的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徒弟在聽課中,就應該以用眼看、用心去體會師傅的心情;就應該以用眼看、用思去感悟師傅教學姿態的神韻及作用;就應該以用眼看、用錄的方式記錄師傅講課中“語言與教態和諧統一”為提升教學效果而著力一刻、記錄下師傅優雅而美麗的板書設計,為課后反思打好基礎。
三? 徒弟在跟班“師傅授課”中聽課策略中的“思”
前哈佛大學校長拉里·薩默斯先生說:“正直誠信的品格是我們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我想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楚,分析問題的時候有著非常清晰的思考過程”。那么,清晰的思維到底意味著什么?徒弟在實習期間應該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個思維清晰的聰明人呢?我們清楚地知道:徒弟在實習期間是全天候緊跟師傅的,徒弟去跟班聽師傅的課是有很強的目的性與學習性的,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風格都具有很強的模仿性與應用性,要完成好這一切,徒弟在聽課后就必須認真思考,然后去同師傅及同門師兄弟交流。
(一)? 思考師傅在本堂課的實踐教學中是否合理地體現和貫徹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方法、要求等,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新課程標準對此節教學內容掌握的要求
教學實踐活動是一個“雙向活動”,一方面是教師“教”的活動,教師教的原則性、啟示性、可拓展性等是否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生“學”的活動,學生學的狀態如何,是否大部分學生能夠緊跟老師的思維,是否適應老師的教法,是否能夠接受老師的學法指導等問題都是徒弟必須認真去思考的。
(二)? 思考師傅的課堂設計與課堂導入的理念、處理與有效利用教材的方法
徒弟在聽師傅授課時,不僅要從理論上去思考領悟師傅本次課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而且更要結合學生實際現狀去思考分析師傅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他這樣處理教材的優勢體現在什么地方,對學生未來學習有何作用等。更多地還應思考師傅課堂導入的理念與方式、方法,他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和處理教材,能否換成其他的方式來導入新課以及用不同于師傅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處理教材。
(三)? 思考師傅成功和不足的地方,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徒弟在聽師傅課時思考應該要快,45分鐘一堂課時間是很有限的,不容徒弟們去慢條斯理的思考。若徒弟感悟到師傅此處講解(或做得)很精彩時,就應該立即記錄下來,并在一側注明“好”或“不錯”字樣;若徒弟感悟到師傅此處講解(或做得)與眾不同、有待商議時,就應該立即記錄下來,并在一側注明“不太認同”或“問”字樣,待課外再去認真思考,若還存在問題就應主動去同師傅交流。同時,充分思考師傅成功和不足的地方,乃至教學之中出現失誤的地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預測對學生可能產生的相關影響有多大。同時,記下自己對此的見解及自己可用的處理方式、方法。通過同師傅及同行其他老師交流,尋找到自我的教學優勢,力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四)? 思考師傅的教學語言
徒弟除了要認真仔細傾聽師傅的講解,而且更重要的還應思考師傅對各個教學環節的處理藝術。似如:師傅對各個教學環節處理上的“教學用語”“指導學生學習用語”“教學環節的過渡用語”“師生互動時的問答用語”“對學生評價用語”等。
四? 徒弟在跟班“師傅授課”中聽課策略的“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見記錄的重要性,因而徒弟在跟班“師傅授課”中聽課必須做好聽課記錄,做好聽課記錄也是對聽課者的最基本要求。徒弟在聽師傅的課時,除了要簡要記錄好師傅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創新的地方及德育滲透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點外,還應記錄好如下方面。
(一)? 記錄好師傅授課時的教學實際情況
徒弟在聽師傅的課堂教學時主要記錄:師傅開展教師活動的步驟、教學設計層次教學方法、組織教學的探究策略與對學生饋的處理方式、知識方法的歸納拓展及板書設計的意圖。同時,徒弟在進行以上課堂記錄時要對內容有選擇、有重點,詳略得當,文字要精煉。
(二)? 記錄好師傅授課教學中學生活動實際情況
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最主要的任務還是落在課堂教學與學生實踐之上,學生是課堂上的主角,是學習的主人。記錄中應重點體現學生參與過程中的形式與效果的優劣聯系之處,對典型案例分析與學生的精彩參與,乃至師生的有趣互動進行真實記錄,必要的可以加些批注。
(三)? 記錄同行或專家聽課后的點評以及自己的真實感悟
高師院校師范生在實習期間聽課有時是和同組同學或同組同學加同科專家一起去的,那么聽課結束后,師傅會組織聽課全體成員進行評課。評課中有許多東西也需要記錄,此時徒弟們就應該較為詳細、具體地記錄同行教師或專家聽課的點評。記錄時主要針對專家、同行教師對任課教師的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教學目標的說明;對任課教師的教學重點、難點突破的解讀;對任課教師的課堂結構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的闡述;對任課教師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的批注。同時,徒弟結合自己的體會寫下真實感悟。
五? 徒弟在跟班“師傅授課”中聽課策略的“評”
善于運用評價性語言是當今教師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高師院校師范生在實習期間聽課往往是在“師徒結對”形式下開展的,在“師徒結對”活動實施過程中,師傅會經常聽徒弟的課,根據聽課的情況對徒弟的課堂教學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同樣師傅為了提高徒弟的教學技能,有時也會讓徒弟在聽師傅課的課后進行評課,那么徒弟應該如何“評”師傅的課呢?
(一)? 評師傅在課堂教學中對新課標的貫徹落實情況及教學目標達成度
徒弟在聽課后,可以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并結合師傅的講授,評一下師傅對新課標的貫徹落實情況;評一下通過師傅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度大致范圍以及教學效果。
(二)? 評師傅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學生的適應度
徒弟在聽課后,可以評一下師傅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適當,是否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接受度如何等。同時,也可評一下教學中哪些環節設計的有待改進或商議,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使用方面等。
(三)? 評師傅在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徒弟在聽課后,可以評一下師傅在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情況。因為通過聽課可以看出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配合是否默契、學生的主動性是否被老師調動起來了,師生關系是否和諧、課堂氛圍是否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幫助作用等。
(四)? 評師傅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方面
徒弟在聽課后,可以評一下師傅在課堂上的各種狀態。師傅在課堂上是否照顧到全體學生,在提問時問題是否設置合理,在處理課堂問題時是否機智得體,師傅在課堂上的語言使用如何情況,師傅在課堂上的教態如何等。
(五)? 評課要結合自己的想法、要真誠講出感受
在評課過程中,評課要真誠,徒弟要樹立平等意識,無論師傅教學水平或高或低,彼此關系親密與否等,徒弟都應當以平等的意識去評課。要把自己聽這節課后的真實想法、真實感悟講出來同與會者交流討論,把自己想說的話一定要表達出來,指出師傅授課的優缺點,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不能只說好,或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評課時本著互相學習的態度提出建議,而且通過爭鳴,求同存異,互相促進,互相提高,教學相長,才能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的教學技能,盡快領悟一線教學各個環節的要求。本文詳細介紹了師范學院學生在見習和實習期間采用“聽、看、記、思、評”五步的聽課環節,對每個環節如何進行和注意事項做了注釋。
參考文獻:
[1] 劉麗穎.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探索,2018(3):103-105.
[2] 熊孝梅.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改革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2):11-13.
[3] 陳珂.師范生見習聽課模式的轉變研究[J].科教文匯,2018(432):30-31.
[4] 閆楷汶,劉蘭蘭.師范生教育見習實效性的提升策略[J].高等教育,2019(14):189-190.
[5] 陳玉珍,何俊彩.中學數學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協同培養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0(3):105.
[6] 闕曉華,林志恒.如何利用教育見習培養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4):126-128.
[7] 代鳴.基于“U-S雙導師制”的師范生教育見習、實習實踐模式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19-20.
[8] 王薇.法國教師職前培養中的教育實習[J].教師教育學報,2016(5):101-111.
[9] 覃麗君.提升教師教育質量:德國教師教育見習制度發展新趨向[J].教師教育研究,2015(4):100-105.
[10] 賈秀麗.美國與芬蘭師范生教育實踐模式的異同及啟示[J].高教探索,2019(2):77-82.